高新区的挂牌仪式刚落幕,国资集团的揭牌红绸还未完全撤下,林晓站在新落成的管委会大楼窗前,望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眉头却拧成了一个川字。
新机构的牌子是挂起来了,但内里的“瓤子”却没跟上。几次部门工作推进会开下来,林晓愈发清晰地意识到一个致命问题:缺人,缺真正懂市场、懂产业、懂资本运作的专业人才。管委会里,不少干部是从各单位抽调的老兵,办文办会经验丰富,可面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这些新兴产业,却常常摸不着头脑;国资集团更是窘境凸显,内部提拔的干部熟悉行政管理流程,谈起资本运营、风险管控却面露难色,而对外招聘时,那些履历光鲜的金融、产业人才一听说“国企”二字,大多面露迟疑,对体制内的办事效率和文化氛围望而却步。
“没有人才,再好的规划也是空中楼阁,再新的牌子也只是换了个壳的‘旧酒瓶’。”林晓在办公室里对着副手陈默感叹,指尖轻轻敲击着桌面,“清河要想突围,必须把人才这块短板补上。”
陈默深有同感,递过来一份高新区招聘报名统计表:“我们面向全国公开招高级管理人才和招商专员,报名的倒有三百多人,但筛选下来,真正有产业资源、有成功案例的顶尖人才,满打满算不超过十个。”他顿了顿,语气无奈,“很多人还是觉得内地城市平台小、待遇低,心里没底。”
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就这样悄然在清河市与周边发达地区之间拉开了序幕。林晓很清楚,清河没有沿海城市的区位优势,也没有成熟的产业生态,要想吸引人才,只能靠政策突围、靠诚意打动。
在随后召开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林晓坐在主位上,目光扫过在座的各部门负责人,语气坚定:“我们必须拿出更有吸引力、更有突破性的人才政策。不能只靠情怀留人,更要靠机制聚人,靠事业成人。”
“可现行的薪酬体系和人事制度有不少限制,太突破了会不会引发争议?”市人社局局长面露难色,“本地干部要是看到外来人才拿高薪,怕是会有情绪。”
“有争议也要做!”林晓毫不退让,“人才引进来,是要带动整个城市发展的,这种价值不是简单的薪酬数字能衡量的。我们要算大账,不算小账。”她抬手示意工作人员分发文件,“我牵头草拟了‘清河人才新政2.0’的框架,核心就是‘打破常规、精准施策’,大家今天务必把细节敲定。”
会议从上午开到傍晚,争论声、讨论声此起彼伏。针对高新区的痛点,最终确定:对急需的产业领军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实行“特岗特薪、协议工资”,薪酬水平直接对标上海、杭州等沿海同类城市,同时给予充足的自主组建团队和支配资源的权限,让人才有权做事、有钱办事;对携带核心技术和项目来清河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团队,提供“启动资金+产业基金跟投+落地载体保障”的全链条支持,从注册落地到市场拓展,全程保驾护航。
而针对国资集团的体制机制困境,林晓创造性地提出了“双轨制”用人思路。“一方面,集团核心管理层实行市场化选聘、契约化管理、差异化薪酬、市场化退出,彻底打破铁饭碗,去行政化;另一方面,设立首席投资官、首席风控官等关键专业岗位,面向全球招聘,给予股权激励和业绩分红,让专业人才有奔头、有回报。”她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便响起了低声的议论,有赞同,也有疑虑,但林晓的态度异常坚决:“改革就要有魄力,不能瞻前顾后。”
政策文件很快印发,但林晓心里清楚,光有文件不够,关键是要让外界相信清河的诚意和能力。“很多人对内地城市的政策稳定性有顾虑,怕‘新官不理旧账’,我们得用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疑虑。”她对宣传部长和招商局长说。
为此,林晓策划了一系列“走进清河”主题活动,亲自敲定邀请名单,从目标行业的顶尖专家、头部投资机构代表,到知名企业高管,一一发出邀请。活动当天,她放弃了传统的领导致辞环节,亲自担任“解说员”,带着嘉宾们走进“火花塞”数字创意工坊,看着年轻创业者们忙碌的身影,介绍清河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走进智能制造示范园,指着标准化厂房和先进设备,阐述清河打造产业集群的规划;站在正在规划中的“未来社区”地块前,描绘产城融合的未来蓝图。
“我们要建的不是单一的产业园区,而是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态系统,让人才来了能扎根、能发展。”林晓的讲解生动而具体,眼神里的笃定和热情感染了不少嘉宾。
在一场面向金融投资领域精英的座谈会上,气氛热烈。一位来自上海的资深投资人李总直言不讳,放下手中的水杯问道:“林市长,您的蓝图确实很宏伟,政策也比我们预想的有吸引力。但说实话,我们最关心的是,这些政策能不能真正落地?政府的承诺能不能持续?毕竟,内地城市‘换了领导换思路’的事情,我们见得不少。”
这话一出,座谈会的气氛瞬间安静下来,不少嘉宾都看向林晓,等着她的回应。林晓微微一笑,没有回避这个尖锐的问题,反而坦然点头:“李总问得非常到位,也说出了很多人的顾虑,我完全理解。”她示意工作人员分发材料,“大家手里的《清河市人才政策与服务白皮书》和《清河市投资服务指南》,不仅详细列出了各项政策条款,更明确了政策咨询、申报、兑现的标准化流程、责任部门和监督电话,每一项承诺都有章可循、有据可查。”
