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
午时将至,朱棡和常清韵站在晋王府的望楼上,远远就看见孙玉茹的商队缓缓行来。为首的孙玉茹骑着一匹白色骏马,身穿红色骑装,英姿飒爽。她身后跟着数十辆满载货物的马车,还有几个瓦剌打扮的随从。
“看来孙三小姐这趟收获颇丰。“常清韵轻声道。
朱棡点点头:“是个能干的人才。“
商队在王府门前停下,孙玉茹利落地翻身下马,向朱棡行礼:“民女孙玉茹,参见殿下!幸不辱命,此次漠北之行圆满成功!“
“辛苦了。“朱棡虚扶一把,“进府说话。“
花厅里,孙玉茹兴奋地汇报着此行的收获:“殿下,瓦剌王庭对我们带去的丝绸和瓷器十分喜爱,一次性订购了十万两银子的货物!这是订单。“她递上一本厚厚的册子。
朱棡翻看着订单,心中暗暗吃惊。十万两银子,这几乎相当于往年山西全省一个月的税收。
“做得很好。“他赞许道,“路上可还顺利?“
“托殿下的福,一切顺利。“孙玉茹笑道,“瓦剌各部落现在对咱们商队格外客气,还有部落主动派兵护送呢。“
常清韵轻声问道:“孙三小姐一路辛苦,可遇到什么危险?“
孙玉茹这才注意到常清韵,连忙行礼:“清儿姑娘挂心了。说起来,还真有一件事要禀报殿下。“
她神色变得严肃:“我在瓦剌王庭时,听说北平的商人也去了漠北,而且出的价格比我们低三成。我怀疑......“
“怀疑什么?“朱棡追问。
“我怀疑他们在恶意压价,想要垄断漠北的市场。“孙玉茹道,“而且他们带的货物,有些看起来不像是北平的货。“
朱棡眼中寒光一闪:“继续说。“
“我暗中打听了一下,“孙玉茹压低声音,“那些货物很可能是从江南走私来的,逃避了关税。“
常清韵倒吸一口凉气:“这可是重罪!“
朱棡沉默片刻,忽然笑了:“本王知道了。孙三小姐这次立了大功,先回去好好休息吧。至于北平商人的事,本王自有主张。“
送走孙玉茹后,常清韵担忧地问:“棡弟弟,你打算怎么办?“
朱棡走到窗前,望着院中开始落叶的梧桐:“先按兵不动。老四既然敢这么做,必定有所准备。我们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三日后,和珅急匆匆地来到王府:“殿下,查清楚了!北平的那些商人确实在走私,他们的货物都是从江南通过海运到天津,再转运到北平的。“
“可有证据?“朱棡问。
“有!“和珅从袖中取出几份文书,“这是他们在天津港的货单,上面清楚地记录着货物的来源和数量。“
朱棡仔细看着货单,嘴角泛起冷笑:“好个老四,手伸得真长。“
“殿下,要不要立即抓人?“和珅问道。
“不,“朱棡摇头,“让他们再得意几天。等他们的货物全部运到太原,我们再动手。“
和珅会意:“臣明白了。“
又过了五日,北平商人的货物陆续运抵太原。钱万三在太原最繁华的街市租下了一个大铺面,准备大干一场。
开业当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钱万三站在店门前,对着围观的百姓大声宣传:“本店货物,一律比市价低三成!童叟无欺!“
百姓们闻言,纷纷涌进店里抢购。对面的孙家铺子顿时冷清下来。
孙玉茹在二楼雅间看着对面的热闹景象,急得直跺脚:“殿下,再这样下去,我们的生意都要被他们抢光了!“
朱棡悠闲地品着茶:“急什么?让他们再得意一会儿。“
常清韵轻声劝道:“玉茹妹妹别急,殿下自有主张。“
果然,第二天一早,按察使司的衙役就包围了钱万三的铺子。严震直亲自带队,以“走私逃税“的罪名将钱万三等人全部抓获,货物一律查封。
消息传出,全城震动。葛诚急匆匆地来到晋王府求见。
“殿下,“葛诚脸色惨白,“这一定是误会!钱老板他们是正经商人,怎么会走私呢?“
