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书中文 通过搜索各大小说站为您自动抓取各类小说的最快更新供您阅读!

明代“市井生活总编剧”兰陵笑笑生传:用《金瓶梅》写活明朝烟火气的神秘写手

第一章 万历年间的“神秘马甲”:谁在偷偷写市井故事?

明万历中后期,山东兰陵(今山东枣庄一带)的街头巷尾,悄悄流传着一本“奇书”——没署名,没出版商,只在文人圈子里偷偷传抄,有人说它是“伤风败俗的闲书”,可越禁越火,连江南的才子袁宏道都写信跟朋友要:“听说兰陵有本写市井的书,快给我抄一本,急着看!”

这本书,就是后来震惊文坛的《金瓶梅》;而它的作者,只留下一个谜一样的笔名——兰陵笑笑生。

没人知道他是谁。有人说他是“文坛老炮”王世贞,为了报父仇,借西门庆骂奸臣;有人说他是“退休官员”李开先,闲得没事编故事解闷;还有人说他就是个普通的老秀才,天天蹲在茶馆听八卦,攒够了素材就写本书。甚至连清代的大学者鲁迅,都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挠头:“兰陵笑笑生是谁?没人知道。”

但咱们能肯定一点:这哥们绝对是个“懂生活的人”。要是他活在现在,大概率是个“爆款网剧总编剧”——写家长里短比《人世间》真实,写商人算计比《风吹半夏》细腻,连写顿饭都能让读者流口水,比美食博主还专业。而他最牛的“马甲”“兰陵笑笑生”,本身就透着股幽默:“兰陵”是老家,“笑笑生”是态度——不管写多狗血、多现实的事,都带着点“看破不说破”的笑意,像个蹲在巷口看热闹的老邻居,边看边笑:“你瞧这人,这点心思全写脸上了。”

咱们不妨猜一猜他的“真实身份”——从《金瓶梅》里的细节来看,他大概率是个“混过市井的文人”。为啥这么说?你看他写西门庆做生意:怎么跟绸缎庄老板砍价,怎么给官员送“见面礼”,怎么在茶馆里跟人谈合作,连“一两银子能买多少匹布”“一斤肉值多少钱”都写得明明白白,比当时的《万历会计录》还准。要是没真跟商人打过交道,绝对写不出这么细。

还有他写潘金莲的日常:早上起来怎么梳头,怎么用胭脂,怎么跟丫鬟斗嘴,甚至怎么偷偷给西门庆递纸条,细节细到“她戴的金钗是‘折股钗’,不是‘点翠钗’”——这要是没观察过明代妇女的生活,纯属瞎编也编不这么真。

最绝的是他写“饭局”:西门庆请人吃饭,桌上摆着“烧鹅、糟鲥鱼、炖烂蹄子、玫瑰露酒”,连怎么摆盘、谁先动筷子、喝酒时怎么劝酒都写得清清楚楚。有学者后来考证,这些菜全是明代中后期的“流行菜”,尤其是“糟鲥鱼”,当时只有江南才有的吃,可见这哥们要么去过江南,要么认识江南的厨子。

这么看,兰陵笑笑生大概率是个“有点文化,又没那么清高”的人——不像那些只会写“之乎者也”的酸秀才,他愿意蹲在街头看小贩吵架,愿意听茶馆里的 gossip,愿意跟绸缎庄的老板唠嗑,把这些“不上台面”的事,全记在脑子里,最后写成了《金瓶梅》。

而他为啥不署名?也很好猜。明代的文人,要是写“四书五经”“诗词歌赋”,那叫“正经学问”,能当大官;要是写《金瓶梅》这种“市井故事”,尤其是里面还有点“大胆描写”,那叫“伤风败俗”,搞不好会被抓起来。所以他干脆隐姓埋名,只留个“兰陵笑笑生”的马甲,意思是“我就是个兰陵来的,看个热闹写个故事,你们爱咋咋地”。

你看,这多像现在的“匿名网文作者”——怕被熟人认出来,怕被领导批评,就起个马甲写文,没想到一不小心写成了“千古名着”。

第二章 市井“采风特工”:从茶馆到绸缎庄的素材收集记

要写好《金瓶梅》这种“市井百科全书”,光靠瞎编可不行。兰陵笑笑生绝对是个“专业采风特工”——他的“特工装备”不是手枪,是纸笔;他的“情报来源”不是间谍,是街坊邻居;他的“秘密基地”不是密室,是茶馆、酒楼、绸缎庄、甚至是街头的小吃摊。

