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晨风里已带着明显的寒意。这天清晨,陈默结束站桩后,爷爷没有像往常一样带他去药圃,而是领着他来到书房。这是陈默第一次被允许进入这个充满神秘感的房间。
书房不大,却处处透着岁月的痕迹。靠墙立着两个高大的书架,上面整齐地排列着线装古籍。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淡淡的草药味,两种气息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今日起,你要开始学习药性赋和汤头歌。”陈正松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书册,书页的边缘已经起了毛边。
陈默好奇地探头看去,只见书页上用工整的小楷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文字,每一行都像诗句般押韵工整。
“药性赋是古人将药材性味功效编成的歌诀,汤头歌则是记载经典方剂的配伍。”爷爷将书册摊在陈默面前,“古时候学医,都是从背诵这些歌诀开始。”
陈默轻声念出第一句:“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这些文字对八岁的孩子来说颇为艰涩,但奇妙的韵律却让他不由自主地跟着摇头晃脑。
“不急着一时背会。”爷爷温和地说,“先明白其中的道理。你看这第一句,说的是哪些药材性寒,适合清热。犀角能清心热,羚羊角能清肺肝之热......”
陈正松耐心讲解着每一句歌诀的含义,不时辅以实际的药材样本。他取来一小片犀角,让陈默闻其气味;又拿出一小块羚羊角,教他辨认纹理。
“学药不能死记硬背,要懂得联想。”爷爷启发道,“比如泽泻利水通淋,你就要联想到它生长在水边的特性,以形补形,以性养性。”
整个上午,爷孙俩都沉浸在药性赋的世界里。陈默发现,这些押韵的歌诀比想象中好记,尤其是当爷爷将每一味药都与实物对应讲解时,那些抽象的文字顿时变得鲜活起来。
午饭后,陈默带着新学的知识前往赵老家中。一进门,就看见赵老正在雕刻一株灵芝的形状,木屑在阳光下飞舞。
“赵爷爷,我今天学了药性赋!”陈默兴奋地分享着上午的收获,“您知道犀角能清心热吗?”
赵老停下刻刀,微微一笑:“药性赋啊...我年轻时也背过几句。‘犀角解心热,羚羊清肺肝’,是不是这一句?”
陈默惊讶地睁大眼睛:“赵爷爷也懂药理?”
“做我们这一行的,多少要懂些药材。”赵老拿起刚刚雕刻的灵芝,“比如这灵芝,在药性赋里怎么说?”
陈默努力回忆着:“‘灵芝甘平,益精气,强筋骨,好颜色’......”
“不错。”赵老赞许地点头,“所以雕刻灵芝时,就要把握住它祥瑞、滋补的特性,线条要饱满圆润,体现它的药性。”
这个下午,陈默在雕刻时格外用心。他尝试着将上午学到的药性知识融入雕刻中——雕刻薄荷时,他想起它“清利头目”的特性,刻意突出了叶片的清爽线条;雕刻人参时,他想着它“大补元气”的功效,着重表现根须的遒劲有力。
赵老在一旁观察,不时指点:“雕刻如用药,都要把握材料的本性。顺势而为,方能成就佳作。”
傍晚回家时,陈默的脑海中还在回荡着那些韵律优美的歌诀。路过村口,他看见前几日崴了脚的王大叔已经能正常行走,不禁想起药性赋中关于活血化瘀的句子:“‘川芎活血,行气开郁’......”
回到家,小妹正在院里玩耍,小脸红扑扑的,似乎有些发热。陈默下意识地伸手探了探她的额头,果然有些发烫。
“妈,小妹好像发热了。”陈默急忙告诉母亲。
母亲摸了摸小雨的额头,点点头:“是有点热。一会儿煮点柴胡桂枝汤给她喝。”
陈默眼睛一亮:“‘柴胡桂枝汤,发热恶寒俱可当’,是这个方子吗?”
母亲惊讶地看着儿子:“你连汤头歌都学了?”
这时爷爷从屋里走出来,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看来小默今日收获不小。来,既然说到了柴胡桂枝汤,爷爷就给你讲讲这个方子的配伍。”
陈正松取来纸笔,一边写下方剂组成,一边讲解:“柴胡透表解热,桂枝发汗解肌,两药相合,共奏解表之功......”
陈默聚精会神地听着,忽然发现这些枯燥的药材在爷爷的讲解下,仿佛变成了一支协同作战的军队,各司其职,又互相配合。
晚饭后,爷爷开始教陈默汤头歌。与药性赋不同,汤头歌更注重方剂的配伍和主治。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爷爷一字一句地教着,每教一个方子,就详细解释其中的配伍原理。
陈默发现,这些汤头歌不仅押韵,还蕴含着深刻的医理。比如四君子汤中,人参为君,大补元气;白术为臣,健脾燥湿;茯苓为佐,渗湿利水;甘草为使,调和诸药。君臣佐使,各司其职。
夜里,陈默在油灯下认真抄写着这些歌诀。墨香混合着窗外飘来的药香,让他格外专注。小妹的发热已经退了,正在隔壁安睡,偶尔传来几声梦呓。
母亲端来一碗冰糖雪梨汤,轻轻放在儿子手边:“别学太晚,注意眼睛。”
陈默抬头笑了笑,忽然注意到母亲眼下的疲惫,脱口而出:“妈,您最近是不是睡不好?药性赋里说,‘酸枣仁,补肝胆,宁心安神效可珍’,要不要试试酸枣仁汤?”
母亲愣了一下,随即欣慰地笑了:“咱们小默真的长大了,懂得关心人了。”
这时爷爷走进来,听到这番对话,满意地捋着胡须:“学医最重要的是仁心。你能主动关心家人,说明你真的明白了学医的意义。”
临睡前,陈默将抄好的药性赋和汤头歌仔细收好。月光从窗口洒入,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古老的歌诀仿佛在月光下跳跃,带着千百年来无数医家的智慧,缓缓流入这个八岁孩童的心田。
在这个平凡的秋夜,陈默不仅学会了辨认药材,更开始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些看似简单的歌诀里,蕴含着天人相应的哲学,体现着古人“防病于未然”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