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亦辰把刚写好的“家和万事兴”书法作品挂在客厅正中时,窗外的江南正飘着入冬后的第一场雪。红宣纸衬着烫金墨字,与墙侧那幅“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呼应,像把三十年的相守与温情都凝在了这方屋檐下。苏晓棠端着刚煮好的红枣桂圆茶走进来,紫砂杯搁在八仙桌上,暖香混着墨味漫开,竟和二十年前恋棠小时候围着炉火写作业时的气息一模一样。
“恋棠刚才打电话说,下周带陈阳回来过年,还说要把南京的胡杨苗也运回来——她说老宅的院子大,适合小苗扎根。”苏晓棠用茶夹给江亦辰递过茶杯,指尖扫过书法作品上的“和”字,眼底漾着笑意,“还特意叮嘱我,要做她爱吃的糖炒栗子和酱鸭,说陈阳早就想尝尝‘妈妈牌’的手艺了。”
江亦辰接过茶杯,温热的触感顺着喉咙滑进心口。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忽然想起十年前冬天带恋棠去新疆看胡杨林的场景——那时女儿裹着苏晓棠织的驼色毛衣,在雪地里蹦跳着说“以后要把胡杨种满有家人的地方”。他伸手拂过窗棂上的雪粒,轻声道:“那我们明天去趟老街的杂货店,买个大些的陶盆,再备些松针和泥炭土——胡杨喜干,松针能防潮,正好给小苗做新盆土。顺便去菜场订只活鸭,让师傅帮忙处理好,回来你好腌酱鸭。”
第二天一早,雪还没停,青石板路上积了薄薄一层,踩上去咯吱作响。江亦辰撑着伞,苏晓棠挽着他的胳膊,两人慢慢往老街走。路过巷口的修车铺时,苏晓棠忽然停下脚步:“你看王师傅的棚子上积了雪,我们去帮他扫扫吧——上次他还帮我们修了庭院的木门,总该谢谢人家。”
江亦辰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蓝白条纹的帆布棚上盖着雪,王师傅正蹲在门口,费力地想够到棚顶的雪。他笑着点头,从路边抄起一把扫帚:“走,帮他扫完雪,再请他喝杯热茶——你不是说家里还有去年的碧螺春吗,正好送他一些。”
王师傅看到他们来帮忙,连忙放下手里的小铲子:“哎呀,这么冷的天,还麻烦你们跑一趟。”他指着棚子里新修的自行车,“这是给社区老人修的代步车,明天要送过去,正愁雪扫不完呢。”
苏晓棠接过江亦辰手里的扫帚,踮脚扫着棚沿的雪:“您客气啥,以前您帮我们修自行车、补木门,我们还没好好谢您呢。等会儿扫完雪,去我们家喝杯热茶,我再给您装些碧螺春,冬天喝着暖身子。”
三人说说笑笑扫完雪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江亦辰帮王师傅把修好的自行车搬进棚子,苏晓棠则回家取了茶叶和刚烤好的桂花糕。王师傅接过茶叶,看着包装上熟悉的字样,笑着说:“还是你们有心,知道我喜欢喝碧螺春。去年你们送的那罐,我都舍不得喝,过节才拿出来泡一杯。”
从修车铺出来,两人往杂货店走。路过文具店时,老板娘正站在门口贴春联,看到他们进来,立刻笑着迎上来:“快进来暖和暖和!知道你们要给恋棠准备年货,我特意留了些新到的红纸和福字,过年贴在门上喜庆。”
苏晓棠接过老板娘递来的红纸,指尖拂过上面的暗纹:“太谢谢您了,每年都想着我们。恋棠说今年要自己写春联,正好用这红纸,比买现成的有心意。”她转头看向江亦辰,“你回头教恋棠写‘福’字,让她把爷爷教的笔法用上,也算把家训藏在春联里了。”
江亦辰笑着点头,从货架上拿起一个粗陶盆:“这个盆大小正好,透气性也好,适合种胡杨。再给我来些松针和泥炭土,麻烦您帮我装袋——恋棠特意叮嘱,要让小苗在老宅长得壮实些。”
回到家时,雪已经停了。江亦辰把陶盆和盆土放在庭院的角落,苏晓棠则去厨房处理订好的活鸭。她把鸭洗净沥干,抹上盐、糖、八角和桂皮,仔细按摩着鸭皮,动作比年轻时熟练了许多——当年第一次给江亦辰做酱鸭时,盐放多了,鸭皮也烤焦了,江亦辰却吃得津津有味,说“这是我吃过最香的酱鸭”。
“你过来帮我把鸭挂起来通风,”苏晓棠从厨房探出头,对着庭院里的江亦辰喊道,“要挂在通风的地方,腌上七天才能烤,正好赶在恋棠回来前做好。”
