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锦严重怀疑玳县卖的不是官盐。
因为官盐杂质特别多,色泽偏黄、入口苦涩。
“对了,我给你们带了吃的,这是城里买的蒸饼,一人一个先吃着。”
别看孟长贵表面淡定,其实他的内心也很激动,瞧瞧,给妻儿买的吃食都忘记拿出来了。
蒸饼是啥?孟锦好奇的看着孟长贵打开手里提着的小包袱。
咦?这不是馒头吗?原来馒头在这里叫蒸饼啊。
一股子粮食香味直往鼻子里钻。
听见和看见是两回事,孟家人也是许久没吃过正经粮食了,看着蒸饼那眼睛都冒绿光,猴急的从孟长贵手里分了蒸饼,狼吞虎咽。
“慢点吃,别噎着。”
孟长贵叮嘱几个孩子。
是有点噎,孟锦嘀咕,不过她嗓子眼大,不怕噎。
“孩儿他爹,你咋不吃?”
柳氏咽下去一大口后才看见孟长贵把剩下的又包起来放进了背筐里,自己手里一个都没拿,不禁问道。
“我刚买的时候就吃了一个,其他的留着做干粮。”
这里的蒸饼个头挺大,有他们老家的两个大。
柳氏点点头,不再多言,抓紧把蒸饼往嘴里塞,塞到脸颊都鼓得老高。
这是在逃荒路上养成的习惯,有什么吃的拿出来就赶紧塞进肚子,进了肚子的才是自己的,不然会被抢。
三个孩子也是一样,尤其是二壮,脸都埋在蒸饼里了。
等柳氏吃完了一个蒸饼,孟长贵才又接着说道:“县衙贴了个告示,玳县允许有户籍文书的流民在此落户。”
“允许流民落户?”
柳氏差点惊叫出声:“会不会有诈?”
不怪柳氏多想,这一路行来他们一直都是被拒绝进城、被驱赶,没遇到一个能正经接收他们落户的地方。
尤其是之前路过的都蔺府,连靠近都不允许,这里离都蔺府也就十天的路程,区别怎么这么大?
“我打听过了。”
孟长贵一开始也怀疑的,只是他也不会盲目猜测,肯定要去打听一下。
“玳县不属于都蔺府,而是属于北方边境燕州府。”
说到这里,孟长贵面色有些许的纠结,但很快他又继续说道:“玳县算是燕州府最靠里的一个县城,只是边境常年战乱,且天气寒冷,人口本就不多,加上旱灾,人口就更少了。
不仅是玳县,整个燕州府常年接收外地人来此落户,官府会安排去处,或是村落或是县城都有可能,端看你有什么本事,要检查户籍文书也是因为这是边境,怕有探子混入。”
这就是孟长贵叹气的原因。
好消息,找到落脚地了,这个落脚地似乎对他们这些外来者还挺优待。
坏消息,这里是边境,外敌从未停止过骚扰,尤其是现在朝廷内乱,外敌多次试探意图趁虚而入,得亏有赵家军坚守北地,否则......
北有外敌、南有内乱,要不要在这里落户,他们得好好合计一下。
孟长贵夫妻低声讨论,大壮二壮听不懂,但也老实听着。
只有孟锦是一脸懵逼。
她似乎搞错了一件很重要的事。
她一直以为他们现在是刚踏入北方地界,北方幅员辽阔、北方如何如何。
可她是以后世的眼光看待这个疑似古代架空世界的。
事实上,不管是种花家的古代还是她现在所处的这个大穆朝,都没有那么大的版图。
所谓外敌,就是后世的北方少数民族!
(参考宋朝北境燕云十六州)
所以,之前那个山脉真的是南北分界线吗?
不过这个现在已经不重要了,一个历史上都没有的朝代,她干什么非要来找什么相同不同?
重要的是,这里是边境啊!大有可为的边境!
孟锦突然就有点兴奋了。
大穆朝的科考制度她现在是不知道的,因为孟家除了孟长贵勉强识得几个字外,连一个读书的都没有,更别说科考。
再说了,现在那么乱,科考政策变不变、什么时候考都还不一定呢。
但除了科考,男人们还有一条出路,那就是上战场建功立业。
或许,她能给原主的家人另寻一条活路,一条可能走上康庄大道的活路!
底层百姓的日子实在是太苦了,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根本不把普通百姓的命当命。
尤其是乱世,百姓活的还不如蝼蚁。
想要活的好就只能往高处站。
若是处在内外稳定的和平时期,普通出身的兵士大多难有出头之日。
可现在是乱世啊!
孟长贵比普通出身的兵士更有优势,他是猎户,有一身祖传的狩猎本领、能使用两石弓的猎户!
而且这里是哪里?北境!对抗的是外敌。
赵家军是大穆朝人人称颂的军队,赵家五代皆驻守在北境,抵御外敌近百年。
不管内乱乱成什么样,赵家军的立场始终坚定。
他们守的是国门,不站队不参与内乱。
也就是说不管乱到最后是谁上位,都清算不到赵家军头上来,甚至还会优待安抚。
只要上位者的脑子没问题,就不会在大局未稳的情况下对守边的大军动什么歪心思。
枭晟帝除外。
这位的脑子不正常,他刚继位时就打过赵家军的主意,意图将兵权收回。
若他只是因为不放心赵家人领军,想要拿回兵权倒也还算正常,有句话叫做功高盖主,五十万赵家军确实容易让上位者忌惮。
但凡赵家人动了什么不该有的心思,国家就安定不了。
可这位枭晟帝要拿回兵权却并不是为了国家安定,他要求赵家军跟皇城护卫军对调,回京城做他的私军。
他看中了边境军的战力。
能驻守边境抵御外敌多年的军队那战力是不上战场只需要拱卫京城的护卫军能比的?
边境军多少?皇城军又是多少?有可比性吗?
他倒是好想法,可护卫军能替代边境军抵御外敌吗?
他脑子不好使,朝堂上大多数官员脑子还是好使的,他这个想法刚提出来就遭遇了朝臣们的坚决反对。
那会枭晟帝刚登基不久,根基不稳也没有后来那么嚣张暴虐,此事便不了了之了。
再后来,他耽于享乐、大肆敛财,把赵家军的军费给停了......
燕州府各县也是因此开始加收入城费,为的就是贴补军费。
生活在边境的百姓比谁都知道边境军有多重要,这钱他们给得心甘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