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午后,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暗沉下来,大地毫无征兆地剧烈摇晃。
德国南部小城罗滕堡发生6.2级地震,老旧的房屋像积木般坍塌,街道瞬间被碎石断梁淹没,尖叫声、哭喊声与砖石坠落的巨响交织在一起,原本宁静的小城,顷刻间沦为一片废墟。
地震发生时,右翼记者克莱尔正在罗滕堡街头采访“太极场馆是否过度扩张”,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还写着“太极是花架子,无实际用途”的偏激提纲。
剧烈摇晃中,她来不及躲避,身后的三层小楼轰然倒塌,厚重的预制板与碎石瞬间将她掩埋在街角,只有一只手露在外面,意识模糊间,她只能微弱地喊着“救命……救命……”,很快便陷入半昏迷状态。
地震消息传开后,各地的救援队伍迅速向罗滕堡集结。
柏林太极协会接到救援号召时,傅振嵩正在河畔指导学员练拳,他当即决定组建“太极救援小队”,带着马库斯、玛丽等二十名有救援经验的太极爱好者,携带简易救援工具,驱车赶往罗滕堡。
“废墟救援不能蛮干,咱们练太极的,最懂‘借力发力’,搬碎石断梁时,要像练‘十字手’那样,找准力道支点,既能省劲,又能避免二次坍塌伤着人。”
路上,傅振嵩反复叮嘱队员,还现场演示了太极发力技巧——双手虚握,像托着无形的重物,腰部轻轻转动,手臂随腰力带动,“搬东西时,别用胳膊硬扛,要靠腰腹和腿部发力,动作稳一点、慢一点,每动一块碎石,都要先观察周围情况。”
抵达罗滕堡时,已是傍晚,余震仍在不断发生,空气中弥漫着粉尘与血腥味。
救援小队刚下车,就听到废墟深处传来微弱的求救声。
“有人!在那边!”马库斯循着声音跑过去,趴在满是碎石的地面上仔细倾听,很快锁定了克莱尔被掩埋的位置——街角的废墟堆里,露在外面的那只手已经泛白,碎石堆上方还悬着一根摇摇欲坠的断梁,随时可能再次坍塌。
专业救援队伍的重型设备还没赶到,若等设备进场,断梁极有可能在余震中坠落,克莱尔将毫无生机。
傅振嵩蹲在废墟旁,用手轻轻拨开表面的碎石,观察着废墟的结构:“断梁压在预制板上,预制板下面就是被困者,咱们不能直接搬断梁,得先把周围的碎石清理掉,再找支点顶起预制板,慢慢把人救出来。”
队员们立刻分工:两人负责观察断梁状态,随时警惕余震;其余人分成两组,一组用撬棍找准支点,尝试顶起预制板,一组则用手小心翼翼地清理克莱尔身边的碎石。
马库斯握着撬棍,按照傅振嵩教的太极发力技巧,将撬棍插进预制板底部的缝隙,腰部微微下沉,手臂随腰力缓慢向上抬——没有用蛮力硬撬,而是借着撬棍的支点,一点点将预制板顶起,动作稳得几乎没有带动周围的碎石晃动。
克莱尔半昏迷中,感受到身边的碎石在轻轻移动,她勉强睁开眼,透过碎石的缝隙,看到一群穿着太极服的人正在救援,为首的老人头发花白,却动作沉稳,正蹲在废墟旁指挥:“慢一点,左边的碎石别碰,那是支撑点,碰了断梁会掉下来!”
她心里满是疑惑——自己平时总在报道里贬低太极,说太极“华而不实,无实际价值”,可此刻,却是这群“练花架子”的太极爱好者,在废墟中为她争取生机。
余震突然再次袭来,地面剧烈摇晃,悬在上方的断梁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随时可能坠落。
“快撤!断梁要掉了!”旁边的专业救援人员大喊着,准备拉走太极救援小队的队员。
可傅振嵩却没有动,他盯着断梁的动向,突然大喊:“大家稳住!按‘云手’的力道,慢慢把预制板再顶高一寸,先把人拉出来!”