江亦辰放下手里的扫帚,走进厨房帮她把鸭挂在屋檐下的钩子上。看着油光锃亮的鸭身,他忽然想起大学时的冬天,苏晓棠在出租屋的阳台上,用小炉子给他烤红薯的场景——那时条件艰苦,却总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甜。“等会儿我们去买些栗子,”他轻声说,“你不是说要做糖炒栗子吗,恋棠小时候总蹲在炉子旁等,说‘妈妈炒的栗子比外面买的甜’。”
苏晓棠笑着点头,从橱柜里拿出一个搪瓷盆:“正好家里还有去年的粗砂,用粗砂炒出来的栗子不糊壳,还能把糖分锁在里面。我们买些迁西板栗,个头大,肉也甜,恋棠和陈阳肯定爱吃。”
下午,两人去菜场买了栗子和年货。回到家时,江亦辰把松针和泥炭土混合好,装进粗陶盆里,准备等恋棠把胡杨苗运回来就上盆;苏晓棠则坐在客厅的八仙桌旁,开始剥栗子。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她身上,指尖的动作轻柔而专注,江亦辰坐在旁边研墨,看着她的侧影,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没有忙碌的工作,没有遥远的分别,只有彼此陪伴,只有烟火气里的温暖。
“你说恋棠这次回来,会不会跟我们说结婚的事?”苏晓棠忽然抬头,眼里带着一丝期待,“陈阳这孩子看着稳重,对恋棠也上心,上次来还帮你修了庭院的石凳,是个靠谱的孩子。”
江亦辰放下墨锭,握住她的手:“不管他们什么时候结婚,我们都支持。恋棠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要看着她幸福就好。就像当年爷爷支持我们一样,只要两个人真心相待,日子就能过得安稳。”他想起年轻时和苏晓棠结婚,爷爷只说了一句话:“好好过日子,互相包容,互相扶持。”如今他想把这句话,也送给恋棠和陈阳。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忙着准备年货。江亦辰把庭院的木门刷了新漆,还在门口挂了两个红灯笼;苏晓棠则做了糖炒栗子、桂花米糕,还腌了腊鱼和腊肉,把厨房的架子摆得满满当当。每天晚上,两人都会坐在炉火旁,翻看恋棠小时候的照片,聊着以前的事——聊她第一次学写字,聊她第一次去南京上大学,聊她第一次发表故事,每一件小事,都像发生在昨天。
恋棠和陈阳回来的那天,天气格外好。江亦辰和苏晓棠早早就站在门口等候,远远就看到一辆货车驶来,车厢里装着那盆熟悉的胡杨苗。恋棠跳下车,立刻扑进苏晓棠怀里:“妈妈,我好想你!你做的酱鸭好了吗,我在车里就闻到香味了。”
陈阳则从货车上跳下来,笑着和江亦辰打招呼:“叔叔,我们把胡杨苗运回来了,您看这苗长得多壮,在南京的宿舍里,恋棠每天都给它浇水松土。”
江亦辰看着眼前的胡杨苗,枝叶比去年又繁茂了些,枝干也更遒劲了。他拍了拍陈阳的肩膀:“辛苦你们了,快进屋暖和暖和,晓棠刚煮好的红枣桂圆茶,喝着暖身子。”
进屋后,恋棠迫不及待地去厨房看酱鸭,陈阳则跟着江亦辰去庭院看准备好的陶盆。“叔叔,这盆土拌得真专业,”陈阳看着盆里的松针和泥炭土,眼里满是佩服,“恋棠说您以前在新疆研究过植物,果然懂行。”
江亦辰笑着点头,拿起铲子:“我们现在就把小苗移到新盆里,让它在老宅扎根。以后你们要是有了孩子,还能看着这棵胡杨长大,就像我们看着恋棠长大一样。”
恋棠从厨房跑出来,手里还拿着一块刚烤好的酱鸭:“我也要帮忙!这棵胡杨陪我在南京待了四年,现在终于能在老宅扎根了,以后我要经常回来给它浇水。”
三人一起动手,小心翼翼地把胡杨苗从旧盆里移出来,栽进新的粗陶盆里。江亦辰还在盆边立了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202x年冬,胡杨苗移至江南老宅,愿它伴家人岁岁安康。”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炉火旁,吃着苏晓棠做的饭菜,聊着天。恋棠给他们讲在南京的生活,讲她新写的故事,陈阳则给他们讲自己老家的习俗,还说等开春了,要带他们去自己的老家看看,那里有大片的油菜花田。
“爸爸妈妈,我和陈阳想明年春天结婚,”恋棠忽然开口,眼里带着一丝紧张,“我们想在老宅办婚礼,邀请村里的邻居和南京的朋友,让大家都来见证我们的幸福。”
