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山好奇地伸出手,轻轻触摸钟壁,试图感受那古老的温度:“这么大的钟,得几个人才能撞动?” 正行方丈笑着解释:“需得三位身强力壮的僧人合力,一人稳稳扶着钟杵,两人在旁助力,不仅如此,他们还要配合呼吸的节奏,一气呵成,不然敲不出‘紧十八、慢十八’的韵律。每一次撞钟,都是对身心的一次修行。”
陈珏望着钟身上的刻字,大多是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之类的祈福语,还有几行小字,仔细辨认才看出是 “嘉靖三十七年,僧慧能监造”。“这些刻字都是历代僧人或香客留下的。” 正行方丈继续说道:“就像先生的诗,也是给寒山寺留下的印记。他们将心愿寄托于此,随着钟声飘散在天地间。”
宫笃定举着相机,围着古钟拍了一圈又一圈,镜头里钟身的纹路与窗外的晨景相映,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陈立峰早就打开了直播,此时直播间的弹幕如雪花般刷过:
【这钟看着就有年头了,摸一下都像是在触摸历史】
【一万一千斤!古人太厉害了,怎么铸出来的】
【“紧十八、慢十八” 的节奏,现在还有人会吗?】
【先生要不要试试撞钟?肯定很有气势】
程高竹对正行方丈笑道:“方丈,能否让我们见识一下撞钟的手法?” 正行方丈点头应允,很快便有三位僧人走上钟楼,一人握住碗口粗的钟杵,另外两人分站两侧。
随着为首的僧人一声低喝,三人合力推动钟杵,“当 ——” 的一声钟鸣响彻山谷,比清晨的晨钟更显雄浑。这声音仿佛带着千年的力量,穿透云层,直抵人心。程高山被震得后退一步,笑道:“这力道,怕是能把山都震醒!”
陈珏望着钟杵撞击后留下的浅痕,忽然想起昨夜诗里的 “休磨镜上痕”—— 这古钟不也如此?千百年的撞击留下无数痕迹,却让钟声愈发清越。他对众人道:“这钟的道理,和咱们做的事一样,越经打磨,越有力量。”
正行方丈对陈珏笑道:“先生有所不知,寒山寺虽在苏州地界小有名气,放到全国却难与少林、武当相较。这口古钟与‘定夜钟’的典故,便是咱们最拿得出手的家底。”
他指着钟身内侧一处凹陷:“早年每到子夜,这钟声便会准时响起,从唐代延续到清末,商船在运河上听见钟声,便知已到姑苏。可惜民国时战火纷飞,定夜钟的规矩断了,一来因为城市扩张,怕惊扰附近百姓作息,二来也缺了能精准把控时辰的僧人。”
程高竹接口道:“方丈是想借着先生的名气,让寒山寺的钟声再传远些?” 正行方丈坦然合十:“佛门虽不求名利,但古刹的故事若能流传,也是一桩功德。就像这钟,若无人知晓它的来历,与废铜何异?”
此时日头已爬上山头,阳光透过钟楼的窗棂烤在身上,程高山扇着风道:“这五月天,说热就热起来了。”
直播间的弹幕跟着热闹:
【方丈太实在了!这宣传意识满分】
【定夜钟取消好可惜,好想听听子夜的钟声】
【全国景区都该学学,有故事就要说出来】
【先生快写首诗夸夸古钟,帮寒山寺冲热搜】
【出家人不打诳语,再说了,如今,又有谁不想得到先生的一首诗?】
【可不是,去年的青城与都江堰,武侯祠,西湖,今年的庐山,还不够证明吗?】
陈珏望着窗外被晒得蔫头耷脑的芭蕉,忽然对李逸雅道:“取纸笔来,这钟楼的景致,倒该留首诗。” 正行方丈连忙让人搬来案几,程高竹亲自研墨,动作比往日格外郑重。
笔锋落在纸上时,带着几分夏日的慵懒,墨迹却依旧劲挺:
【隔岸垂杨暗老枫,客来清午不闻钟。
贫僧止解栽修竹,五月凉生制火龙。】
对岸的垂柳在不知不觉中映衬着老去的枫树,客人在清爽的正午到来时,没有听到钟声。
我这贫僧只懂得栽种、修整青竹,到了五月便以此制服炎热。
陈珏放下笔,指尖沾着些墨渍。程高竹率先凑近,一字一句念完,忽然笑道:“这诗里藏着趣致呢!‘客来清午不闻钟’,既说了定夜钟已断,又暗合此刻日头正盛,僧人早课的钟声早就歇了,倒是把时辰都写进诗里了。”
正行方丈捻着念珠,目光落在 “贫僧止解栽修竹” 上,眼底泛起笑意:“先生这是把老僧写进去了?寺里确实年年栽竹,原是为了固土,没成想倒成了‘制火龙’的法宝。” 他转头对身边的小和尚道:“记着,往后有人问起竹林的来历,就说这是‘五月凉生’的源头。”
李逸雅在旁轻笑:“这垂杨遮着老枫,是说柳树长得比枫树茂盛?还是说夏天的绿把秋天的红给藏起来了?”
直播间的弹幕早已被这诗的趣味点燃:
【哈哈哈 “贫僧止解栽修竹” 太可爱了!像老和尚摸着光头说 “我就会种竹子”】
【“暗老枫” 的 “暗” 字绝了,明明是夏天,偏让人想起秋天的红枫,藏着个小钩子】
【“不闻钟” 里有三层意思:定夜钟没了、午间没钟声、客人没听见钟声,先生太会玩文字了】
【这诗像幅小画,有垂杨有老枫,有修竹有火龙,还有个种竹子的老和尚,要素齐全还不挤】
【对比先生之前的诗,这首像解了扣子,带着点俏皮,果然天气热了连诗都变轻快了】
陆明远指着 “五月凉生制火龙” 道:“这‘火龙’既说暑气,又像在说那些阻挠新政的势力,先生用修竹制住它,倒是把咱们的处境写得举重若轻,把清凉送给该送的地方,真希望整个大华所有人都能有纳凉的悠闲啊。” 陈珏闻言笑了笑:“明远想多了,不过是见竹生凉,随口一说。” 可他眼底的笑意,却藏不住那点 “借诗言志” 的狡黠。
【“制火龙” 太形象了!现在看到竹子就觉得凉快,比空调还管用】
【建议寒山寺把这首诗刻在竹牌上,挂在茶寮里,绝对是打卡神器】
【到底是先生什么时候都忘不了自己的志向,还是别人的过度解读?】
【我倒是希望是过度解读,如果这首诗真的只是一首写景的小诗,那么这个社会一定很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