队员们立刻稳住身形,像练“太极云手”般,缓慢调整撬棍的力道,腰部与手臂配合默契,预制板稳稳地再升高一寸。
马库斯趁机伸手,小心翼翼地抓住克莱尔露在外面的手,借着腰力轻轻一拉,将她从碎石堆里慢慢拖了出来。
就在克莱尔被拖出来的瞬间,断梁“轰隆”一声坠落,砸在原本她被掩埋的位置,碎石四溅。
“没事了!没事了!”玛丽赶紧用毯子裹住浑身是伤的克莱尔,检查她的伤势——腿部被碎石划伤,肋骨轻微挫伤,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克莱尔躺在地上,看着眼前疲惫却坚定的太极队员,傅振嵩的额角渗着血(刚才清理碎石时被划伤),马库斯的手上满是伤口,却还在帮她擦拭脸上的粉尘,她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滑落,哽咽着说:“谢谢……谢谢你们……以前是我错了,我不该说太极是花架子……”
傅振嵩蹲下来,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说:“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先好好养伤。太极从来不是用来争论的,是用来帮人的,不管你以前怎么说,你现在是需要帮助的人,我们就该救你。”
克莱尔被送往医院后,太极救援小队没有休息,又投入到其他区域的救援中——他们用太极发力技巧,帮专业队伍搬开沉重的碎石,用“十字手”的轻柔手法,清理被困者身边的杂物,先后协助救出了5名被困群众。
直到第二天清晨,重型救援设备全部进场,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废墟旁短暂休息,每个人的身上都布满了伤口与粉尘,却没人抱怨一句。
住院期间,克莱尔常常想起废墟中的场景——傅振嵩指挥救援时沉稳的眼神,马库斯借力顶起预制板的身影,队员们小心翼翼清理碎石的动作,这些画面像烙印般刻在她的脑海里。
她让同事把自己之前写的偏激提纲带来,当着同事的面撕得粉碎,说:“以前我没见过太极的实际用途,就凭主观臆断写报道,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也是对太极文化的不尊重。这次被救后我才明白,太极不仅是功夫,更是救人的力量。”
伤愈出院后,克莱尔没有立刻回到工作岗位,而是特意去柏林拜访了傅振嵩,还加入了河畔的太极队伍,跟着马库斯学练太极。
一开始,她的动作僵硬笨拙,连“太极起势”都做不好,却格外认真,笔记本上记满了发力技巧:“搬东西像练‘十字手’,找支点,借腰力,不硬扛”“动作要稳,像‘云手’一样,慢中有力”。
一个月后,克莱尔在《法兰克福汇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废墟中的太极:不是花架子,是救人的力量》的长篇报道,详细讲述了自己被太极小队救援的经历,还附上了队员们在废墟中救援的照片,字里行间满是愧疚与敬佩:
“以前我总带着偏见,认为太极是‘无实际用途的文化追捧’,直到地震那天,我被埋在废墟下,是一群练太极的人,用他们的‘借力发力’技巧,在断梁坠落前将我救出。他们搬碎石时不用蛮力,顶预制板时找准支点,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太极的智慧——这不是花架子,是能在绝境中救人的真本事。
我曾经写过很多贬低太极的报道,现在我想郑重道歉。
太极的力量,从来不是用来争斗的,是用来守护的;太极的意义,从来不是文化扩张,是传递温暖。
废墟中的那双手,不仅救了我的命,更唤醒了我的良知——以后,我会用报道记录太极的真正价值,让更多人明白,太极是功夫,更是救人、护人的力量。”
这篇报道发表后,迅速在德国引发广泛关注,不少读者在评论区留言:
“看完很感动!原来太极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在救援中发挥作用,克莱尔记者的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
“以前总听人说太极‘慢,没用’,现在才知道,慢是为了稳,稳才能在救援中不造成二次伤害,这就是太极的智慧。”
“向太极救援小队致敬!是你们让大家看到了太极的实际价值,也让‘和平、守护’的理念,更深入人心。”
罗滕堡的灾后重建中,不少市民主动报名参加太极协会的“救援技巧培训班”,跟着太极队员学习“借力发力”的救援手法,希望能在危急时刻帮到自己和他人。
曾经反对在罗滕堡开设太极场馆的市政官员,也主动联系柏林太极协会,邀请他们在罗滕堡设立分馆,说:“太极能救人,能传递温暖,这样的文化,我们欢迎。”
傅振嵩看着这一切,心里格外欣慰。
有一天,克莱尔跟着队员们在河畔练拳,练到“白鹤亮翅”时,她动作舒展,眼神坚定,再也没有了当初的偏激。傅振嵩走过去,笑着说:“你现在的动作,有太极的韵味了。”
克莱尔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傅先生,以后我不仅要好好练太极,还要用我的笔,把太极的力量和和平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就像你们当初救我一样,去唤醒更多有偏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