朱棡将货单扔到他面前:“你自己看吧。“
葛诚看着货单,汗如雨下:“这......这......“
“回去告诉四弟,“朱棡冷冷道,“做生意就要守规矩。若是再敢玩这种花样,就别怪本王不讲兄弟情面。“
葛诚连滚爬爬地退下了。
常清韵从屏风后走出来,轻声道:“这样会不会太严厉了?“
“不严厉些,老四不会长记性。“朱棡握住她的手,“你放心,我有分寸。“
这件事过后,太原的商贸秩序更加规范。各地商人见晋王执法严明,也都安分守己,不敢再动歪心思。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立冬。这日清晨,太原城飘起了今冬的第一场雪。细碎的雪花在空中翩翩起舞,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银装。
朱棡和常清韵并肩站在廊下,看着院中的雪景。
“记得我们第一次见面,也是在这样的雪天。“常清韵轻声说。
朱棡笑了:“那时你穿着红色的斗篷,在雪地里特别显眼。“
“你还记得?“常清韵惊讶地看着他。
“当然记得。“朱棡将她揽入怀中,“那时的你,就像雪中的一朵红梅,让我一眼就再也忘不掉。“
常清韵靠在他胸前,心中满是甜蜜。
“清韵,“朱棡忽然道,“等开春了,我们就成亲吧。“
常清韵愣住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但随即又黯淡下来:“可是我的身份......“
“我已经想好了。“朱棡认真地说,“就向父皇请旨,说你是民间女子,与我两情相悦,至于常家的身份......就当常清韵已经不在人世了。“
常清韵低下头,沉默良久,才轻声道:“都听你的。“
雪花静静地飘落,覆盖了庭院中的青石板路。
两人相拥的身影在雪中显得格外温馨。
这一刻,岁月静好。
而对朱棡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他知道,前路或许还有风雨,但只要身边有这个女子相伴,再大的风雨,他也无所畏惧。
晋王府的后院里,几个小丫鬟正在清扫积雪,银铃般的笑声不时响起。
常清韵系着厚厚的斗篷,站在廊下指挥着她们堆雪人。她手中捧着一个铜制的手炉,脸颊被寒风冻得微微发红。
“清儿姑娘,您看这个雪人像不像王爷?“一个圆脸小丫鬟指着刚堆好的雪人,笑嘻嘻地问道。
常清韵仔细端详着那个顶着玉冠、披着披风的雪人,忍不住笑了:“倒是真有几分神似,就是这鼻子塌了些。“
“那奴婢再修修!“小丫鬟连忙上前,小心翼翼地给雪人重塑鼻子。
这时,朱棡从月亮门走进来,看到院中的景象,不由莞尔:“这么冷的天,不在屋里待着,倒在这里玩雪?“
常清韵见他只穿着常服,连忙迎上去:“你怎么穿这么少就出来了?快回屋去,当心着凉。“
朱棡握住她冰凉的手,皱眉道:“你的手这么冷,还说我?“说着便解下自己的貂皮大氅披在她身上。
周围的小丫鬟们见状,都抿着嘴偷笑,识趣地退到远处。
“我让人炖了羊肉汤,正想着去书房叫你。“常清韵替他拂去肩上的落雪,“今日朝中可有什么大事?“
朱棡揽着她往屋里走,语气轻松:“没什么大事,就是老四派人送来了赔礼,说是管教不严,让那些商人钻了空子。“
常清韵敏锐地察觉到他话中的异样:“燕王殿下这是服软了?“
“表面上是服软了。“朱棡冷笑一声,“不过他特意在礼单里加了一对玉如意,寓意兄弟和睦,这是在提醒我别忘了兄弟情分呢。“
两人说着走进暖阁,一股暖意扑面而来。炭盆里银炭烧得正旺,桌上摆着几样小菜和一锅热气腾腾的羊肉汤。
常清韵盛了一碗汤递给朱棡,轻声道:“既然燕王殿下示好,你何不顺势给他个台阶下?“
