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省边境农场的职工们则早早地在仓库外搭起了临时帐篷,农场党委书记王海涛拿着调配清单,逐一核对领取物资的农户名单:“今年春天的低温冻害让我们的小麦减产了三成,很多农户的肉类储备早就空了。这批冻肉不仅能解燃眉之急,我们还计划用一部分冻肉作为种畜饲料的补充,帮助养殖场尽快恢复产能。”
粤省沿海渔村的渔民们更是激动不已,台风 “海燕” 过境后,不少渔民的渔船和渔网被毁,暂时无法出海捕鱼。渔民陈阿婆正和邻居们一起打扫村委会的仓库:“台风过后家里的冰箱都坏了,没什么吃的。现在有冻肉送来,不仅能吃饱,还能攒点力气修渔船,早点出海赚钱。”
傍晚时分,专项团队再次传来消息:第一批次 3000 吨冻肉已顺利抵达甘省,正在通过小型冷链车分拨到各个山区县。在甘省某山区幼儿园,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看着食堂阿姨将热气腾腾的红烧肉盛到碗里,脸上满是期待。四岁的小女孩妞妞舀起一块肉,小心翼翼地送到嘴边,吃完后对着镜头露出灿烂的笑容:“肉肉好香,我还要再吃一块!”
直播间的观众看着这一幕,纷纷被感动:“看到孩子们的笑容,觉得所有的等待都值了!”“感谢林舟同志在赤漠的付出,感谢国家的万倍具现机制,这才是真正的民生工程!”“希望未来能有更多赤漠物资具现,帮助更多需要的人。”
林舟和赵宇也通过直播看到了这温暖的一幕,赵宇感慨道:“之前在赤漠捕猎、处理、烤制,只是想着能改善自己的伙食,没想到能间接帮助这么多孩子,这种感觉太有意义了。” 林舟点头认同,他看着烤架上剩余的沙狐肉,心中有了新的想法:“接下来我们可以尝试食用更多赤漠本土可食用物种,比如沙鸡、沙兔,甚至之前发现的沙鹿,如果能触发更多万倍具现,就能为国内提供更多物资支持,缓解更多地区的粮食压力。”
当天晚上,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头条报道了 “赤漠万倍具现万吨冻肉缓解粮荒” 的消息。新闻中详细介绍了冻肉的调配过程、受援地区的现状,以及万倍具现机制的重要意义。报道中提到,本次具现的 1.2 万吨冻肉,可满足甘省山区 10 万儿童一个月的肉类需求,补充黑省边境农场 5 万职工两个月的储备,同时为粤省沿海 2 万渔民提供一周的营养补给,有效缓解了三个地区的粮食紧张问题。
在龙国首都的国家战略资源研究中心,周明和专项团队的专家们正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万倍具现机制。“本次沙狐食用触发的万倍具现,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 个人对赤漠物种的实际食用,能更精准地激活具现机制,且具现物资的品质与林舟食用的样品高度一致。” 周明指着屏幕上的检测报告说道,“接下来我们要建立‘赤漠物种食用 - 万倍具现’的联动数据库,记录林舟食用的每一种物种、食用量和具现效果,为后续更精准的物资调配提供数据支持。”
专家们纷纷表示赞同,会议决定:一方面,为林舟提供更详细的赤漠可食用物种图谱,指导他安全、合理地食用不同物种;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受援地区的沟通,建立实时需求反馈机制,确保万倍具现的物资能精准对接地区需求,避免浪费。
赤漠的夜晚格外宁静,林舟和赵宇坐在火堆旁,看着手机里国内受援地区的新闻报道。火堆旁的石板上,还放着剩余的沙狐肉,这些肉不仅填饱了他们的肚子,更通过万倍具现,为远方的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希望。“之前总觉得自己在赤漠的努力很渺小,现在才明白,每一次捕猎、每一次食用,都可能成为帮助他人的力量。” 林舟望着远处漆黑的胡杨林,眼神中充满了坚定,“未来我们要继续探索,让更多赤漠物资通过万倍具现,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民生保障贡献力量。”
赵宇点头附和,他拿起一块剩余的沙狐肉,放在烤架上加热:“明天我们可以试试烤沙鸡,听说沙鸡肉质更细嫩,要是能触发万倍具现,说不定能为国内提供更多样化的肉类选择。” 两人一边讨论着未来的计划,一边品尝着烤肉,火堆的温暖与心中的成就感交织在一起,让这个赤漠的夜晚格外温馨。
而在国内,无数受援地区的人们正品尝着来自赤漠的冻肉 —— 甘省山区的孩子们吃着香喷喷的红烧肉,黑省农场的职工们炖着鲜美的肉汤,粤省渔村的渔民们炒着可口的肉丝。这份跨越山海的美味,不仅缓解了他们的粮食困境,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国家的温暖与力量,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赤漠庇护所旁那一顿简单却意义非凡的沙狐烤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