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二月十一的清晨,雾色还没完全褪去,就像给红星队的校舍蒙了层薄纱。
晾在仓库旁的窗台木条,吸足了桐油的温润,泛着浅褐色的光,被壮劳力们一根根搬到工地,码在墙面下,像列队待命的士兵,整整齐齐。
林薇刚到工地,就见李二哥蹲在地上,手里拿着锯子,正对着一根木条比划。他眯着眼睛,用铅笔在木条上画了道线,又用卷尺量了三遍,嘴里还念念有词:“120厘米,没错,再锯掉这一点,就能正好嵌进窗框里。”
“别凭感觉,量准了再锯。”林薇走过去,接过他手里的卷尺,重新量了一遍窗框的宽度,“窗框内宽是119.5厘米,你画的线是120厘米,差0.5厘米,要是锯长了,嵌不进去还得磨,锯短了又会留缝,下雨渗水。”
李二哥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俺想着差半厘米不算啥,填点灰浆就行,没想到你这么较真。”
话虽这么说,他还是重新调整了铅笔线,用锯子小心翼翼地锯了下去——锯齿划过木头,发出“沙沙”的声响,木屑落在地上,堆成一小撮,带着松木的清香。
陆衍扛着梯子走过来,把梯子靠在墙面边,用脚踩了踩梯脚,确认稳当了才说:“俺先上去固定窗框,你把锯好的木条递上来,林薇在下面看着,别歪了。”
他说着就爬上梯子,从兜里掏出钉子和锤子,先把窗框的边角敲了敲,确保框架平整,“好了,递木条吧。”
李二哥把锯好的木条递上去,陆衍接过,对准窗框的凹槽,轻轻嵌了进去,又用手晃了晃,确认严丝合缝才停下:“正好,一点缝都没有。”说着就拿起锤子,往木条和窗框的连接处钉钉子——钉子敲得又准又稳,每敲一下,木条就往凹槽里嵌得更紧,没有一点松动。
赵文山背着帆布包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小靠尺,走到墙面下,抬头看着窗台木条,时不时调整靠尺的角度:“左边高了0.2厘米,陆衍,你往左边的钉子再敲紧点,把木条往下压一点,保证水平。”
陆衍依言调整了钉子的力度,赵文山又看了看,点头道:“好了,现在平了。窗台的坡度要做好,往外倾3厘米,下雨的时候,水才能顺着窗台流下去,不会往屋里渗。”
“还是赵老师细心,”林薇笑着说,“这些细节俺们都没注意到,要是没您提醒,说不定窗台装好了,下雨还是会渗水。”
赵文山的耳尖微微发红,摆了摆手:“都是书本上的基础常识,算不上细心。
以前在县城小学,见过施工队装窗台,记着这些要点,没想到现在用上了。”他说着从帆布包里掏出本子,把窗台的尺寸、坡度都记了下来,字迹工整,还特意画了个小图,标注着“窗台外倾3厘米”。
这边忙着装窗台,王翠花已经带着妇女们,开始抹西侧剩下的墙面了。她手里拿着抹子,先蘸了点灰浆,在墙面上薄薄地抹了一层,像给墙面铺了层薄纱,又用抹子的边缘轻轻刮了刮,把凸起的地方刮平,动作熟练得很。
“你们看,抹灰要分两层,”王翠花跟身边的妇女们示范,“第一层薄一点,把墙面的坑洼填平,等干得差不多了,再抹第二层,厚一点,保证墙面平整。要是一次性抹太厚,灰浆干了会裂,到时候还得返工。”
有个年轻妇女学着她的样子抹灰,结果抹子没拿稳,灰浆掉了一点在地上,有些着急:“王婶,俺咋总抹不平,要么厚要么薄。”
“别急,慢慢来,”王翠花耐心地教她,“握抹子的手要稳,胳膊别晃,从下往上抹,力度均匀,就像咱平时擀面条,力度不一样,面条就厚薄不均。”说着还手把手地教她调整握抹子的姿势,没一会儿,那妇女就抹得有模有样了。
中午歇工时,王翠花端来了热腾腾的玉米糊糊和蒸土豆,还有一小碟咸菜——是她早上特意腌的萝卜条,脆生生的。大伙蹲在工地旁,围着饭篮吃得香甜,李二哥捧着碗,呼噜噜喝了两大口糊糊,又咬了一大口土豆,含糊地说:“王婶,你这土豆蒸得真面,比城里卖的红薯还好吃!”