他采风的第一站,大概率是“茶馆”。明代中后期的茶馆,可不是现在喝下午茶的地方,是“信息交换中心”——商人在这谈生意,小贩在这吐槽城管(明代叫“巡捕”),妇女在这聊八卦,甚至连官员的小秘书,都会在这偷偷泄露点“内部消息”。

兰陵笑笑生在茶馆里,绝对是个“伪装高手”。他不会直接说“我是来收集素材的”,而是点一壶“雨前茶”,找个角落坐下,假装看书,其实耳朵竖得比兔子还高。比如有次两个绸缎庄的老板在聊“怎么跟西门庆做生意”,一个说“西门庆这人抠得很,得给他让三分利”,另一个说“他跟县太爷关系好,跟他合作,以后没人敢找咱们麻烦”——这些话,后来全成了《金瓶梅》里西门庆开绸缎庄的细节。

还有次他在茶馆里听两个丫鬟聊天,一个说“我家主母昨天跟老爷吵架,就因为老爷给别的丫鬟买了支胭脂”,另一个说“我家主母更厉害,偷偷把老爷的银子藏起来,老爷都不知道”——这些“宅斗小技巧”,后来全用在了潘金莲和李瓶儿身上。

他采风的第二站,是“绸缎庄”。《金瓶梅》里写了好多“衣服细节”,比如西门庆穿的“鸦青缎子袄”,潘金莲穿的“紫绫袄”,李瓶儿穿的“白绫袄”,连布料的材质、颜色、花纹都写得明明白白。这要是没去过绸缎庄,绝对分不清“鸦青”和“靛蓝”的区别。

有学者猜测,兰陵笑笑生可能经常去绸缎庄“假装买布”,其实是在“考察市场”。比如他会问老板:“老板,现在有钱人都穿什么布啊?”老板说:“现在流行‘潞绸’,山西来的,又软又亮,就是贵,一般人穿不起。”他就记下来,后来写西门庆穿的就是“潞绸袄”。

还有次他看到一个官员的太太来买布,跟老板说“要‘织金布’,做件新袄,下个月去赴宴穿”——他也记下来,后来写李瓶儿去赴宴,穿的就是“织金布袄”。甚至连布的价格,他都打听清楚:“潞绸一尺五钱银子,织金布一尺八钱银子”——这些价格,后来全写进了《金瓶梅》里,有学者考证,跟明代的实际物价一模一样。

他采风的第三站,是“街头小吃摊”。《金瓶梅》里写了好多“小吃”,比如“炊饼、酥油饼、糖蒸酥酪、雪花糕”,连怎么做、多少钱一个都写得清清楚楚。尤其是“炊饼”,武大郎卖的炊饼,不是现在的烧饼,是“蒸出来的,软乎乎的,能夹肉吃”——这要是没吃过,没跟卖炊饼的聊过,绝对写不出这么准。

有次他在街头吃炊饼,跟卖炊饼的武大郎(当然不是真的武大郎,是同名的小贩)聊天,问他:“你这炊饼一天能卖多少个?”武大郎说:“好的时候能卖一百多个,不好的时候也就几十个,赚的钱刚够糊口。”他又问:“那你有没有遇到过有人故意找茬?”武大郎说:“有啊,上次有个地痞,吃了炊饼不给钱,还把我的摊子掀了。”——这些话,后来全成了《金瓶梅》里武大郎的故事原型。

他甚至还会去“妓院”(明代叫“勾栏”)采风——当然,不是去“消费”,是去“观察”。《金瓶梅》里写李桂姐、吴银儿这些妓女的生活,怎么跟客人打交道,怎么跟妈妈桑斗嘴,怎么偷偷攒私房钱,细节细到“她们唱的曲子是《山坡羊》,不是《茉莉花》”——这要是没去过勾栏,没听过妓女唱曲,绝对写不出这么真。

有次他伪装成“读书人”,去勾栏里听曲,看到一个妓女跟客人撒娇,说“你下次来,得给我带支‘苏州胭脂’,我不要本地的”——他就记下来,后来写李桂姐跟西门庆撒娇,要的就是“苏州胭脂”。还有个妓女跟妈妈桑吵架,说“我赚的钱,你凭什么拿一半?”——这后来成了吴银儿跟妈妈桑的对手戏。

