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艺来访带来的欢快气息,如同春日里一阵清新的微风,在502宿舍盘桓了几日才渐渐沉淀下来。大家的生活重心再次回归到课堂、图书馆和各自的小目标上。
姜羡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小组课题中表现出色,其负责的部分逻辑清晰、数据详实,尤其是在“产业链关键节点分析”中,她结合“星海”和“幻月”的实践(当然是经过脱敏和理论化处理的),提出了几个颇具前瞻性的观点,让周教授和组员们都印象深刻。课题报告最终获得了很高的评价,周教授私下里再次鼓励她可以考虑未来在学术或产业研究领域深造。
学业上的顺遂让姜羡心情愉悦。她开始更规律地出现在图书馆,不仅是预习复习,也会翻阅一些与“幻月”技术方向相关的交叉学科学术期刊,试图从更理论化的角度寻找灵感。这种将学术理论与商业实践相互印证的过程,让她感到一种独特的充实感。
这天下午,她刚从图书馆出来,准备去食堂吃饭,接到了牧恒的通讯。他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平稳,但带来的消息却不容小觑。
“有两件事需要向您汇报。” 牧恒的声音通过耳机传来,“第一,‘星海’方面,《星语者》的第一次大规模封闭测试筹备基本就绪,预计下周启动。陈序团队信心很足,但压力也不小。”
“第二,‘迅捷科技’的‘方舟’项目有了新进展。他们与‘瞬光科技’的合作已正式签署,同时,高盛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资本运作,控股了一家在边缘计算节点部署上拥有一定优势的小型科技公司。看起来,他们正在加紧夯实‘方舟’的底层基础设施。”
姜羡脚步未停,听着耳机里传来的信息,眼神沉静。她走进人声略显嘈杂的食堂,找了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下,才低声回应:
“知道了。‘星海’的测试按计划进行,确保数据和反馈收集到位。至于‘迅捷’……他们布局底层是意料之中,关键在于速度和生态。我们按自己的节奏走,‘幻月’的概念演示准备得怎么样了?”
“原型机优化进展符合预期,团队正在全力打磨那几个核心演示场景。预计下月中旬可以完成初步版本。”
“好。保持关注,有重要变化随时通知我。”
结束简短的通话,姜羡拿起筷子,开始吃饭。周围的同学们还在讨论着刚结束的课程、晚上的社团活动,或是最近的热门综艺。她置身于这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中,内心却同时处理着远方商业世界的波澜。
她并不感到割裂,反而有种奇异的平衡感。校园是她的锚点,让她不至于在资本的浪潮中迷失;而那些商业上的挑战,则让她在汲取知识时更有方向和动力。
晚上回到宿舍,黎晴正对着电脑屏幕唉声叹气,原来是在为一份商业计划书作业发愁。林菱在一旁耐心地给她讲解框架。秦悦戴着耳机,似乎在处理邮件,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
姜羡放下书包,自然地加入进去,帮黎晴梳理逻辑,分析市场数据的可信度。她的思路清晰,几句话就点明了关键,让黎晴茅塞顿开。
“羡羡!你简直就是我的救命恩人!”黎晴抱着她的胳膊夸张地摇晃。
“是你自己本来就想得差不多了。”姜羡笑着抽出手臂。
秦悦不知何时摘下了耳机,看着她们,忽然开口问道:“你那个‘创业团队’的朋友,最近怎么样了?项目还顺利吗?”她问得随意,仿佛只是随口一提的关心。
姜羡心中微动,面上不动声色,用早已准备好的、半真半假的说辞回应:“嗯,听说挺忙的,好像快要进行什么重要测试了,最近都联系不上。”她巧妙地借用了刚才牧恒提到的“封闭测试”信息。
秦悦点了点头,没再追问,重新戴上了耳机。但姜羡能感觉到,秦悦似乎对“星海”或者说她所关联的这些事情,保持着一种超乎寻常的关注。这种关注并非恶意,更像是一种出于自身背景和敏锐嗅觉的习惯性观察。
临睡前,姜羡照例快速浏览了一下加密信息。牧恒汇报了“星海”测试前的最后准备工作,以及“金石资本”那边,王磊总监的助理又礼貌地询问了一次关于实习意向的考虑结果。
姜羡想了想,回复牧恒:“回复金石资本,感谢他们的邀请,我本学期学业和现有项目安排已满,暂时无法兼顾实习,但希望能保持联系,未来有机会再合作。”
她决定暂时不踏入金石资本。现阶段,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神秘感,或许比深入其中更为有利。她需要更清晰地判断金石的立场和意图,尤其是在“迅捷”可能也在构建联盟的背景下。
放下手机,宿舍里只剩下室友们均匀的呼吸声和窗外隐约的风声。姜羡闭上眼睛。
微风拂过校园,带来花香与生机;微澜涌动于商海,藏着机遇与挑战。她行走在两者之间,小心翼翼,又步履坚定。
她知道,下一次大的波澜,或许就在“星海”测试结果揭晓,或是“幻月”原型亮相之时。而现在,她需要积蓄力量,享受这暴风雨来临前,短暂而珍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