她顿了顿,语气诚恳而自信:“我们建立了‘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每一位重点引进的人才配备专职联络员,从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到项目申报、资源对接,提供‘一站式’服务,让人才不用跑部门、不用看脸色。同时,我们正在推动将关键人才政策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固化下来,确保无论人事如何变动,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都不受影响。”
她看向李总,目光坚定:“我不敢说清河现在什么都好,但我们有改革的决心,有干事的诚意。我们愿意用最大的耐心和最好的服务,与各位共同成长。时间会证明一切。”
林晓的坦诚和专业打动了在场的不少人。座谈会结束后,好几位嘉宾主动留下来,向工作人员详细咨询政策细节,还有人当场表示要带团队来清河做进一步考察。其中,国内知名产业投资基金的执行董事赵先生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他拉着国资集团的负责人聊了很久,对“双轨制”用人思路和股权激励政策格外关注。
“林市长的改革思路很有魄力,清河的发展潜力也值得期待。”赵先生在私下交流时对林晓说,“我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几年,一直想找一个能充分发挥专业能力的平台,清河让我看到了可能性。”
林晓喜出望外,立刻安排团队与赵先生对接,从岗位职责到薪酬待遇,再到未来的工作规划,逐一沟通细节。双方的沟通非常顺畅,眼看就要达成意向,意外却发生了。
沿海某市的国资平台得知消息后,立刻向赵先生抛出了橄榄枝,开出了比清河高出三成的年薪,还承诺给予更大规模的基金支配权,试图“截胡”。更棘手的是,清河市内部也出现了杂音。有老干部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给外来人才这么高的薪酬和权限,会不会打击本地干部的积极性?”还有人私下议论,认为这是“崇洋媚外”,对本土人才不公平。
内外压力接踵而至,陈默有些担忧地对林晓说:“赵先生那边已经犹豫了,要不要我们再加点筹码?”
林晓摇了摇头,沉思片刻说:“薪酬不是唯一的吸引力,真正的人才更看重发展空间和干事环境。”她当即决定,亲自飞往上海与赵先生面谈。
在赵先生的办公室里,林晓没有急着谈薪酬,而是拿出一份详细的清河产业发展规划图,从新能源、新材料到数字经济,逐一分析清河的产业基础和未来布局。“清河市国资集团虽然目前规模不大,但我们有灵活的机制和充足的资源支持,你来了之后,能主导设立百亿级产业基金,自主决策投资方向,这种话语权和施展空间,在成熟的大平台里很难实现。”
她看着赵先生,语气真诚:“我知道沿海城市给的待遇很高,但清河的发展正处在上升期,就像一张白纸,你可以在这里尽情挥洒才华,参与并见证一座城市的崛起,这种成就感是金钱换不来的。而且,我们的政策不是一时兴起,而是长期坚持的战略,你完全不用担心‘新官不理旧账’的问题。”
赵先生静静地听着,眉头渐渐舒展。他沉吟道:“林市长,说实话,我确实被沿海的待遇打动过,但我更看重的是能不能真正做事。你让我看到了清河的诚意,也看到了未来的可能性。”
林晓趁热打铁:“我们已经为你准备好了团队组建的自主权,住房、子女入学这些问题也都已经落实,你来了之后,只需要专注于业务,其他的事情交给我们。”
这次面谈彻底打消了赵先生的顾虑。一周后,他正式回复,同意出任清河市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的首席投资官。消息传来,林晓的团队一片欢腾,而那些内部的杂音也渐渐平息——大家都明白,能吸引到这样的顶尖人才,对清河来说是多大的收获。
赵先生到任后,迅速展现出专业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他牵头组建了专业的投资团队,引入了先进的投资理念和风控体系,短短三个月就敲定了三个重点项目的投资,带动了近十亿社会资本落地清河。更重要的是,他的加盟产生了连锁反应,不少他曾经的同事、行业内的伙伴,都因为他的选择而关注清河,陆续有金融、投资领域的专业人才主动接洽,想要加入清河的发展阵营。
这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让林晓深刻认识到,在现代区域竞争中,人才是第一资源。吸引人才,不仅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更需要真诚的态度、广阔的舞台和可靠的制度保障。看着高新区和国资集团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专业人才汇聚而来,林晓开始着手构建一个更加立体、更加长效的人才“引育留用”生态体系——既要引进外来人才,也要培育本土人才;既要提供优厚待遇,也要营造尊重人才、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既要靠政策吸引,更要靠事业留人。
她知道,这只是清河人才工作的开始,未来还会面临更多的竞争和挑战,但只要坚持以人才为核心,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人才生态,清河就一定能在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书写出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