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5月17日清晨,北京到山西永济的勘探车队准时出发。
车厢里,李天骥、陈老、小林和柳德米拉围坐在一起,再次核对勘探计划——按经度117°锁定蒲津渡核心区域,用金属探测器排查黄河泥沙下的铁牛踪迹,再凭密码本77页的口诀激活镇河印,完成“双印定址”。
出发前,当地警方传来消息,已控制安德烈藏在蒲津渡的同伙,排除了外部干扰,可李天骥总觉得,要找到镇河印,还缺一个“精准定位的关键标记”,毕竟黄河泥沙厚重,只靠经度和口诀,仍难快速锁定铁牛旁的印址。
“之前国宝名录提‘双印定址’,第一印没踪迹,第二印随铁牛,可就算找到铁牛,也不知道印藏在铁牛的东边还是西边,总不能围着铁牛挖一圈吧?既费时间,又可能破坏文物。”
小林扒着车窗,看着窗外掠过的田野,语气里满是担忧,手里还攥着那本黑色密码本,反复翻着77页的口诀,希望能再找出点隐藏线索。
陈老也跟着点头:“口诀里只说‘印随牛动’,没说具体方位,要是能有个‘方位标记’就好了,比如之前照片里的袖口折痕、虎纹指向,都是精准的指引,说不定剩余的太极照片里,还藏着镇河印的方位线索。”
这话提醒了柳德米拉,她立刻从随身的背包里掏出剩余未细查的太极底片——之前破解完拳谱和密道,还剩几张招式照片没来得及梳理,其中第17张“肘底捶”,招式核心是“肘藏劲、捶藏势”,与“隐藏、定位”的含义隐隐契合。
她把底片递给李天骥:“你看这张‘肘底捶’,之前没仔细看背景,说不定藏着方位线索。”
李天骥立刻将底片铺在膝盖上,借着车厢里的光线仔细查看——照片里的他左腿屈膝扎根,右腿向前点地,右肘向下压,左拳藏于右肘下方,完美呈现“肘底捶”“肘护拳、拳藏劲”的技法;背景是端王府的地砖地面,地砖按“九宫格”排列,每块地砖上都刻着细小的太极纹路,与之前找到“云手”铜钥匙的“坤六”地砖纹路一致。
最特别的是,他右肘在地面投下的影子,边缘不是完整的弧形,而是在靠近肘尖的位置,有一处明显的缺口,缺口的形状规整,像是一个数字。
“你们看这肘影缺口!像数字‘9’!”
李天骥立刻掏出铅笔,在纸上描摹缺口的轮廓——描摹后,纸上清晰出现一个“9”字,缺口的弧度、笔画转折,都与手写的“9”完全吻合,绝不是光线偶然形成的残缺。
他再对照地砖的九宫格排列,瞬间有了思路:“端王府地砖按九宫格编号,之前‘坤六’地砖是第6块,对应‘云手’铜钥匙;这张照片里的肘影缺口是‘9’,说不定对应九宫格的第9块地砖,而第9块地砖下,藏着与镇河印相关的‘定位标记’。”
可众人转念一想,端王府在北京,黄河铁牛在山西,两地相隔千里,端王府的地砖编号,怎么会跟黄河镇河印关联?
柳德米拉突然想起真拳谱的最后一页,有一行极小的批注:“端府九宫,印府九位,一一对应”,之前以为是指端王府地砖与密道机关的对应,如今结合“肘影缺口9”,才明白是“端王府九宫地砖的编号,对应镇河印在铁牛旁的‘九宫方位’”——第9块地砖对应“九宫的乾九位”,也就是铁牛的西北方,刚好能精准定位镇河印的方位!
“‘端府九宫,印府九位’,就是说端王府第9块地砖的方位,对应镇河印在铁牛旁的方位!”李天骥激动地拍了下膝盖,“咱们现在就去端王府,找到九宫格第9块地砖,确认它在九宫格的具体方位,再按‘一一对应’的规则,就能知道镇河印在铁牛的哪个方向,不用再盲目挖掘!”
车队立刻临时调整路线,先绕去端王府遗址。
抵达时,已近中午,阳光正好,能清晰看到地面残留的九宫格地砖痕迹——之前整理端王府遗址时,工作人员已按九宫格位置,用白漆标注了地砖编号,1到9号清晰可见。众人很快找到第9块地砖,它位于九宫格的西北角落,地砖上刻着的太极纹路,比其他地砖更复杂,中心还刻着一个极小的“印”字,进一步验证了“地砖编号对应印府方位”的推测。
“第9块地砖在九宫格西北方,那镇河印就藏在铁牛的西北方!”小林兴奋地跳起来,“有了这个方位,咱们到了蒲津渡,找到铁牛后,直接挖西北方1米范围,就能找到镇河印,不用瞎折腾了!”
