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公子钧鉴:暌违日久,遥念甚深。
咸阳一别,倏忽数载,公子于北疆风霜中历练,想必愈发沉稳刚毅。
昔日公子直谏巡游之语,可否还记得那日密语:‘帝者为孤,家者为爱’。
陛下雄才大略,横扫六合,然天子之怒,伏尸百万,天子之喜,未必泽被苍生。
陛下春秋渐高,且笃信方术,丹药侵蚀,龙体堪忧。天命无常,恐不久矣。”
“公子素仁厚,慕儒家仁政,此乃苍生之福。然观今日之秦,法家势大,严刑峻法深入人心,李斯、蒙毅等皆为其柱石。
公子若欲承大统,行仁政,非有强援不可。大将军蒙恬,忠勇无双,手握重兵,且与公子有袍泽之谊,深得军心。此乃公子最大之倚仗!
望公子深结蒙恬,推心置腹,得其死力。北疆三十万锐士,乃安定天下之基石。”
“暴风雨或将至,望公子早作绸缪,非为己身,实为天下黎民,为帝国国祚。咸阳事宜,高自当尽力周旋。时机若至,高必星夜传讯。切记,切记!”
这封密信几乎是在赤裸裸地暗示始皇帝将不久于人世,并鼓动扶苏结交蒙恬,准备应对政变。
赵高很清楚,这是一场豪赌——赌扶苏对帝国未来的担忧胜过对父皇的恐惧,赌扶苏的“仁”会驱使他采取行动来避免可能出现的混乱。
翌日清晨,赵高以“教导律法”为由,召来在宫中闲居的公子胡亥。
胡亥年仅二十余岁,聪慧却性情浮滑,对政务兴趣不大。
赵高刻意挑选了几个有趣的案例,将枯燥的律法讲得生动有趣,引得胡亥连连称奇。
在胡亥兴致正高时,赵高话锋一转:“公子,您虽聪慧过人,但朝中诸公子中,以扶苏最为陛下看重。
若陛下百年之后,扶苏继位,公子何以自处?”
胡亥闻言,脸色微变。赵高趁机低声道:
“公子若信得过老臣,老臣愿为公子谋划一条稳妥之路。”
胡亥虽心存疑虑,但在赵高的花言巧语下,最终点头应允。
与此同时,赵高开始动用他多年来利用职权悄然编织的网络。
他深知六国遗民中潜藏着巨大的不满能量,如同一堆干柴,只需一星火花,便能燃起熊熊烈火。
以往,他或许只是暗中观察,甚至偶尔“帮助”一二以留人情。
但现在,他决定主动出手,将这些分散的、危险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起来,作为一支可能搅乱局势的奇兵,或者说,作为将来向新主邀功的筹码。
赵高的联络方式极其隐秘。
他的人从不直接接触目标,而是通过三到四层的“传话人”,层层转达。
每次会面都选在深夜、偏僻的酒肆后堂、废弃的祠堂、甚至是咸阳城外的古墓中。
接头暗号花样百出,有的是一句古怪的诗句,有的是在茶碗中放一片特定的叶子,还有的是在衣袖中暗藏一枚刻有缺口的铜钱。
资金和物资的传递也极为谨慎。
他通过商贾的货队,将黄金、绸缎、盐铁等物资混入普通货物中,送往各地。
这些物资往往以“救济同乡”的名义发放,既收买了人心,又避免了直接暴露。
赵高的手下接触的对象五花八门:
- 韩地旧贵族:曾是王室旁支,如今沦为平民,心怀怨恨
- 赵地游侠:武艺高强,在市井中颇有号召力
- 楚地渔民:因秦军征调船只而失去生计
- 燕地工匠:被强征至咸阳服劳役,渴望返乡
- 齐地儒生:不满秦的焚书政策,暗中传授儒家经典
对这些人,赵高的人从不直接要求他们反叛,只是暗示:
“天下之势,如棋局将变。若有一日风云际会,诸位或可重获昔日荣光。”
在整合过程中,赵高特别留意了一个名字——项羽。
据密探回报,此人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后,年仅二十余岁,勇力过人,在楚地遗民中颇有声望。
有传言称,他能单手举起千斤鼎,曾在一次集市冲突中,一人击退十余名秦兵。
然而,奇怪的是,赵高的手下多方打探,竟未能找到项羽的确切踪迹。
有人说他隐居在江东,与叔父项梁相依为命;有人说他化名在秦军服役,等待时机;还有人说他已被秘密处决,只是消息被封锁。
赵高对此极为不安。这样一个人物,若不能为己所用,就可能成为最大的威胁。
但时间紧迫,他只能暂时将此事记下,继续整合其他力量。
到第十日清晨,赵高的地下网络已初具规模:
- 在咸阳城内,有三十余名六国遗民作为情报节点
- 在关中各地,有十余支可动员的武装力量,人数从数十到数百不等
- 在关东、江淮地区,已与数名有影响力的旧贵族建立联系
赵高深知,这些力量还不足以与秦军正面抗衡,但足以在关键时刻制造混乱,为他的计划创造机会。
站在咸阳宫的高台上,赵高望着东方渐渐亮起的天空,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已布下天罗地网,只等风起云涌的那一刻。
在短短十日内,赵高效率得可怕。
明面上,咸阳宫的一切运转如常,政务通道畅通,仿佛皇帝只是短暂出行。暗地里,他已经通过安插的亲信和拉拢的官员,实际上控制了咸阳宫禁的宿卫、部分文书传递渠道以及城防的某些关键环节。
丞相李斯随驾,御史大夫冯劫等重臣也多在外或在皇帝身边,咸阳的行政权力出现了暂时的真空,恰好被赵高利用其郎中令的职权和阴谋手段悄然填补。
他就像一只蜘蛛,在皇帝离开后,迅速在咸阳这座权力中枢编织着一张属于自己的、隐秘的控制网。
- 宫门的钥匙,多了一把在他心腹手中
- 御书房的奏章,有一份副本会先送到他的案头
- 城防的换岗口令,由他亲自拟定并每日更换
一切安排妥当,只待远方可能传来的信号。
十日之期一到,赵高毫不耽搁,立刻率领一队精锐心腹郎官,轻车简从,快马加鞭,离开咸阳,沿着皇帝东巡的路线疾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