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北方的天空,自暮春至仲夏,持续呈现着一种近乎残酷的、毫无杂质的湛蓝色。骄阳似火,无情地炙烤着中原大地。自春耕以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山东兖州、东昌二府,广袤的田野上空,期盼的雨水始终未曾降临。起初,只是地方州县小心翼翼的奏报,用词尚属谨慎,称“雨泽短期”,“祈盼甘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间的裂缝如同干渴巨兽张开的嘴,日益扩大、加深;原本应绿意盎然的禾苗,从叶尖开始泛黄、卷曲,最终成片成片地枯萎倒下,化作一地焦黄。希望的绿野,转眼成了绝望的焦土。

零星逃荒的农户开始出现在官道上,如同涓涓细流,很快便汇成了汹涌的灾情急流,伴随着各府县越来越凄惶、越来越急迫的告急文书,冲破了层层的官僚体系,最终直达帝国的权力中枢——北京紫禁城。

“急报!河南开封、归德、汝宁三府,自春徂夏,亢旱不雨,赤地千里,麦禾尽槁,仓廪空虚,流民初现,恐酿大变!”

“山东兖州、东昌二府,旱魃为虐,泉涸井枯,饥民鬻儿卖女,道路相望,地方震动,恳请朝廷速发赈济,以安民心!”

文渊阁内,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张居正一份份翻阅着这些用加急驿马送来的、字里行间透着绝望与恐慌的奏章,脸色阴沉得如同暴风雨前的天空。灾情如火,已然燎原;赈济如救火,刻不容缓。然而,当他将目光投向传统的、也是唯一可靠的赈灾通道——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时,得到的却是更加令人心寒的消息。

漕运总督衙门的奏报紧随而至,语气同样焦急,却带着无奈的推诿:“启禀阁老,运河沿线亦受旱情波及,山东境内诸湖水位骤降,运河水量不足,漕船通行已然迟滞。若此刻强行征调大批漕船北上运粮赈灾,必致漕粮正供延误,届时京师仓储不继,恐动摇国本,臣等万死难赎!”

而陆路转运的方案,更是被证明希望渺茫。河南巡抚在奏疏中算了一笔残酷的账:“若调集骡马民夫,组织陆路运粮队,每日人吃马嚼,所耗粮草甚巨,等同于运送途中便消耗大半。且速度缓慢,自徐州仓至豫东重灾区,骡马队至少需五至七日,杯水车薪,恐粮未至而民已乱,匪患蜂起矣!”

争吵、推诿、无力感,如同瘟疫般弥漫在朝堂之上。庞大的帝国机器,平日里看似威严无比,在这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天灾面前,却显露出其臃肿、低效、乃至脆弱的一面。各种看似合理的借口背后,是无法迅速调动资源拯救黎民的残酷现实。

就在这焦头烂额、几乎陷入僵局之际,一份来自徐州知府陈文烛的、被大多数朝臣视为“妄言”的加急奏疏,如同一道撕裂浓重乌云的闪电,带着不容置疑的光芒,劈开了沉闷压抑的僵局。

“臣徐州知府陈文烛冒死顿首启奏:惊闻豫鲁大地亢旱成灾,赤地千里,饥民待哺,嗷嗷哀鸿,臣心忧如焚。查臣辖内‘徐邳铁路’,自徐州西站至邳州运河码头段已全线贯通,机车运行稳定。若以‘火车’转运粮米,自徐州官仓装载出发,沿铁路疾驰至邳州,转运河驳船,溯流而上,可直抵豫东归德府灾区。臣与昭铁总办林昭反复核算,全程运抵,一日之内可达!单列运力远超数百骡马,而耗费银钱,不及同等运力骡马陆路之十一,更远低于漕船转运之靡费。救急如救火,迟则生变!臣斗胆,请以徐州官仓现存粮米试运,以解燃眉之急,伏乞陛下与阁老圣裁!”

这份奏疏一经在朝会上宣读,立刻引发了轩然大波!

“荒谬!简直荒谬绝伦!”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御史颤巍巍地出班,指着空气,仿佛在指着陈文烛的鼻子,“铁路为何物?尚未经朝廷明旨认可之‘奇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赈灾安民,何等重要?岂能托付于此等未经检验、来历不明之物?此乃视国事为儿戏!”

“陈文烛此人,分明是欲借灾邀功,哗众取宠!其心可诛!”另一位与漕运利益攸关的官员厉声附和。

“火车运粮?闻所未闻!滑天下之大稽!那铁家伙万一途中脱轨,抑或机器故障,延误了赈济时机,致使灾民暴动,这个天大的责任,谁来承担?他陈文烛区区一个知府,担待得起吗?!”质疑与斥责如同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陈文烛和林昭彻底淹没。

然而,端坐于御座之侧,始终沉默不语的张居正,在听到“一日可达”、“耗费十一”这几个关键词时,低垂的眼皮下,精光骤然一闪。他等待多时的、那个能让铁路一锤定音的契机,终于在天灾的逼迫下,到来了!

