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目光死死锁在照片那个繁复的绳结上。同伙?沈兵那样傲慢、追求绝对掌控的人,会允许一个“同伙”存在吗?更可能的是……
“也许不是同伙,”陈默缓缓开口,声音低沉,“是……学生。”
沈兵在被捕前,难道还在物色和培养下一个“王斌”?或者,在他活动的更早时期,就已经有了其他的“传承者”?
这个念头让办公室的温度骤降。
一个沈兵已经让他们焦头烂额,如果还有一个,或者更多,掌握着同样的知识,同样的冷酷,潜藏在城市的阴影里……
陈默将照片翻过来,对着灯光仔细查看。除了椅子和绳结,背景几乎是一片模糊的黑暗。但在照片的右下角,极其边缘的位置,他注意到了一小片反光,像是某种玻璃或者光滑金属的表面,映出了一点点模糊的影像。
他立刻拿起桌上的放大镜。
在放大的镜片下,那片反光里,隐约能看到一个窗户的轮廓,窗外……似乎有一截模糊的、红白相间的……巨型烟囱?或者某种工业构筑物?
“查这个背景!”陈默指着那片模糊的映影,“找本市或周边,有类似红白相间高大构筑物的废弃工厂、仓库!”
老李立刻抓起电话,语速急促地下达命令。
新的风暴,毫无征兆地再次掀起。
而这一次,他们甚至连对手是谁,在哪里,都一无所知。只有一个冰冷的、完美的绳结,作为开场白。
陈默将照片放在桌上,那绳结仿佛活了过来,带着沈兵式的冰冷嘲讽,无声地询问:
游戏,继续吗?
新的风暴没有任何预兆,就这么裹挟着旧案的冰碴,劈头盖脸砸了下来。
技术队像被抽紧的发条,立刻围绕着那张照片高速运转起来。图像增强、背景分析、快递物流溯源……所有能用的手段都被调动起来。那个模糊的红白相间构筑物成了唯一的,也是渺茫的突破口。
陈默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面前是那张绳结照片的放大打印件,旁边并排贴着赵明远案和王斌案中的绳结细节图。光线从百叶窗的缝隙里透进来,切割出明暗交错的空间,一如他此刻的心境。
不是模仿。他几乎可以肯定。
模仿犯追求的是轰动效应,是尽可能复刻已知的犯罪符号,以满足其扭曲的认同感。但照片上的这个绳结,在继承了沈兵那种对结构、对称、受力均匀的极致追求之外,更多了一种……“展示”的意味。它更复杂,更精致,甚至带着点炫耀技艺的雕琢感。沈兵的绳结是工具,是为了达成“完美自杀”伪装的必要一环,冷静而高效。而这个绳结,它本身就成了一个宣言,一个标志。
是学生?还是……另一个独立的,但理念相近的“同行”?
老李推门进来,带进一股浓烈的烟味,他脸色铁青,手里拿着刚出来的初步报告。
“快递源头没戏,套用了好几个废弃的网点代码,对方是高手。图像增强那边有点进展,背景里那个红白条,初步判断是某种冷却塔或者大型反应罐的外壁涂装,符合这种特征的,本市和周边卫星城,废弃的厂区有十七个,还在运营的有九个。”
二十六个目标。范围依然太大。
“绳结呢?”陈默问。
“虞倩看过了,”老李把另一份报告递过来,“她的判断和你一样,不是简单模仿。手法上一脉相承,但对绳索材质的偏好、打结时细微的力道习惯,有差异。她说……像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两个徒弟,基本功一样,但个人风格开始显现了。”
同一个师傅……沈兵?
陈默的指尖无意识地在照片上那个繁复的绳结轮廓上划过。沈兵在审讯后期,几乎是一种封闭的、拒绝交流的状态。他承认了他的“理念”,却对具体过程和三缄其口。他有没有同伙或学生,是当时审讯的一个重点,但他没有留下任何线索。
或者说,他留下的线索,他们当时没有完全解读出来?
陈默猛地站起身,走向证物室。
沈兵案的所有证物都已经封存,准备随卷宗移交。他申请了调阅许可,再次打开了那些标注着“沈兵”名字的箱子。
那些冰冷的“纪念品”依旧排列整齐,散发着令人不适的气息。他的目光跳过那些纤维、毛发、U盘,最终落在那几本厚厚的手写笔记上。
他之前重点阅读了那些充满偏执呓语和案件编号的内容,试图理解沈兵的动机。现在,他换了一个角度。他开始寻找任何可能指向“传授”、“指导”或“合作关系”的蛛丝马迹。
笔记的用词极其谨慎,几乎没有出现第二人称。但在一些技术分析的段落旁,偶尔会出现用铅笔轻轻写下的、与沈兵钢笔主笔迹不同的、更显青涩的标注或疑问。比如在一段关于“不同体位窒息死亡的眼结膜出血点分布差异”的论述旁,用铅笔写着:“颅脑损伤是否会造成类似干扰?”
字迹不同,提问的角度也显得更……初学者一些。
沈兵会在自己的核心笔记上,允许另一个人留下笔迹?除非,这个人是他认可的,正在“学习”的对象。
陈默立刻叫来了笔迹鉴定专家。
同时,他重新审视那些U盘里恢复的数据。除了犯罪策划,里面还有大量分类整理的学术论文、案例分析、甚至是一些内部培训资料。这些资料的创建时间和修改时间跨度很长,远远早于赵明远案。创建者署名都是沈兵,但……使用痕迹呢?
技术队被要求进行更深入的数据挖掘,分析这些文件的元数据,寻找是否存在第二个频繁访问者或隐藏的用户日志。
等待结果的过程煎熬而漫长。
另一边,对二十六个目标厂区的排查也在紧张进行。外勤人员穿着便服,以环保检查、旧厂区安全评估等名义,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去。每个小组都配备了高清拍摄设备,重点寻找与照片背景,特别是那把特定木质靠背椅相符的环境。
时间一天天过去,排查掉的目标越来越多,但那个放着绳结的椅子,如同人间蒸发。
就在排查进行到第十三天,一个位于邻市交界处、早已废弃多年的化工厂时,传来了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