苏晓棠握着恋棠的手,眼里满是激动:“好啊,妈妈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我们把庭院好好布置一下,种上月季和桂花,让婚礼充满花香。”
江亦辰也笑着点头:“爸爸支持你们。婚礼那天,我给你们写幅‘永结同心’的书法,挂在婚礼的现场,再把爷爷的家训写在红纸上,让你们带着家训,好好过日子。”
陈阳握住恋棠的手,郑重地对江亦辰和苏晓棠说:“叔叔阿姨,你们放心,我会一辈子对恋棠好,像您对阿姨一样,包容她,支持她,让她永远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永远能写出温暖的故事。”
炉火映着四人的脸庞,温暖而明亮。窗外的雪花又开始飘落,落在庭院的胡杨苗上,落在门口的红灯笼上,落在满是年货的厨房里,像给这个家,裹上了一层温暖的糖衣。
接下来的日子,一家人忙着筹备婚礼。江亦辰带着陈阳去老街买红纸和喜字,还教他写“永结同心”;苏晓棠则带着恋棠去挑婚纱,还教她做结婚要用的喜糖和糕点;陈阳则帮江亦辰修了庭院的石桌,还在周围种了些耐寒的绿植,准备等开春后再种上月季。
婚礼前一天,村里的邻居都来帮忙。王师傅帮他们在庭院里搭了喜棚,文具店的老板娘帮他们贴了春联和喜字,就连远在安徽的李奶奶,也托人寄来了亲手绣的“囍”字帕,说“祝恋棠和陈阳永远幸福”。
婚礼当天,阳光明媚。庭院里的胡杨苗上挂着红绸带,门口的红灯笼随风摇曳,满院的花香混着饭菜的香味,让人觉得无比幸福。恋棠穿着洁白的婚纱,挽着江亦辰的手,慢慢走向陈阳;苏晓棠坐在台下,看着女儿幸福的笑脸,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
江亦辰把恋棠的手交给陈阳时,轻声说:“以后恋棠就交给你了,要好好待她,像爱护这棵胡杨一样,让她在你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永远幸福。”
陈阳郑重地点头,握住恋棠的手:“我会的,叔叔。我会和恋棠一起,把我们的小家,也过得像你们一样温暖,一样幸福,把你们的爱和家训,一代代传下去。”
婚礼结束后,恋棠和陈阳站在庭院的胡杨苗旁,和江亦辰、苏晓棠合影。照片里,四人的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背景是满院的花香和随风摇曳的红绸带,还有那棵象征着家人牵挂的胡杨苗。
晚上,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四人坐在炉火旁,喝着红枣桂圆茶。恋棠靠在苏晓棠怀里,轻声说:“妈妈,今天我真幸福,有你们在,有这么多爱我们的人在,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苏晓棠抚摸着恋棠的头发,眼里满是温柔:“傻孩子,你幸福,我们就幸福。以后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遇到什么事,家永远是你的港湾,我们永远是你的后盾。”
江亦辰看着眼前的一家人,忽然想起爷爷当年说的话:“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要一家人同心同德,互相扶持,日子就能过得红红火火。”如今他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家不是一座房子,而是家人之间的牵挂,是岁月里的陪伴,是烟火气里的温暖。
炉火渐渐暗了下来,窗外的雪花又开始飘落。江亦辰握住苏晓棠的手,恋棠握住陈阳的手,四人相视一笑,眼里满是幸福。他们知道,未来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温暖和故事,还会有更多的牵挂和陪伴,而这棵在老宅扎根的胡杨苗,会像他们的家一样,在岁月的风雨里,茁壮成长,岁岁安康。
这,就是属于他们一家人的,最温暖的岁月,最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