陈老蹲下身,轻轻抚摸第9块地砖上的“印”字,感慨道:“没想到端王府的地砖,还藏着这么重要的关联,之前只当是普通的九宫排列,如今结合肘影缺口的‘9’,才读懂‘端府九宫,印府九位’的真正含义,这线索藏得也太深了。”
就在这时,李天骥突然注意到,第9块地砖的边缘,比其他地砖略高一点,像是下面垫了东西,他用手轻轻按压地砖的四角,发现西北角的地砖能轻微撬动——之前找“坤六”地砖时,也是地砖边缘有撬动痕迹,下面藏着铜钥匙,难道这第9块地砖下,也藏着东西?
“这地砖下面好像有东西,咱们小心点撬开来看看!”
李天骥立刻让小林找来遗址工作人员的小铲子,小心翼翼地插入地砖边缘的缝隙,慢慢撬动。陈老和柳德米拉则在旁边扶着地砖,防止地砖碎裂。随着“咔嗒”一声轻响,地砖被顺利撬开,下面铺着一层防潮的油纸,油纸包裹着一个巴掌大的铜制物件,表面覆盖着一层薄锈,却仍能看清上面的纹路。
李天骥轻轻剥开油纸,一枚圆形铜印赫然出现在众人面前——铜印直径约5厘米,印柄上刻着“肘底捶”的招式图案,与照片里的招式姿势完全一致;印面刻着复杂的纹路,左边是黄河铁牛的轮廓,右边是九宫格,九宫格的西北方(第9位)用红点标注,刚好对应地砖的方位,显然这枚铜印,就是“定位镇河印的关键道具”,能直接与黄河铁牛的方位精准匹配。
“太好了!有了这枚铜印,咱们到了蒲津渡,只要找到铁牛,按铜印上的九宫格红点(西北方)挖掘,就能快速找到镇河印!”
柳德米拉捧着铜印,轻轻擦掉上面的薄锈,印柄上“肘底捶”的图案愈发清晰,与照片里的肘影形成了完美呼应——照片肘影缺口“9”→端王府第9块地砖→地砖下的铜印→铜印九宫格红点→镇河印方位,一环扣一环,彻底打通了“定位镇河印”的所有环节。
陈老看着铜印,忍不住感慨:“谁能想到,‘肘底捶’照片里一个小小的肘影缺口,竟能引出这么关键的铜印!从照片到地砖,再到铜印,每一步都是精准的指引,若不是细心,根本发现不了这藏在肘影里的秘密。”
李天骥将铜印小心地放进特制的锦盒里,避免磕碰损坏:“这枚铜印,不仅是镇河印的方位标记,说不定还是激活镇河印的‘钥匙’——你看印柄上的‘肘底捶’图案,密码本77页的口诀里,有‘肘印扣牛,劲启镇河’的句子,之前没懂‘肘印’是什么,现在看来,就是这枚刻着‘肘底捶’的铜印!”
重新出发时,车厢里的氛围格外轻松,之前的担忧一扫而空。
小林凑到锦盒旁,盯着铜印看个不停:“这铜印也太神奇了,藏在端王府第9块地砖下,还得靠照片里的肘影缺口才能找到,要是没有这一系列线索,咱们就算到了蒲津渡,也得在黄河边瞎忙活半天。”
李天骥笑着点头,将锦盒与金属探测器、密码本放在一起:“之前总说‘线索藏在细节里’,这枚铜印就是最好的证明。从北京端王府的肘影地砖,到山西蒲津渡的黄河铁牛,跨越千里的线索,竟靠一张太极照片串联起来,接下来,咱们只要按计划执行,就能顺利找到镇河印,完成‘双印定址’。”
车厢外的阳光越来越烈,渐渐靠近黄河流域,远处已能看到隐约的黄河水影。
第17张“肘底捶”的底片被李天骥夹在密码本里,肘影缺口的“9”与铜印上的九宫格红点,在阳光下遥相呼应,成为指引勘探之旅的又一关键路标,也让众人离“黄河铁牛与镇河印”的秘密,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