你看,兰陵笑笑生的采风,不是“走马观花”,是“沉浸式体验”——他不是站在旁边看,是真的融入市井生活,跟小贩、商人、丫鬟、妓女聊天,把他们的话、他们的事、他们的生活细节,全记在本子上,最后这些“素材”,就像积木一样,被他拼成了《金瓶梅》里的一个个鲜活人物和故事。

而他的采风技巧,放到现在也不过时——不管是写小说、拍电影,还是做自媒体,要想写得真实、写得动人,就得去“接地气”,去听普通人的故事,去看普通人的生活,不然写出来的东西,全是“空中楼阁”,没人信。

第三章 “市井生活总编剧”:《金瓶梅》的剧情编排秘辛

当兰陵笑笑生攒够了一肚子素材,他就成了“明代市井生活总编剧”——他的“剧组”没有演员,是《金瓶梅》里的100多个人物;他的“片场”没有布景,是明代的街头巷尾、宅门后院;他的“剧本”不是拍给人看的,是写给人读的,可偏偏比任何“古装剧”都真实、都好看。

他编剧情的第一个原则,是“不写神仙,只写人”。以前的小说,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要么是英雄,要么是神仙,要么是妖怪,都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可《金瓶梅》里的人,全是“普通人”——西门庆是个“有点钱,有点坏,又有点怂”的商人;潘金莲是个“有点美,有点狠,又有点可怜”的女人;武大郎是个“有点老实,有点窝囊,又有点倔强”的小贩。

他写西门庆,不是把他写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写他的“真实”:他会跟朋友吹牛,说自己“认识县太爷”;他会跟潘金莲撒娇,说“你别生气了,我给你买金钗”;他甚至会因为赚了点小钱,高兴得请人喝酒。当然,他也坏——他抢别人的老婆,他贿赂官员,他欺负武大郎,但这些“坏”,不是“脸谱化的坏”,是“普通人的坏”,让人觉得“哦,原来坏人也有这样的一面”。

有次他写西门庆跟李瓶儿吵架,李瓶儿哭着说“你心里只有潘金莲,没有我”,西门庆居然也有点慌,赶紧哄她说“我心里有你,真的,我明天给你买个新镯子”——这段戏,要是放在别的小说里,要么是西门庆直接动手,要么是李瓶儿忍气吞声,可兰陵笑笑生偏不,他写的是“两个人像普通夫妻一样吵架、哄人”,一下子就真实了。

他编剧情的第二个原则,是“细节决定真实”。《金瓶梅》里的剧情,不是靠“大事件”推动的,是靠“小细节”——比如潘金莲给西门庆绣个荷包,李瓶儿给西门庆做碗汤,武大郎给武松买双鞋,这些“小事”,把人物的性格、关系全写活了。

最经典的是“潘金莲喂西门庆吃葡萄”那段:潘金莲剥了颗葡萄,递到西门庆嘴边,西门庆故意不吃,说“你喂我,我才吃”,潘金莲娇嗔着说“你真坏”,还是喂了他。这段戏,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狗血的剧情,就一个“喂葡萄”的细节,把潘金莲的“娇媚”和西门庆的“好色”全写出来了,比任何“大段心理描写”都管用。

还有他写武大郎卖炊饼回家,看到潘金莲跟西门庆在一起,他不是直接冲进去,而是“吓得腿都软了,赶紧躲在门外”——这个细节,把武大郎的“窝囊”写得淋漓尽致。要是换个编剧,可能会写武大郎“冲进去跟西门庆拼命”,但兰陵笑笑生知道,武大郎就是个普通人,他没那么勇敢,他只会害怕,只会躲起来,这才是真实的。

他编剧情的第三个原则,是“市井逻辑大于戏剧逻辑”。在别的小说里,剧情要“爽”,要“解气”,比如武松打虎、孙悟空大闹天宫;可在《金瓶梅》里,剧情要“真实”,要“符合市井逻辑”——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坏人不一定有坏报,很多事就是“不了了之”。

