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幕,星子点点。张家府邸的客厅内,却是灯火通明,气氛热烈,与外面的静谧形成了鲜明对比。
一场丰盛却不显奢靡的酒宴已然设下。正中主位,刘备端坐,面带温和笑意,左侧是面色沉静、丹凤眼微眯似在养神的关羽,右侧则是依旧兴奋难耐、时不时摩挲着酒碗的张飞。而客位首位,与刘备相对,坐着的正是张珩。经过白日的连番激战与调息,他此刻气息已然平复,眼神清明,举止间更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
酒过三巡,菜尝五味。初时的拘谨与客套,在醇酒与共同经历的催化下,早已消融殆尽。张飞最是活跃,频频举碗,大声说着白日校场比武的惊险之处,对张珩那最后一击赞不绝口,黑脸上满是红光。关羽虽话语不多,但每每举杯示意,目光与张珩接触时,那份认同与敬重亦是清晰可见。
酒至半酣,刘备放下手中竹筷,脸上的笑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慨然。他目光扫过在座三人,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今日能与承霸、云长、翼德三位贤弟共聚于此,把酒言欢,实乃备平生快事!”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沉重,“然,值此欢宴,备心中却有一事,如巨石压胸,不吐不快。”
厅内顿时安静下来,连张飞也放下了酒碗,凝神倾听。
刘备缓缓道:“如今天下之势,三位贤弟想必亦有察觉。朝堂之上,十常侍祸乱朝纲,蒙蔽圣听;地方州郡,豪强兼并,官吏贪腐,视民如草芥。更兼天灾连年,百姓流离失所,易子而食之惨剧,绝非虚言!近日钜鹿张角之事,恐非寻常教派惑众,实乃民怨积聚,终将喷薄之兆!大厦将倾,烽烟欲起,我辈岂能安坐于此,独享杯中之物?”
他声音带着真挚的痛惜与一股不容置疑的责任感,并非空洞的高谈阔论,而是发自内心地对这片土地与生民的热爱与担忧。
“备虽不才,乃中山靖王之后,孝景帝阁下玄孙。” 提及身世,他并无炫耀,反而带着一丝沉重,“眼见汉室倾颓,黎民受苦,每每午夜梦回,常自汗颜!备常思,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纵是力微势孤,亦当效仿萤火,竭力发光,岂可碌碌与草木同腐,空负此七尺之躯?!”
说到动情处,刘备目蕴泪光,声音虽依旧温和,却自有一股凛然正气与坚定不屈的意志弥漫开来,令人动容。
张飞听得热血沸腾,猛地一拍案几,震得碗碟作响,他霍然起身,环眼圆睁,洪声道:“说得好!俺老张是个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但俺知道,杀那些祸国殃民的狗官贼子,救那些受苦的百姓,这才是大丈夫该做的事!”
关羽亦缓缓起身,丹凤眼中精光湛然,他抚髯沉声道:“玄德兄心怀天下,仁德爱民,此乃社稷之幸,黎民之福。关某飘零半生,只恨未逢明主。今日得遇兄长,如拨云见日!兄长之志,便是关某之志!这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之路,关某愿执鞭随镫,生死相随!” 他话语铿锵,如同金石掷地,带着不容置疑的忠诚与决绝。
两人的表态,情真意切,气势磅礴。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尚未开口的张珩身上。
张珩心中亦是心潮澎湃。他深知刘备此言并非虚伪,乃是其一生践行的信念,也正是这种人格魅力,才能让关张这等万人敌誓死相随,才能让诸葛亮这等奇才鞠躬尽瘁。乱世将至,身负霸王之力,当有所为!而辅佐仁主,平定天下,无疑是最能发挥这身力量、也最符合他心中道义的选择。
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举起面前酒碗,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刘备,朗声道:
“玄德兄!”
“昔日楚霸王项羽,力能扛鼎,勇冠三军,然刚愎自用,终致霸业成空。珩尝以此为鉴。今日见玄德兄,仁德布于四海,志在匡扶社稷,心系天下苍生,此乃真英雄、真豪杰!绝非徒恃勇力者可比!”
“珩,不才,愿效仿古人,择明主而事之!玄德兄若不弃,张珩愿倾尽家资,附之骥尾,凭手中戟,胯下马,追随兄长左右,扫除奸佞,平定祸乱,共扶汉室,以安黎民!此志,天地可鉴!”
说罢,他将碗中酒一饮而尽,姿态决然。
“好!” 刘备激动得脸色微红,霍然起身,眼中泪光再现,却是喜悦与感动之泪。他亦举起酒碗,关羽、张飞同样举碗。
“能得三位贤弟相助,实乃备三生之幸!皇天在上,后土在下,我刘备在此立誓,必与三位贤弟,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此生此志,绝不相负!”
“同心协力,绝不相负!” 张珩、关羽、张飞齐声应和,声震屋瓦。
四只酒碗在空中重重相碰,酒水溅出,如同他们此刻澎湃激昂的心潮。
这一夜,酒香与豪情交织,志向与誓言共鸣。四人开怀畅饮,纵论天下,直至深夜。彼此间的了解与情谊,在这场推心置腹的宴饮中,得到了彻底的升华。从武力的佩服,到志向的认同,再到心灵的契合,一条通往未来的康庄大道,仿佛已在眼前徐徐展开。
相见恨晚,不外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