他没有理会丹陛之下喧嚣的争议,甚至没有征求更多人的意见,直接对侍立一旁的司礼监太监沉声下令,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瞬间压过了所有的嘈杂:“六百里加急,传旨徐州:准徐州知府陈文烛所请!着其即刻以铁路试运粮米三万石,火速驰援河南归德府!命其详录沿途一切情形,精确计时,核清耗费,事无巨细,飞马奏报!若有差池……唯陈文烛、林昭是问,严惩不贷!”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豪赌。赌注是数万饥民的生死,是豫东地区的稳定,更是他张居正的政治声望和改革路线。他赌的是钢铁轮轨的可靠性,赌的是林昭这个年轻匠人的技术与组织能力,赌的是他自己超越时代的眼光与魄力!

这道关乎无数人命运的旨意,被以帝国最快的速度,由换马不换人的精锐驿卒,沿着官道疯狂传递向南方。

当旨意送达徐州府衙时,陈文烛跪接圣旨,双手微微颤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这既是激动于阁老的信任与放手一搏,更是感受到了那字里行间透出的、足以压垮脊梁的千钧重压。他立刻命人火速召见林昭。

“林总办!”陈文烛甚至来不及寒暄,直接将旨意内容告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阁老和朝廷,将这天大的干系,压到你我的肩膀上了!此事若成,铁路前程似锦,你我或可青史留名;若败……只怕你我项上人头,乃至三族……”他没有再说下去,但那未尽之语中的寒意,足以让任何人胆战心惊。

林昭的面色却异乎寻常的沉静,只有那双深邃的眼眸中,仿佛有压抑已久的火焰在熊熊燃烧,亮得惊人。他挺直脊梁,声音清晰而坚定:“府尊大人,此非干系,乃天赐之机遇!铁路之存废,昭铁之未来,乃至阁老所期之新法气象,尽在此一举!学生,愿立军令状!粮米若损一粒,机车若误一刻,林昭愿提头来见!”

没有任何犹豫,整个昭铁总厂与徐州官府的力量,被前所未有地全面动员起来,如同一部精密而高效的战争机器,开始超负荷运转:

徐州官仓大门洞开,平日里堆积如山的粮米被役夫们流水般装袋、称重、缝口,空气中弥漫着谷物的香气与紧张的气氛。

“启明号”作为主力,进行了最严格的检修,每一个轴承、每一根连杆都反复检查;另外两台经过紧急改装、特别加强了制动系统和车厢挂钩的备用机车“乘风号”、“破浪号”也被拉出了车库,锅炉升火,严阵以待。

所有的平板货运车厢被工匠们连夜加装加固护栏,车厢底部铺上厚厚的防雨防潮油布,确保粮食运输安全。

王铁臂亲自率领扩充后的“铁路巡防营”,全员顶盔掼甲(虽无铁甲,但气势十足),携带棍棒钢叉,分段驻守在全线铁轨旁,尤其是桥梁、隧道和荒僻路段,实行十二时辰不间断巡逻,确保铁轨绝不受任何人为破坏或意外干扰。

而通往邳州运河码头的最后一段连接线早已建成,码头上,征集来的漕船和民船已集结待命,只等火车将粮食运抵,便可立即装船,经运河支流快速转运至豫东归德府。

第一列由“启明号”牵引,足足二十节车厢,满载着五千石救命粮食的钢铁长龙,在无数闻讯赶来的徐州百姓默默注视和无声祈祷下,于一个清晨,发出了那声划破黎明的、雄浑而悲壮的汽笛长鸣,如同出征的号角,喷吐着浓密的蒸汽与黑烟,车轮铿锵,坚定不移地驶向西北方向那片被旱魃肆虐的土地!

几乎在列车出发的同一时刻,数匹快马信使也沿着平行的官道,向着同一目的地——归德府,绝尘而去。他们将与火车赛跑,见证并回报这史无前例的运输过程。

时间,在徐州、在北京、在归德府,在无数牵挂此事的人们心中,陷入了焦灼而缓慢的流逝。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格外漫长。

第一日,午后刚过,归德府方面第一匹快马便带着难以置信的急报驰入北京:“启禀朝廷!徐州铁路首列赈灾粮车,共载粮五千石,已于昨日申时正刻(下午四点)平安抵达邳州码头,随即装船转运!自徐州发车至邳州卸货,全程耗时……不足六个时辰!”(按:同等运力骡马队,即便昼夜兼程,至少需四到五日)

消息传出,朝堂之上那些反对之声为之一滞。

紧接着,在随后的两天里,“乘风号”、“破浪号”接连发出,将剩余两万五千石粮食,以同样稳定、高效的速度,源源不断地运抵邳州,转而输向灾区。

三日后,整整三万石救命粮食,已全部安全运抵归德府境内,并在当地官府的组织下,开始设立粥棚,向周边嗷嗷待哺的灾民发放。整个大规模运输过程,从启动到完毕,总耗时仅三天!而事后核算,所有耗费(包括人工、煤炭、车辆损耗、护路成本等)加总,竟真的不足同等运力骡马队所需费用的十分之一!