比如武松杀潘金莲、西门庆,在《水浒传》里,是“武松替兄报仇,大快人心”;可在《金瓶梅》里,武松杀了人后,居然被抓起来了,还被判了刑,最后流放——这才是明代的真实法律,不管你是不是“替兄报仇”,杀人就是犯法,就得坐牢。

还有李瓶儿,她抢了别人的老公(西门庆),害了别人的命(武大郎),可她最后不是“被杀死”,而是“病死”,死的时候还很痛苦,西门庆还很伤心——这要是放在别的小说里,李瓶儿肯定是“不得好死”,可兰陵笑笑生偏不,他写的是“坏人也会生病,也会痛苦,别人也会为她伤心”,这才是真实的市井生活,不是“非黑即白”。

他编剧情的时候,还特别会“埋线索”。比如西门庆一开始只是个“小商人”,后来靠贿赂官员、抢别人的生意,慢慢变成了“大老板”——这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成的,而是靠一个个“小事件”积累的:他先给县太爷送了点礼,得到了“经营绸缎庄”的许可;然后抢了别人的“当铺生意”,赚了第一桶金;最后又跟京城的官员搭上关系,成了“官商”。

这些“线索”,其实就是明代商人的“发家逻辑”——不是靠“努力奋斗”,是靠“走关系、抢资源”,兰陵笑笑生把这个“潜规则”,通过西门庆的故事,全写出来了,比当时的《商书》还透彻。

还有潘金莲和李瓶儿的“宅斗”,也不是靠“下毒、杀人”这种狗血剧情,而是靠“耍小聪明、吹枕边风”——潘金莲偷偷给西门庆说李瓶儿的坏话,李瓶儿偷偷给西门庆送礼物,两个人表面上和和气气,背地里互相使绊子。这些“宅斗细节”,跟现在的“办公室政治”简直一模一样,可见兰陵笑笑生对“人性”的观察有多透彻。

可以说,兰陵笑笑生不是在“写小说”,是在“编一部明代市井生活的连续剧”——每一集都有“家长里短、柴米油盐”,每一个人物都有“优点缺点、喜怒哀乐”,每一段剧情都符合“市井逻辑”,让人觉得“这就是明代的真实生活,不是瞎编的”。

而他这个“市井生活总编剧”的雅号,也确实当之无愧——他用一支笔,把明代中后期的市井生活,从吃饭穿衣到人情世故,从生意经到宅斗术,全写活了,让我们现在读《金瓶梅》,就像在看一部“明代生活纪录片”。

第四章 细节控的“编剧操守”:为一块布料较真三年

作为“市井生活总编剧”,兰陵笑笑生有个“职业病”——细节控。他对《金瓶梅》里的细节,较真到了“强迫症”的地步:小到一块布料的名字,大到一个官员的品级,都得“符合明代实际”,要是有一点不对,他能改上三天三夜。

最有名的例子,是他为“一块布料”较真了三年。《金瓶梅》里写潘金莲有件“紫绫袄”,一开始他写的是“紫绫袄”,可后来他去江南采风,发现江南的妇女穿的“紫绫袄”,其实不是“纯紫”,是“紫中带点红”,叫“茄皮紫绫”,不是“纯紫绫”。

他回来后,就开始犯嘀咕:“我之前写的‘紫绫袄’,是不是错了?要是写错了,读者一看就知道是瞎编的,那多丢人。”于是他开始“考证”——先是找江南的朋友,让他们寄一块“茄皮紫绫”过来,看看颜色到底是什么样;然后又去查明代的《布帛考》,里面果然写着“紫绫有二:一曰茄皮紫,一曰纯紫,茄皮紫为贵,江南女子多服之”;最后他还去绸缎庄,跟老板确认“茄皮紫绫”和“纯紫绫”的区别,老板说“茄皮紫绫软,纯紫绫硬,茄皮紫绫颜色暗,纯紫绫颜色亮”。

整整三年,他才把“紫绫袄”改成了“茄皮紫绫袄”,还在后面加了句“这袄子是江南来的,软乎乎的,穿在身上舒服”——这个细节一改,潘金莲的“爱美”和“有点小钱”就更真实了,因为“茄皮紫绫”比“纯紫绫”贵,不是普通人家能穿得起的。

