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京次日,天色未明,典客署馆驿外已是车马辚辚。刘备与张珩早已起身,沐浴更衣,换上符合规制的朝服。刘备身着黑色深衣,头戴进贤冠,虽无过多纹饰,却自有一股沉稳气度。张珩则是一身轻甲外罩武官袍服,玄铁重戟自然不能带入宫禁,但其挺拔的身姿与沉静中隐含霸烈的眼神,依旧令人侧目。
在传旨宦官的引导下,二人随着诸多等待早朝的官员队伍,穿过重重宫门,步入南宫。但见宫阙巍峨,殿宇重重,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白玉为阶,金砖铺地,守卫宫禁的羽林郎甲胄鲜明,肃立如松,空气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这与外界的市井繁华截然不同,是独属于帝国权力顶端的森严与威仪。
最终,众人抵达德阳殿前。此殿乃是洛阳南宫主殿,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乃皇帝举行大朝会之所。殿前广场开阔,可容万人。文武百官按品级爵位依次序立,鸦雀无声,唯有旌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钟鼓齐鸣,净鞭三响,殿中传来宦官悠长尖细的唱喏:“陛——下——升——殿——!”
百官整肃衣冠,垂首躬身,依品级鱼贯而入德阳殿。刘备与张珩作为今日特旨召见的有功之臣,位置被安排在武将班列较为靠前之处。
殿内更是极尽奢华,金碧辉煌。蟠龙金柱支撑穹顶,地面光滑如镜,映照着文武百官的身影。汉灵帝刘宏高坐于丹陛之上的龙椅中,冠冕垂旒,虽因常年纵情声色而面色略显苍白,但此刻端坐朝堂,倒也颇有几分天子威仪。张让、赵忠等常侍侍立两侧,低眉顺目。
繁琐的朝仪之后,轮到今日的重头戏——宣召有功将士,面圣封赏。
“宣,代郡都尉刘备,及其麾下有功将佐张珩,上殿觐见——!”
唱名声在宽阔的大殿中回荡。刘备深吸一口气,与张珩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同时出班,趋步上前,于丹陛下跪伏行礼,声音洪亮:
“臣,代郡都尉刘备(臣,张珩),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平身。”灵帝的声音带着一丝好奇与慵懒。
“谢陛下!”二人起身,垂手恭立。
灵帝的目光落在刘备身上,打量了片刻,开口道:“刘备,朕览皇甫嵩、朱儁奏章,知你与麾下将士,于平定黄巾之乱中,功勋卓着,忠勇可嘉。更闻你乃汉室宗亲?”
刘备心中一动,知道关键时刻到来,他再次躬身,语气沉稳而恳切:“回陛下,臣之本籍,乃涿郡涿县。臣……确系中山靖王之后,孝景皇帝阁下玄孙。”他并未夸大,只是平静陈述。
此言一出,殿中微微有些骚动。宗室子弟流落民间者不少,但能立下如此大功又被确认的,却是不多。
灵帝似乎来了兴趣,看向掌管宗室谱牒的宗正卿:“宗正,此事可真?”
那宗正卿早已得了“打点”,且谱系经过核实(虽年代久远,支系偏远,但脉络清晰,确有其事),当即出班,手持笏板,恭敬回道:“启奏陛下,臣已查证宗室谱牒。刘备,字玄德,乃中山靖王刘胜之子,陆城亭侯刘贞之后。因汉武帝时酎金失侯,故遗这一支在涿郡。谱系明晰,确为陛下宗亲无疑。”
“哦?”灵帝脸上顿时露出真切的笑容。一个流落民间的宗亲,不仅没有辱没门楣,反而立下平定叛乱的大功,这在他看来,简直是彰显汉室天命仍在、皇族英杰辈出的绝佳例证!比那些只会躺在祖荫里醉生梦死的宗室子弟强太多了!
“好!好!果然是朕之忠臣,宗室之楷模!”灵帝抚掌笑道,显得十分开心,“想不到朕之宗亲中,尚有如此英雄!按辈分算起来,你当是朕儿子之……皇叔啊!”
“刘皇叔”三个字一出,满殿皆惊!虽然这只是皇帝一时兴起的亲昵称呼,并非正式爵位,但其代表的荣宠与意义,却非同小可!这意味着刘备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其宗亲身份得到了最高层面的公开认可!
刘备心中亦是波澜起伏,但他强行抑制住激动,再次跪伏于地,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哽咽:“陛下!臣……臣本布衣,躬耕于乡野,得蒙陛下不弃,认臣宗亲,臣……感激涕零,纵肝脑涂地,亦难报陛下天恩于万一!”这番话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皇叔快快请起!”灵帝虚扶一下,心情愈发愉悦。他又将目光转向一直沉默立于刘备侧后方的张珩,“这位,便是阵斩张宝、张梁,勇冠三军的张珩,张承霸?”