朱棡接过汤碗,若有所思:“你说得对。眼下边境初定,确实不宜与老四闹得太僵。“
他喝了一口汤,忽然想起什么:“对了,孙玉茹前日来说,想在太原开一家专营漠北特产的铺子,你觉得如何?“
常清韵在他对面坐下,认真思索着:“这主意倒是不错。只是漠北货物种类繁杂,价格也不好把控。“
“所以我让她先做个详细的章程出来。“朱棡笑道,“这丫头虽然年轻,做事却很有章法。“
常清韵低头搅动着碗中的汤,状似随意地问道:“你似乎很欣赏孙三小姐?“
朱棡挑眉看她,眼中带着笑意:“怎么,我的清韵吃醋了?“
“才没有。“常清韵脸一红,“我只是觉得,孙三小姐确实是个难得的人才。“
朱棡握住她的手,正色道:“在我心里,没有人能与你相比。我欣赏孙玉茹,就像欣赏张诚、和珅一样,只因他们能为我分忧解难。“
常清韵心中甜丝丝的,却故意板着脸:“谁要听你说这些。“
正说笑间,张诚在门外求见。他带来一个消息:瓦剌王庭派来了正式的使团,已经抵达大同,不日将前来太原。
“来得正好。“朱棡放下汤碗,“正好借此机会,把互市的规矩彻底定下来。“
三日后,瓦剌使团抵达太原。使团规模庞大,光是随行的护卫就有两百余人,还有十几辆满载礼物的马车。
使团首领是瓦剌王庭的宰相脱脱不花,一个五十多岁、面容精悍的蒙古贵族。他在晋王府门前下马时,围观的百姓都被他那一身华贵的貂裘和腰间的金刀所震撼。
“瓦剌宰相脱脱不花,参见晋王殿下。“脱脱不花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行礼的姿态不卑不亢。
朱棡在银安殿接见使团,常清韵则隐在屏风后静静观察。
“宰相远道而来,辛苦了。“朱棡淡淡道,“不知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脱脱不花笑道:“一来是感谢殿下宽宏大量,释放我族俘虏;二来是想与殿下商议,将互市规模再扩大一些。“
“哦?“朱棡挑眉,“宰相想要扩大到什么程度?“
“我们希望每月交易的额度能提高到五十万两。“脱脱不花道,“而且希望能增加铁器和茶叶的配额。“
屏风后的常清韵心中一惊。铁器可是战略物资,历来严格控制出口。这瓦剌宰相的胃口不小。
朱棡不动声色:“宰相应该知道,铁器贸易向来敏感。“
“所以我们愿意用战马和皮毛来交换。“脱脱不花早有准备,“而且可以保证,这些铁器只用于制作农具,绝不会打造成兵器。“
朱棡沉吟片刻:“此事关系重大,容本王考虑几日。“
接见结束后,朱棡来到屏风后,见常清韵眉头紧锁,便问:“你觉得如何?“
常清韵轻声道:“铁器贸易确实风险很大。不过若是真能换回大量战马,对增强我军战力也大有裨益。“
“这正是我犹豫的地方。“朱棡叹道,“战马固然重要,但若是让瓦剌借此壮大,将来必成心腹大患。“
当晚,朱棡召集心腹幕僚商议此事。众人意见分歧,争论不休。
“殿下,此事万万不可!“一位老成持重的幕僚激动地说,“昔日宋朝开放边境贸易,最终导致金人坐大,前车之鉴啊!“
“李大人太过谨慎了。“另一位年轻幕僚反驳,“如今我大明兵强马壮,岂是弱宋可比?况且用铁器换战马,分明是我们占便宜。“
“你懂什么!“李幕僚怒道,“战马易得,冶铁之术难求。若是让瓦剌掌握了先进的冶铁技术,后果不堪设想!“
众人吵得不可开交,朱棡却始终沉默。最后他看向一直没说话的张诚:“你怎么看?“
张诚沉吟道:“末将以为,可以答应,但要加上限制。比如每年交易的数量要严格控制,而且要在我们的监督下进行。“
朱棡点点头,又看向和珅:“和大人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