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北宋与金国边境摩擦愈演愈烈,靖康之耻的余痛仍在朝堂萦绕,宋廷既怀复仇之志,又需谨慎周旋,遂新设“讨债使”一职出使金国。年轻翰林秦桧经层层严苛甄选,最终肩负起这桩关系国运的重任。他虽官职仅为从七品翰林,尚未跻身朝堂核心圈层,但凭借辩才无碍的口才与临事不惧的胆识,在翰林院中早已声名鹊起,此前数次朝堂议事,面对棘手边务议题,他总能引经据典、条分缕析提出独到见解,连数位资深老臣都对其刮目相看,此次出使正是朝堂看中他这份“于危局中处变不惊”的过人特质。
此次出使队伍虽无往日使节“旌旗蔽日、车马塞途”的浩荡之势,随行人员仅数十人,皆为精挑细选的武士与文书,行囊之中却暗藏一件非同寻常的“国礼”——那是一座通体由北方精炼黑铁铸造,严格按军中最新列装的“神威大将军炮”一比一比例复刻的模型。炮身纹路清晰如真,炮口黝黑深邃,仿佛能吞纳风雨,炮尾还刻有“大宋神工局监制”的小字,虽为模型却透着生人勿近的慑人威慑力,寻常人见之无不心生敬畏。
当秦桧身着绣有仙鹤图案的宋廷官服,双手捧着铺着明黄锦缎的“国礼”锦盒,步伐沉稳地步入上京城庄严肃穆的金銮殿时,原本因朝臣低语而略显嘈杂的大殿瞬间陷入死一般的寂静,连呼吸声都清晰可闻,空气仿佛被无形寒冰冻结。端坐于主位侧下方、身着金盔金甲的金兀术,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第一时间便锁定秦桧手中的黑铁模型,瞳孔骤然收缩成针尖大小,眼神中翻腾的怒火几欲冲破眼眶,紧握的拳头上青筋暴起,座椅扶手被按得“咯吱”作响,死死盯着这尊充满挑衅意味的物件,仿佛要将其灼穿。
面对金兀术等人如刀割般的怒视,秦桧脸上不见丝毫波澜,仿佛眼前威压不过寻常阵风。他从容不迫地从身旁随从手中接过卷好的圣旨,指尖轻拂卷轴边缘的织金纹路,随后缓缓展开明黄绸缎,以语调抑扬顿挫、字里行间暗藏嘲讽的声音,一字一句清晰有力地诵读宋钦宗赵桓亲拟的“国书”。国书中罗列的各项条件,较当初金国以武力逼迫宋朝签下的《靖康盟约》条款,严苛程度何止十倍,每一条都如重锤般砸向金国君臣的心头。
条款中不仅强硬要求金国皇帝遣使者携玺印赴汴梁,向大宋俯首称臣,每年除缴纳常规岁贡外,还需一次性赔偿白银五亿两以抵靖康年间掳掠损失——这数额几乎相当于金国三年国库总收入;更要将黄河以北自燕云十六州至辽东半岛的全部土地尽数割让,归还大宋历代失地;同时需即刻遣返所有靖康之变中被掳的大宋宗室成员,上至太后、皇子,下至旁支亲眷,一个都不得遗漏、拖延。
“岂有此理!尔等宋廷也敢这般放肆!”国书尚未诵读过半,一名身着玄铁铠甲、满脸虬髯的金国将领已按捺不住胸中熊熊怒火,“呛啷”一声猛地拔出腰间佩刀,刀锋寒光闪烁,在昏暗殿内划过一道冷冽弧线。他向前踏出一步,怒目圆睁地瞪着秦桧,厉声喝道:“小小翰林也敢在此撒野,今日定要你血溅金銮!”殿内气氛瞬间剑拔弩张,其他金国武将亦纷纷手按刀柄,眼神凶狠地投向秦桧及其随从。
见状,秦桧反而淡然一笑,那笑容里不见丝毫慌乱,反倒透着几分了然于胸的从容。他缓缓收回目光,伸出右手轻拍身旁那座黑铁炮模,手掌与冷硬铁身接触,发出沉闷的“咚咚”声,在寂静殿内格外清晰。随后他抬眼望向金兀术,朗声说道:“将军稍安勿躁,我家陛下早有谕示,此物件不过是供贵国君臣赏玩的小玩意儿。而大宋军中真正列装的数百门神威大将军炮,此刻正架设在贵国西京、南京等几座边城之外的高台上,炮口已然对准城内要害之处,只待一声令下,便可万炮齐发。”
他话语一顿,目光缓缓扫过殿内一众因愤怒与震惊而面容扭曲的金国君臣,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慢悠悠补充道:“哦,对了,我家陛下还特意叮嘱,今日所提条款,不过是金国欠我大宋的第一笔欠账。从今日起,这笔账的利息可要按天累加,一日不还,便多一分负担。贵国国力虽强,但若想与大宋长久对峙,还需好好斟酌其中利害。”说罢,他将圣旨轻轻卷起,神态自若地立于原地,静候金国君臣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