张珩踏步上前,躬身行礼:“勇冠三军不敢当,末将张珩,参见陛下。斩将破敌,乃将士同心,陛下洪福所致。”
灵帝看着张珩年轻而刚毅的面容,感受着那股即便在朝堂之上也难以完全掩盖的锐气与沉凝,眼中赞赏之色更浓:“年少英雄,不骄不躁,很好!朕听闻你于万军之中取敌酋首级,如探囊取物,可有此事?”
“回陛下,赖陛下天威,三军奋勇,末将侥幸成功。”张珩回答得滴水不漏。
“好一个侥幸成功!”灵帝大笑,显然对张珩的谦逊和勇武都十分满意。他兴致高昂,看着刘备与张珩,朗声道:“刘皇叔,张爱卿,你二人一为宗亲楷模,一为国之虎臣,立下如此大功,朕心甚慰!前已授皇叔代郡都尉之职,现领代郡太守一职,今日殿前,朕便问你们,可还有何心愿?或是还想为麾下将士求何封赏?但说无妨!”
此言一出,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刘备与张珩身上。皇帝当殿许愿,这可是难得的恩宠!如何回答,至关重要。要得少了,显得矫情或无能;要得多了,又恐惹人非议或君王不喜。这无疑是对刘备政治智慧的一次考验。
刘备与张珩心中早已商议过对策。只见刘备再次躬身,言辞恳切,掷地有声:
“陛下天恩浩荡,臣与将士皆感念五内!臣本无尺寸之功,蒙陛下不弃,授以代郡都尉之职,假节钺,已是殊恩,岂敢再有过分之请?若陛下垂怜,臣唯愿陛下准臣三事!”
“哦?哪三事?玄德但讲无妨。”灵帝好奇道。
“其一,代郡乃北疆要冲,胡汉杂处,黄巾余孽或未肃清。臣恳请陛下,准臣于代郡境内,便宜行事之权,以便招募流民,整训兵马,加固城防,全力应对胡患与剿抚余寇,保北疆安宁!”
“其二,臣麾下将士,随臣浴血奋战,多有伤亡。恳请陛下恩准,对阵亡将士厚加抚恤,对有功将士依律叙功封赏,以安军心,以励后来者!”
“其三,”刘备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臣闻代郡地瘠民贫,近年屡遭兵燹,百姓困苦。臣恳请陛下,能酌情减免代郡一至两年赋税,使民得以休养生息。如此,则边境安,百姓足,方不负陛下委臣以重任之期许!”
这三条请求,第一条是要实权,以便在代郡放手经营;第二条是安军心,巩固基本盘;第三条则是收民心,彰显仁德。条条围绕代郡,条条为了更好履行职务,无一为自身求取高官厚禄,无一涉及朝堂争斗,显得公忠体国,思虑周详。
灵帝听罢,频频点头,对刘备的识大体、顾大局非常满意。他看向张让、赵忠等人,见他们微微颔首,又看向何进,何进亦觉得刘备此人可用,且要求合理,便也默认。
“准!”灵帝金口一开,“玄德所请,皆为国为民,朕岂有不允之理?便依皇叔所言,代郡之事,许你便宜行事!阵亡将士抚恤及有功将士封赏,着兵部、吏部即刻依律办理!代郡赋税……嗯,便免去一年,以苏民困!”
“臣,代代郡军民,谢陛下隆恩!”刘备激动叩首。张珩亦随之行礼。
“至于张爱卿,”灵帝目光又转向张珩,“你勇武绝伦,功勋着着,朕心甚喜。都尉麾下,岂能无号?朕便封你为扬威将军,秩比二千石,仍隶皇叔麾下,望你辅佐皇叔,再建新功!”
扬威将军!这虽是非常设的杂号将军,但秩比二千石,地位已然不低,远非普通校尉、司马可比!更重要的是,这是皇帝亲口封赏,代表着无上的荣耀!
“末将张珩,谢陛下隆恩!必当竭尽全力,辅佐都尉,卫护疆土,以报陛下!”张珩沉声谢恩。
“好!好!”灵帝见事情圆满,心中畅快,“今日朕得见宗亲英杰,国之干城,心甚喜之!赐宴!朕要与玄德、张将军,及众卿共饮!”
殿中气氛顿时热烈起来。众多目光投向刘备与张珩,充满了羡慕、赞赏、结交之意,当然,也少不了些许难以察觉的嫉妒与审视。
金殿面圣,大获成功。“刘皇叔”之名,自此由灵帝亲口确认,传遍朝野。而张珩亦获封扬威将军,声威更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