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站在办公室的窗边,指尖轻轻摩挲着桌上那份为李涛定制的训练方案,目光落在方案末尾 “效果评估细则” 那几行字迹上,眉头微微蹙起,又仔细思索起来。他深知,对于腰部康复训练而言,科学的训练计划只是基础,精准的效果评估才是确保方案持续有效的关键 —— 毕竟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对训练的耐受度和反应也存在差异,若不能及时根据反馈调整方案,不仅可能影响康复进度,甚至可能引发新的不适。
他重新坐回桌前,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翻开第一页,认真地写下 “李涛腰部康复训练日志” 几个字,随后又在下方分列出 “训练日期”“训练内容”“腰部放松程度(1-10 分)”“身体疲劳感(1-10 分)”“睡眠质量(优 \/ 良 \/ 中 \/ 差)”“其他感受” 等条目。每一项条目后,他都特意留出了足够的空白,方便李涛详细记录。做完这些,他又拿起笔,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一段备注:“每日训练结束后 30 分钟内记录,尽量描述具体感受,如腰部酸痛位置、疲劳感集中部位、入睡时间及夜间是否易醒等,切勿笼统概括。”
林砚之所以如此细致,是因为他曾遇到过类似的案例 —— 一位患者因未及时记录训练感受,仅靠口头描述反馈,导致他未能准确判断训练动作对患者的实际影响,延误了最佳调整时机。从那以后,他便养成了让患者记录训练日志的习惯,而这份细致,也成了他在康复领域口碑极佳的原因之一。
第二天一早,林砚将笔记本交给李涛时,特意详细讲解了记录的要点。“李涛,这个笔记本你一定要每天坚持写,不要觉得麻烦。” 林砚指着日志条目,耐心地说道,“比如腰部放松程度,你训练前可能感觉腰部发紧,评分只有 3 分,训练后如果感觉紧绷感缓解了,就可以评 7 分,同时要写清楚是腰部两侧还是中间放松更明显;身体疲劳感也一样,要是训练后只是轻微的肌肉酸胀,没有乏力感,就评 2-3 分,要是感觉下肢也跟着发沉,就要评 5 分以上,并且说明具体部位。”
李涛接过笔记本,看着上面工整的条目和细致的备注,心里满是感激。“您放心,我肯定每天都认真记,不会敷衍的。” 他用力点了点头,将笔记本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涛果然按照林砚的要求,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认真记录感受。这天晚上,李涛做完夜间筋膜放松训练,坐在书桌前翻开笔记本,拿起笔开始记录:“训练日期:x 月 x 日,训练内容:腰部静态拉伸 15 分钟、泡沫轴放松腰侧肌 10 分钟、盆底肌激活训练 5 分钟。腰部放松程度:训练前腰部中间发紧,评分 3 分,训练后紧绷感明显缓解,中间部位放松明显,评分 7 分;身体疲劳感:腰侧肌有轻微酸胀感,无其他部位不适,评分 2 分;睡眠质量:昨晚入睡时间约 23 点,夜间未醒,睡眠质量优;其他感受:训练时泡沫轴滚动到腰侧肌下方时,有轻微刺痛感,训练后刺痛感消失。”
李涛写完后,又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笔记本合上。他发现,通过记录,自己也能更清晰地感受到身体的变化 —— 比如刚开始训练时,腰部放松程度评分始终在 4-5 分,经过几天的训练,已经能达到 7 分左右,睡眠质量也从之前的 “中” 提升到了 “优”,这些细微的变化,若不是通过记录,很容易被忽略。
一周后,李涛拿着笔记本来到林砚的办公室。林砚接过笔记本,没有立刻说话,而是逐页仔细翻看,时而眉头微蹙,时而轻轻点头,还在重点内容旁用铅笔做上标记。他注意到,李涛在 x 月 x 日的记录中提到 “泡沫轴放松腰侧肌时,有轻微刺痛感”,而在 x 月 x 日的记录里,这种刺痛感变成了 “轻微酸胀感”,到了 x 月 x 日,记录中则没有再提到不适;同时,李涛的腰部放松程度评分从最初的 3 分,逐渐提升到了 7 分,睡眠质量也一直保持在 “优” 的水平,但身体疲劳感在 x 月 x 日那天评了 4 分,备注中提到 “下肢有轻微发沉感”。
等看完所有记录,林砚才抬起头,看向李涛。“李涛,这一周训练下来,整体感觉怎么样?” 林砚身体微微前倾,目光专注地看着李涛,“我看你记录里提到,刚开始用泡沫轴放松腰侧肌时有刺痛感,后来变成了酸胀感,现在没有不适了,是吗?”