“面就多吃点,”王翠花笑着给他又递了个土豆,“下午还要装剩下的窗台,抹墙面,费力气,得多吃点垫垫肚子。”
陆衍从自己的碗里夹了块最大的土豆,放进林薇的碗里:“你早上忙着量尺寸,没吃多少,多吃点。”又从兜里掏出个用油纸包着的东西,递给她,“俺娘早上煮的红枣,给你留的,补补气血,别总盯着工地,累坏了身子。”
林薇接过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颗饱满的红枣,还带着点温度。
她抬头看了陆衍一眼,他正低头喝糊糊,耳朵却微微泛红,心里暖暖的,拿起一颗红枣,轻轻咬了一口,甜意从舌尖漫到心里。
赵文山坐在不远处,看着两人的样子,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
他掏出本子,把上午的施工进度记下来:“二月十一,西侧窗台安装完成3个,剩余2个,西侧墙面抹灰完成第一层,灰浆用量剩余三分之一,明日可完成西侧墙面抹灰及窗台安装。”
写完,他还在旁边画了个小小的太阳,透着几分难得的活泼。
下午的施工进度更快了。李二哥锯木条的手艺越来越熟练,每根木条都锯得精准,嵌进窗框里严丝合缝;陆衍装窗台的速度也快了不少,钉子敲得又快又稳,赵文山在下面用靠尺检查,偏差都不到0.1厘米;王翠花带领妇女们,把西侧墙面的第二层灰浆也抹完了,抹好的墙面平整光滑,像镜面一样,能隐约映出人的影子。
夕阳西下时,西侧的5个窗台全部安装完成,西侧墙面也彻底抹好了。
娃们放学路过,都挤在工地外围,扒着石头往里瞅,丫丫举着一束刚摘的小黄花,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把花递给林薇:“林阿姨,这花送给你!新教室的窗户真好看,装了窗户之后,比俺家的窗户还亮堂!”
林薇接过小黄花,蹲下来,摸了摸丫丫的头:“谢谢你,丫丫。等明天把东侧的窗台也装完,再把黑板和课桌做好,你们就能进来上课了。”
“太好了!”丫丫高兴地跳起来,拉着身边的小伙伴,叽叽喳喳地讨论着要在新教室里坐哪个位置,有的说要坐靠窗的,有的说要坐图书角旁边,笑声飘得老远,落在新校舍的墙面上,落在刚装好的窗台上,满是欢喜。
就在这时,林薇的脑海里响起系统提示音:【西侧窗台安装完成(合格率100%),西侧墙面抹灰竣工(平整度误差<0.3厘米,优于验收标准)!系统升级为“验收筹备型”,新增“校舍外观瑕疵检测”功能(可精准识别墙面裂缝、窗台缝隙等问题,提前整改);奖励“天然密封胶原料(松香+蜂蜡)”+“黑板边框松木5根”+“墙面打磨专用海绵20块”,助力细节整改与内部装修;解锁“县教育局校舍验收流程指南”,明确验收所需材料与注意事项。】
陆衍走过来,递给林薇一瓶温水:“累了吧?歇会儿,今天把西侧的活都干完了,明天就能收尾外观部分,接下来就能弄内部的黑板和课桌了。”
林薇接过水,喝了一口,看着眼前的新校舍——西侧的窗台整齐排列,墙面光滑平整,夕阳照在上面,泛着柔和的光,像一座稳稳立在村里的小城堡。她抬头看向陆衍,笑着说:“是啊,看着它一点点变好,心里真踏实。等验收合格了,娃们就能在这儿安心读书了。”
“嗯,”陆衍点点头,眼神温柔地看着她,“到时候,俺们再一起在新教室里,给娃们办个简单的开学仪式,让他们高高兴兴地走进新教室。”
林薇看着他眼里的笑意,轻轻“嗯”了一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落在新校舍的窗台上,紧紧靠在一起,像这窗台的木条和窗框,相互契合,彼此支撑,一起盼着新校舍迎来娃们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