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顿的春夜尚存寒意,去机场的路途在沉默中显得格外短暂。出租车内,宁晚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渐渐熟悉的街景——查尔斯河上最后几点灯火,mIt那些棱角分明的现代建筑轮廓,最终都被通往机场的高速公路两旁单调的灯光所取代。
江野坐在她身边,一只手始终紧紧握着她的。没有多余的话语,只是指腹偶尔无意识地摩挲过她的手背,传递着一种无声的、沉甸甸的支撑。离别的实感,在车轮的滚动中变得越来越具体,压得人胸口发闷。
到达航站楼,办理登机手续,一切都按部就班,如同运行一段预设好的代码。走到国际出发的安检口前,那种熟悉的、仿佛要将人撕裂的拉扯感再次袭来。
宁晚停下脚步,转过身。江野就站在她面前,身姿依旧挺拔,但眼底那片惯常沉静的深海,此刻清晰地翻涌着不舍的波澜。
“到了发消息。”他重复着那句熟悉的叮嘱,声音低沉。
“知道。你也是,一切顺利。”宁晚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平稳。
他伸出手,不是握手,而是轻轻将她拉入怀中。这是一个在人来人往的机场里,克制却用尽全力的拥抱。他的手臂箍得很紧,下颌抵着她的发顶,呼吸拂过她的耳畔。宁晚闭上眼睛,将脸埋在他带着干净皂角气息和一丝实验室清冷味道的肩头,贪婪地汲取着这最后片刻的温暖与真实。
“等我。”他在她耳边低语,还是那两个字,却比上一次在A大分别时,更多了一份笃定的、近乎誓言的分量。
“好。”她在他怀里点头,声音闷闷的,强忍着眼底的湿意。
拥抱终究要松开。他后退一步,双手扶着她的肩膀,目光在她脸上细细描摹,仿佛要将这一刻的她牢牢刻印。
“去吧。”他最终说道,声音有些沙哑。
宁晚深深地看了他一眼,仿佛要将他此刻的模样,连同波士顿这个短暂的春天,一起打包进行囊。然后,她毅然转身,走向安检通道,没有再回头。
通过安检,找到登机口,在候机区坐下。巨大的玻璃窗外,希斯罗机场笼罩在黎明前最深沉的夜色里,只有跑道指示灯像一串串冰冷的珍珠,延伸向未知的远方。宁晚从随身背包里拿出那个牛皮纸信封——里面是那份共同签署的论文校样。她轻轻摩挲着光滑的纸面,仿佛能透过它,触摸到查尔斯河畔的阳光,和那个刚刚在安检口与她分别的人。
飞机的引擎开始轰鸣,巨大的机体缓缓滑入跑道,加速,抬头,冲入依旧黑暗的天际。失重感传来的瞬间,宁晚紧紧攥住了手中的信封,仿佛那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连接着她与他的唯一缆绳。
航班在云层之上平稳飞行,舷窗外,天际线渐渐由墨黑转为深蓝,继而染上瑰丽的橘红与金粉。晨曦刺破云海,将机翼镀上一层耀眼的光芒。宁晚看着这壮丽的日出,心里那片因为离别而产生的空洞,似乎也被这磅礴的光线注入了一丝新的力量。
她打开笔记本电脑,连接不稳定的机上wi-Fi,点开一个空白文档。标题是:《文化异质性与政策传导:基于跨学科模型的初步探索——研究计划(修订稿)》。这是她博士论文的开题草案,里面已经融入了过去几天在波士顿与江野讨论产生的诸多新思路。
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将那些碰撞出的火花、优化的模型结构、待验证的假设,一一记录下来。工作,是最好的镇痛剂,也是他们之间最坚固的桥梁。
当飞机开始下降,穿过浓厚的云层,下方再次呈现出伦敦那熟悉的、一片湿润的墨绿色时,宁晚保存了文档,合上电脑。
她拿出手机,在航班落地、网络恢复的第一时间,给那个永远不会更改的地址发去了一条消息。
没有离愁别绪,没有伤春悲秋。只有简单的一句,一如他们往常的风格,却宣告着一段新序章的开启:
“已抵达。新一期‘异步协作’项目,启动。”
几分钟后,手机屏幕亮起。
他的回复跨越了刚刚拉开的距离,简洁,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温度与力量:
“收到。节点运行正常,等待‘数据同步’。”
希斯罗机场的晨曦中,旅客熙攘。
宁晚拖着行李,融入人流。
身后的波士顿已成回忆,眼前的伦敦是新的战场。
地理的“相位差”再次形成,但精神的“同步率”却在新一轮的“异步协作”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确认与加强。
序章已然翻过,新的迭代,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