这冰冷而震撼的数据,伴随着陈文烛详细的奏报和张居正早已安插的耳目的密信,迅速、确凿地摆在了北京朝堂每一位官员的案头。

先前那些激烈反对、斥之为“荒谬”、“儿戏”的官员们,看着那白纸黑字、无可辩驳的效率对比和成本数据,张了张嘴,喉咙里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发不出任何有力的反驳之声。事实,是最好的雄辩。铁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救灾行动中,所展现出的全方位、碾压性的优势,如同一记无声却极其响亮的耳光,抽在了所有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质疑者脸上。

而更重要的是,随着这批粮食的迅速到位,归德府及周边灾区的恐慌情绪得到了有效安抚,濒临崩溃的秩序得以初步稳定,大规模流民潮和随之可能产生的民变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这一点,对于将“稳定”视为执政第一要务、深知“乱源起于饥寒”的张居正而言,其政治价值,无可估量。

时机已然成熟。张居正终于不再需要任何掩饰,他在下一次的朝会上,面对满殿神色各异的文武百官,用他那特有的、沉稳而充满力量的声音,清晰地定下了调子:

“此次豫鲁旱灾,徐州铁路于国难之际,挺身而出,显其奇效,解民倒悬,功不可没!此非尔等口中之‘奇技淫巧’,乃实实在在之救时利器,强国之基!传旨:褒奖徐州知府陈文烛忠心体国,擢升其官阶一等,赏银百两;昭铁总办林昭,匠心报国,技艺卓绝,赐‘格物博士’衔(虚衔,表荣誉),赏银五百两,以示殊荣!徐邳铁路,着即转为官督商办之‘通轨商局’,由朝廷全力保障其运营,不得再有阻挠!工部、户部即刻会同议定全国铁路扩展之初步章程,首先于北直隶、山东等近畿及灾区周边择地勘测,规划线路,以备国家日后缓急之需!”

这道旨意,如同一声春雷,传出紫禁城,迅速震动了整个天下。

铁路,这个曾经备受争议、屡遭打压的新生事物,凭借其在特大灾害救援中展现出的“雷霆救速”与“济世之效”,一举打破了所有的质疑和阻挠,从一隅之地的“试验”,正式跃升为国家层面认可、并欲大力推广的战略性工程!张居正用他无与伦比的政治魄力和对实效的执着追求,为这钢铁巨龙,彻底撕开了笼罩在它前方的重重迷雾。

当这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回徐州时,整个城市几乎万民欢腾!尤其是昭铁总厂内,那些亲手打造、维护、驾驶这钢铁巨龙的王铁臂、李老蔫、张黑柱等众多工匠们,更是激动得相拥而泣,热泪纵横。他们用自己的汗水、智慧和不屈的信念,终于铸就了这救国救民的不世功业!所有的委屈、艰辛、乃至曾经的嘲笑,在这一刻,都化为了无比的自豪与荣耀。

林昭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刚刚完成救灾使命、锅炉尚有余温的“启明号”旁,伸出手,轻轻抚摸着那冰冷而坚实的车体。他的心中,并无太多的狂喜与激动,只有一种沉甸甸的、如同这钢铁般坚实的使命感落到了实处。他知道,历经磨难,“破晓”的时刻,终于真正到来,曙光已刺破最深沉的黑暗。脚下的铁轨,此刻在他眼中,不再仅仅通向邳州,而是通向了一个更为广阔、充满了无限可能与挑战的、属于钢铁与速度的未来。帝国的格局,将因这条路的出现,而悄然改变。而他,已然站在了这变革的潮头。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张逸风姜凤小说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异世逆凤:邪女傲天重生极权皇后大唐:每天签到,奖励太多了津川家的野望与乾隆的儿子抢皇位海战精兵从司农官开始变强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从死囚到统帅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科举:大梁魅魔,肩抗两京十三省楚汉争霸演义我在明朝修铁路历史天幕:永乐大帝梁朝九皇子汉武基建:墨家系统带我定乾坤李世民重生水浒南海龙腾:从张保仔到七海之王吴越霸业之这个钱镠不一般糊涂县令贾清廉开局怒打朱元璋,老婆竟是他女儿明末,你让我一只狗拯救大明朝朕,陆地神仙,你让我当傀儡!大明1643,我以敌血铸轩辕扶苏双穿:用科技打造日不落唐朝穿越917,巨舰重炮横扫两大洲大夏九皇子与紫微大唐,我真的是来作死的星宿传说:星辰归途录天问:大秦末路风波亭外饥荒年,我来拯救快饿死的少女桃花酒赠君,往愿君安康崇祯一拳歼八百,全大明跪喊真神三国:一代谋圣陈渡三国:我在三国支教红楼:贾政从教坊司救人挽大明天倾:从驿卒开始签到北疆,开局召唤霍去病穿越大秦之我和始皇帝抢下班明末:开局一把刀,天下任我枭三国:开局带走孙家小萝莉醉剑江湖社畜?不,系统说我是天选之子秦始皇的小伙伴好难为得到我粮食,硬塞老婆给我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