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京北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少了些震耳欲聩的喧闹,却多了万家灯火的温馨。姜羡租住的公寓里,暖意融融。
姜妈使出了浑身解数,张罗了一桌极其丰盛的年夜饭,南北结合,既有蓉城的麻辣鲜香,也有讨吉利的京北烤鸭和四喜丸子。姜爸开了瓶好酒,一家三口围坐桌旁,边看春晚边聊天,其乐融融。
“羡羡,尝尝这个鱼,年年有余。”姜妈夹了一大块清蒸鱼放到姜羡碗里,看着她,眼里满是慈爱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究,“你这孩子,现在主意是越来越大了。当初你说接我们来京北过年,我跟你爸还觉得胡闹,现在看看,这年过得也挺好,清静,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强。”
姜爸也点头,抿了口酒:“是啊。不过羡羡,爸看你天天忙进忙出,电话信息不断,比在学校还忙。你们那个‘创业团队’,规模不小啊?感觉你说话,他们都挺当回事的。”
姜羡心里微微一顿,面上却笑得自然,给爸爸斟满酒:“爸,我们团队人是不多,但个个都是顶尖的人才,有想法,有冲劲。
我主要是负责方向和资源协调,大家信任我,讨论起来自然认真。”她巧妙地将自己的影响力归结于“协调者”的角色和团队的良好氛围。
“那也是我闺女有能力,能服众。”姜爸语气带着自豪,但眼神深处那抹若有所思并未完全散去。
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拜年电话和信息络绎不绝。姜羡的电话更是响个不停。除了黎晴、林菱、徐浩等同学朋友的祝福,更多是一些听起来语气格外郑重、用词严谨的通讯。
有一次,姜羡在厨房帮妈妈收拾碗筷,手机放在客厅茶几上震动。姜爸正好坐在旁边,无意中瞥见屏幕上闪烁的来电显示,虽然没有存名字,但那串号码的尾号是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连号。
姜爸在体制内多年,对这种代表身份或实力的细节有着本能的敏感。他不动声色,心里却划过一个念头:这不像普通学生或创业团队合作伙伴的号码。
还有一次,姜羡在书房视频会议(她向父母解释是“和团队核心成员线上拜年并讨论开局计划”),书房门没关严。
姜妈路过时,隐约听到女儿用流利的英语在与对方交流,语气从容不迫,偶尔还会抛出几个姜妈完全听不懂的专业术语,那种气场,绝非一个普通参与者,更像是在主导讨论。
姜妈没声张,只是晚上睡觉时,悄悄跟姜爸嘀咕:“老姜,你发现没,咱闺女……好像跟以前不太一样了。说话办事,有种……我也说不上来,就是感觉特别稳,特别有底气的样子。”
姜爸沉吟片刻,拍了拍老伴的手:“孩子长大了,在京北见惯了世面,跟着周教授那样的老师,又参与这么多项目,有长进是正常的。咱们别多想,孩子愿意跟咱们说的时候,自然会说。”
话虽如此,但细微的观察依旧在累积。
年初三,姜羡开车带父母去一个高端商圈买新衣服。她给自己和父母挑的都是质感很好的品牌,付款时眼睛都没眨一下。姜妈看着那数字,暗暗咋舌,小声说:“羡羡,这太贵了,妈有衣服穿。”
姜羡搂住妈妈的肩膀,笑着说:“妈,过年嘛,穿新的,图个喜庆。我现在能赚钱,你们就安心花。”她给出的理由依然是“项目奖金和顾问费丰厚”,合情合理,但消费的档次,显然超出了姜爸姜妈对“学生兼职”收入的认知上限。
在商场咖啡馆休息时,偶遇了一位姜爸之前通过姜羡引荐认识的那位文化领域的老朋友。
对方热情地过来打招呼,言语间对姜羡极为客气,甚至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敬重,虽然只是称呼她“姜同学”,但是几次提到“感谢姜同学提供的宝贵机会和前瞻思路”。
这让姜爸更加确定,女儿在其中的角色,绝不仅仅是“牵个线”那么简单。
这些细节,如同细碎的微光,一点点照亮了姜羡刻意维持的“优秀学生”和“项目顾问”表象下的另一重轮廓。
姜爸姜妈都是明白人,他们隐约感觉到女儿有着远超他们想象的圈子、能力和财力,但她不说,他们便不问,只是将这份惊讶和骄傲默默藏在心里,转化为更细致的关怀和支持。
他们开始更注意不打扰她“工作”,在她接听那些语气严肃的电话时,会主动调低电视音量;看到她书桌上堆积的、印着复杂图表和外文的资料时,会默默给她换上一杯新茶。
姜羡何其敏锐,自然感受到了父母这种无声的体贴与变化。她心中既有歉然,更多的是温暖。她知道,父母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接纳着一个正在飞速成长、可能已经超出他们传统认知的女儿。
除夕夜守岁,窗外是京北璀璨的夜景。姜妈看着依偎在自己身边的女儿,终于忍不住,轻轻捋了捋她的头发,柔声说:“羡羡,不管你在外面做什么,成了多大本事的人,在爸妈这里,你永远都是我们的孩子。累了,就回家。”
姜羡鼻尖一酸,将头靠在妈妈肩上,重重地“嗯”了一声。
这一刻,无需更多言语。那些细碎的微光,汇聚成温暖的河流,在她与父母之间静静流淌。她知道,有些秘密或许终将无法完全隐瞒,但只要这份爱与信任还在,她便无所畏惧。
而此刻,牧恒发来的关于“猎星”计划的初步分析报告,正加密存放在她的设备里。家庭的温暖是她暂时的避风港,但远方的风浪,仍需她亲自去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