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窈摊手,耐心解释:“我刚只是揉了一颗看看收成,我真没偷!”
这确实是庄稼老把式看收成的常用法子,但是来松左看右看,如何也看不出这姑娘哪里像个庄稼人。
手中牵着的狗溜光水滑,一看就养的极好。
姑娘家不能呢个乱碰,这狗总可以。
他上前一步,从林窈手中夺过狗绳,有些洋洋得意道:“今日你非得跟我去见庄头不可,否则这狗你就别要了!”
林窈目瞪口呆,这是挟小狗以令主人?
即便林窈再三解释,来松丝毫不信。
强硬的拽了来财往庄子上去,林窈只能跟在后面。
这边确实干旱,一路走来,迎面的风都带着灼热干燥,林窈扯了张帕子遮掩口鼻。
二人一同踏进了庄子,庄子里面倒是要比外面强上许多。
栽种了许多果树,不仅能摘果子还能乘凉,最起码这一路走来再没有被暴晒过了。
近日即将麦收,王地主恰巧来庄子上查看收成,一听下面人抓了只偷小麦的贼,立马就来了精神!
一口凉茶灌下去,就等着小贼进来好生训一顿给他长长记性。
两人一同进了正厅,来松拘谨的和王地主行礼问安。
林窈摘了手里的草帽拿在手里,笑意盈盈的和王地主打招呼:“王员外好久不见!”
这一声惊的王地主魂都飞了,定睛一看,可不就是那位煞神县尊,双腿一软就要从椅子上滑跪在地。
自从周家被疾风扫落叶般无情清算,王员外就再也不敢小瞧这个跟自家孙女差不多年岁的县尊。
如今猝不及防的遇见,眨眼间脑子里已经过了百十来种想法。
确定自家没有偷税漏税,家中也没有不孝子孙,庄子上更没有苛责长工、打骂奴仆这才微微松了口气。
行礼至中途被林窈拦了下来:“今日员外为主,我为客,客随主便,不必如此拘礼。”
这话听听也就罢了,他王地主要是真的信了,那就是天字一号大傻蛋!
他后退两步,忙请林窈上座。
来松已经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愣在原地。
这不是偷麦子的贼吗?怎么眨眼就成了王老爷的座上宾。
王地主看他一副憨样,不耐烦的轰他:“快出去忙活,休要碍眼!”
来松一脸讪讪的走了。
王员外转头向林窈致歉:“这小子呆头呆脑的,也是因为最近一直有人偷麦子着急上火的,这才一时半会抓错了人!”
“无妨!”这本就是件小事,况且自己也确实摘了朵麦穗。
林窈问起今年的收成,这可终于到了王地主擅长的领域。
当下便滔滔不绝起来,从今年收成说到他所选的良种,所用肥料,这些看似不起眼,实则都是丰收的关键。
直到听见王员外家的田每亩都能比其他田地多产一斗粮,林窈的神色这才郑重了些。
管子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文教之兴固然重要,然而只有吃饱穿暖才是民生根本。
林窈细细向他请教了方法,王地主倒也不藏私,一五一十的都仔细说了。
又领着林窈去看了他着重看顾的几块田地,麦穗确实要比林窈沿途所见要大的多。
林窈当下便道:“此地留种,官府以正价收购!”
王地主当然愿意,他本就是想借此事卖林窈一个好,否则也不会主动提起此事。
王地主这庄子极大,他不仅亲自带林窈去看了麦田还有他栽种的一些果树。
很多果子尚且在生长期,杏子和桃却是能吃了,桃子个头并不大,看着也就鸭蛋大小,但一口下去,清脆爽口,甜而不腻。
杏子熟透了,一捏黄澄澄的汁水混合着浓郁的甜香倾泻而出,林窈低下头想嗦一口,顿时就看见了黄色果肉内不断蠕动的白色小虫,动作一时僵住了。
天知道,她最怕这种小虫子。
王地主却见怪不怪,从她手里接过那个捏开的,又重新拿了一个没虫的给她,解释道:“乡下地方这样,这些果树都是天生地长的,到了丰收的季节,里面难免会有虫子。”
“县尊大人有所不知,这有虫子的反而要更香甜许多。”
说着话,他将有虫子的那半边掰开,剩下一半扔进嘴里。
王地主没说的是,这杏子、桃子但凡不是特别涩口又实在难以下咽的果子,其实都能充进家家户户的口粮里。
农家人,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刨食,有耕地的极少,大部分都是租赁地主家的。
通常要将一半的粮食分给地主,剩下一半留够全家一年的口粮,剩下的都得卖了换成铜板缴纳成年男子的人头税。
家中成年男子要干活得吃饱,妇孺就吃半饱,一些年纪小尚且干不了活的孩子给半个馒头饿不死混着也就长大了。
山上有哪些果树,哪些东西能充饥自然被摸的门清,一到季节就有无数人守着。
就像这杏子,晒成杏干,冬天了也能当粮食充饥。
可王地主不说,林窈又哪会不知道。
她又不是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林窈’。
自然知道真正的穷苦人家,其实要比她所见闻的更甚千百倍。
任重而道远,林窈肩头担子甚重。
“富源缺水一事又是从何说起?”林窈突然想到自己和周县丞第一次见面时他的搪塞之言。
听闻此言,王员外的眼中也不由泛起了沉郁之色:“大人有所不知,富源靠近西域,一向干旱少水,春季水量还充足些,可一到夏季,大片的河道干涸。”
“粮食要活,庄稼要活,都少不了水,可不就为那点水源抢破了头?”
“连年都有械斗、伤人之事发生,但是法不责众,每回也就得县丞大人口头训斥两声,是以屡禁不止!”
林窈垂眸思索,这倒确实是个大事,水源的问题不解决,械斗之事就无休无止。
回城的马车上林窈垂眸思索,此地风沙大,天气干旱。
要想彻底解决这件事,须得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要植树造林,越多越好,此时一时半会看不见成效,但确实是利在千秋的事;
其二就是寻找地下水钻井,但是经验再丰富的钻井人也不敢保证自己找的位置就一定有水源,否则这里也不会干旱这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