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的晨光透过窗户,洒在略显嘈杂的教室里。
沈繁星提着新布袋从后门悄悄走进来,脚步比往常轻快了许多。
昨天她运气不错,捡到了不少还算新鲜的蔬菜,省着点吃够她和奶奶对付三天了。
这意味着,在重要的月考期间,她至少不用为吃饭和可能因捡菜而迟到的问题分心。
她没有像过去那样进门就深深埋着头快步走向自己的座位,而是先抬起眼,目光快速地扫向教室角落的位置。
当看到方野已经坐在那里跟李洋闲聊,她心底悄然升起一丝微小的雀跃。
如今她已经不用再小声说“麻烦让一下”了。
只要她走到座位旁,方野便会像是有所感应般,自然而然地侧身,给她让出足够的空间进去。
这种无声的默契,让她感到一种被接纳的安心。
正在和方野聊天的李洋,看到沈繁星过来,很识趣地立刻结束了话题,笑嘻嘻地对方野说了句“野哥,你先忙”。
然后冲沈繁星友好地点点头,便转身回了自己的座位。
李洋看似大大咧咧,实则观察敏锐。
他通过方野仅用一天就搞定广播体操练习这件事,判断出方野对班长夏芷晴的好感度似乎一般。
毕竟,那可是和女神班长单独相处的绝佳机会,换做别的男生,巴不得多学几天。
而书店偶遇,看来也只是巧合。
总之,李洋对方野是越来越佩服了,不像陈友杰那样,林芊雪送个水都舍不得喝。
而且方野做事目的明确,从不拖泥带水。
明天就要月考了,李洋自己也收起了玩闹的心思,拿出英语书开始认真背诵。
他也想趁着这次机会,检验一下最近跟着方野“混”的学习成果。
上课铃快响的时候,陈友杰才姗姗来迟,脸色苍白,脚步虚浮,眼底下有着明显的黑眼圈。
他几乎是拖着脚步挪到座位上的。
“我说杰哥,你不会又去通宵了吧?”李洋压低声音问道。
陈友杰有气无力地点点头,把语文书往桌上一立,脑袋一歪,就直接趴在桌子上闭上了眼睛,显然是打算补觉。
李洋张了张嘴,想说明天就月考了,但看到陈友杰用后脑勺对着自己,一副拒绝交流的样子,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他叹了口气,知道有些话说多了反而惹人烦,可能连朋友都没得做。
他看了眼旁边已经快把那本巨厚的牛津英语词典啃完的方野,默默收回了目光,开始小声背诵英语单词。
他背得很轻,生怕打扰到补觉的陈友杰。
也怕在这种对比下,让好友觉得刺耳。
方野确实快把那本词典背完了。
即便是以他过目不忘的能力,硬啃下这本比砖头还厚的词典也花了他将近一周的时间。
此刻,他的英语词汇量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恐怖的程度。
阅读高考试卷上的文章,感觉就像看中文一样顺畅,再也没有任何生僻词能构成障碍。
他甚至在考虑,月考结束后,是不是该开始学习第二门外语了,比如德语或者西班牙语之类的,反正时间充裕。
而且外语好啊,外语肯定得学。
对于明天的月考,方野内心毫无波澜,甚至有点期待。
这是一种源于绝对实力的底气。
他需要这次考试,来验证自己的学习方式,也用来堵住某些人的嘴,比如时不时就用担忧眼神看向他的班主任。
早读课进行到一半,林明珠果然如同每日打卡一般,从后门悄无声息地走进来,在教室里转了一圈。
她的目光如同探照灯,习惯性地在方野身上多停留了几秒。
最近她发现,方野几乎每天都在啃那本牛津词典,语文书倒是好些天没见他翻过了。
这让她心情复杂,一方面觉得方野肯下苦功学英语是好事,另一方面又无比担忧他这种严重偏科、完全放弃课堂听讲的行为。
第一节就是语文课。
果不其然,林明珠在讲台上讲解古文鉴赏时,眼角余光瞥见方野依旧低着头,手下写写画画的明显不是语文笔记,而是在做其他科目的真题。
她的眉头微微蹙了一下,一股火气差点冲上来,但最终还是强行忍住了。
她已经找方野谈过两次话了,每次效果都约等于零。
方野都是左耳进右耳出。
明天就是月考,她决定再等等。
等成绩出来,一切用分数说话。
到时候,她一定要拿着成绩单,再跟这个倔强的转校生进行一次“深入灵魂”的沟通。
作业必须做,课也必须听,这是原则问题!
林明珠甚至已经打好了腹稿,要如何谆谆教诲“问题学生”方野。
一天的时间在紧张的复习氛围中飞快流逝。
晚自习结束的铃声响起,大部分学生如同脱缰的野马般冲出教室,赶着回宿舍或者回家。
李洋却一把拉住准备起身的方野。
“野哥,野哥!再耽误你五分钟,就两道题。”
“一道数学,一道化学。卡我半天了,不搞懂我今晚睡不着!”
“万一明天考到,那就完了。”
方野看了眼时间,点了点头。
对于李洋这种主动求教的劲头,他倒是比较欣赏。
而且李洋很懂分寸,从不没完没了,还会时不时请吃烤肠和饮料。
方野倒不是贪嘴,而是态度问题。
这段时间下来,李洋几乎把方野当成了行走的【五三】,遇到难题就问,而方野也确实还没遇到过能让他思考超过一分钟的题目。
最让李洋佩服的是,方野的讲解总能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核心。
能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复杂的概念讲明白,比有些照本宣科的老师讲得还清晰。
没花多少时间,方野三言两语就把困扰李洋的两道题剖析得明明白白。
李洋茅塞顿开,兴奋地一拍大腿。
“懂了!我懂了。野哥你太神了!明天早饭我请,必须加蛋!”
方野不置可否地“嗯”了一声,收拾好东西准备离开。
就在这时,一个人影拦在了过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