李涛点了点头,连忙说道:“对,林医生,刚开始用泡沫轴的时候,腰侧肌那块儿有点疼,我还担心是不是动作做错了,后来慢慢就变成酸胀感了,现在一点不舒服的感觉都没有了。不过 x 月 x 日那天训练完,我感觉腿有点沉,不知道是不是训练强度太大了。”
林砚听到这话,若有所思地皱了皱眉,又翻到 x 月 x 日的记录页,仔细看了看当天的训练内容:“腰部静态拉伸 20 分钟、泡沫轴放松腰侧肌 15 分钟、盆底肌激活训练 5 分钟、臀桥训练 10 分钟。” 他轻轻敲了敲桌面,分析道:“那天你增加了臀桥训练,而且腰部静态拉伸时间比平时多了 5 分钟。臀桥训练虽然主要锻炼臀部肌肉,但核心肌群需要协同发力,可能会间接增加腰部的负担,再加上拉伸时间延长,导致下肢出现了轻微的疲劳感。”
说完,林砚又问道:“除了下肢发沉,那天还有没有其他不适?比如腰部有没有酸痛加剧的情况?”
李涛仔细回想了一下,摇了摇头:“没有,腰部还是和之前一样,训练后挺放松的,就是腿有点沉,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好了。”
林砚听到这里,松了口气,随即拿出笔和纸,开始调整训练方案。“那这样,我们把臀桥训练的时间缩短到 5 分钟,腰部静态拉伸恢复到 15 分钟,再增加 5 分钟的下肢拉伸,帮助缓解下肢的疲劳感。” 他一边写,一边跟李涛解释,“另外,我看你记录里提到,腰部中间放松效果比较明显,但两侧还是有些紧绷,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泡沫轴放松环节,增加针对腰侧肌的滚动次数,每次滚动时停留时间稍微延长一点,看看效果怎么样。”
李涛看着林砚认真调整方案的样子,心里满是感动。“林医生,太谢谢您了,您这么细致,我心里特别踏实。”
林砚放下笔,将调整后的方案递给李涛,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这是我应该做的。康复训练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适应的过程,只有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及时优化方案,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了,接下来的训练中,如果遇到任何不适,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也要及时跟我说,不要硬撑。”
李涛接过方案,用力点了点头:“我知道了,林医生,我肯定及时跟您反馈。”
送走李涛后,林砚坐在椅子上,拿起那份调整后的方案,又仔细检查了一遍。他回想起为李涛制定方案的过程 —— 从最初的身体评估,到结合筋膜放松原理设计训练内容,再到制定详细的效果评估体系,每一步都经过了反复推敲。“这个夜间训练方案应该能够很好地配合筋膜放松训练,帮助李涛更快地恢复腰部功能。” 林砚在心里默默地想着,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思绪却回到了李涛身上。他知道,腰部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 比如训练效果停滞不前,或者偶尔出现不适症状,但只要自己制定的方案科学合理,能够根据李涛的反馈及时调整,只要李涛能够坚持训练、积极配合,就一定能够看到效果。
林砚将手机揣回口袋时,指尖还残留着屏幕的微凉触感。车子平稳地行驶在夜色里,窗外的路灯如同流动的光带,每隔几秒便在他脸上投下一道短暂的亮影,又迅速隐入黑暗。他靠在副驾驶座上,目光落在前方被车灯照亮的路面,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回了第一次见到李涛的场景。
那时李涛拄着拐杖,脸色苍白,连走路都需要人搀扶,说起自己的腰部伤情时,声音里满是沮丧。“林医生,我是不是再也不能跑步了?” 李涛当时的眼神,林砚至今记得清清楚楚 —— 那里面藏着对运动的热爱,对未来的迷茫,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绝望。也就是从那时起,林砚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帮李涛重新站起来,重新回到他热爱的赛场。
想到这里,林砚的手指轻轻敲击着膝盖,开始在脑海中构思那两种替代拉伸动作。他知道,李涛的腰侧肌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普通的拉伸动作可能无法精准作用到深层肌肉,所以需要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动作。第一个动作他想到了 “侧卧腰部拉伸”:让李涛侧卧,下方手臂伸直,上方手臂绕过头顶,缓慢向下方转动身体,感受腰侧肌的拉伸。这个动作不需要借助任何器械,在家就能完成,而且可以根据李涛的耐受度调整转动幅度,避免造成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