还有他为“一道菜”较真了半年。《金瓶梅》里写西门庆请人吃“糟鲥鱼”,一开始他写的是“糟鲥鱼是清蒸的”,可后来他跟江南的厨子聊天,厨子说“糟鲥鱼不是清蒸的,是用酒糟腌了之后,再炖着吃,这样才入味,而且鲥鱼的刺软,炖烂了能直接吃”。

他一听,赶紧改——他先是找厨子要了“糟鲥鱼”的做法,记下来“先把鲥鱼洗干净,用酒糟腌三天,然后加葱姜、料酒,炖一个时辰”;然后又自己试着做了一次,发现确实炖着吃比清蒸的好吃;最后他在《金瓶梅》里改了这段,写西门庆吃糟鲥鱼的时候,“用筷子夹了一块,连刺都吃了,说‘这鱼炖得真烂,好吃’”。

这个细节一改,读者一看就觉得“西门庆真的吃过糟鲥鱼,不是作者瞎编的”——后来有学者考证,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确实流行“糟鲥鱼炖着吃”,而且只有有钱人才能吃得起,因为鲥鱼当时是“贡品”,很贵。

他对“官员品级”的较真,也到了“可怕”的地步。《金瓶梅》里写西门庆认识的“县太爷”,一开始他写的是“县太爷是正七品”,可后来他查《明代官制》,发现明代的县太爷,“京县(比如北京、南京的县)是正七品,外县是从七品”,而西门庆所在的“清河县”,是外县,不是京县,所以县太爷应该是“从七品”。

于是他赶紧改,把“正七品”改成了“从七品”,还在后面加了句“县太爷说‘我这从七品官,在京城连芝麻都不算,也就你们清河县的人把我当回事’”——这个细节一改,既符合明代的官制,又突出了西门庆的“眼界小”,觉得“认识个从七品官就很牛了”。

还有他对“货币单位”的较真。《金瓶梅》里写武大郎卖炊饼,一开始他写的是“一个炊饼卖一文钱”,可后来他去街头问小贩,小贩说“明代中后期的炊饼,一个卖两文钱,一文钱只能买个小烧饼”。他回来后,赶紧把“一文钱”改成了“两文钱”,还写了段武大郎跟小贩的对话:“武大郎说‘最近面粉贵了,炊饼得卖两文钱一个,不然不赚钱’,小贩说‘是啊,我这烧饼也从一文钱涨到两文钱了’。”

这个细节,后来成了研究明代物价的“重要资料”——有学者根据《金瓶梅》里的货币单位,算出了明代中后期的“通货膨胀率”,发现跟正史《明实录》里的记载一模一样。

有人可能会问:“不就是本小说吗?至于这么较真吗?”兰陵笑笑生肯定会说:“至于!因为我写的是‘市井生活’,市井生活就是由这些细节组成的。要是细节错了,那我的‘市井宇宙’就是假的,读者一看就出戏,那我这个‘总编剧’不就白当了?”

而他的这种“较真”,也正是《金瓶梅》能成为“千古名着”的原因之一。别的小说,可能会为了“剧情爽”而牺牲细节;可《金瓶梅》,为了“细节真实”,宁愿放慢剧情节奏,宁愿多花时间考证。这种“编剧操守”,放到现在也很少见——现在很多古装剧,衣服是现代的,食物是现代的,甚至台词都是现代的,跟《金瓶梅》比起来,简直是“敷衍”。

可以说,兰陵笑笑生不仅是个“市井生活总编剧”,还是个“明代生活考据家”——他用自己的“较真”,把《金瓶梅》从一本“市井小说”,变成了一部“明代市井生活的百科全书”,让我们现在读《金瓶梅》,不仅能看故事,还能学历史、学文化、学生活。

第五章 市井Ip“开山鼻祖”:从手抄本火到千年后

兰陵笑笑生写完《金瓶梅》后,并没有“出版”——明代没有出版社,也没有版权意识,他只是把稿子借给朋友传抄,没想到一下子就“火了”。

一开始,只是山东兰陵的文人圈子里传抄,后来传到了江南,袁宏道、董其昌这些大才子都成了“粉丝”,袁宏道还写信跟朋友说:“《金瓶梅》这书,写得太真了,比《水浒传》还好看,我看了三遍,还想再看。”

再后来,传到了京城,连一些官员都偷偷传抄,有的官员甚至把《金瓶梅》当成“了解市井生活的参考书”,因为书里写的“商人怎么贿赂官员”“官员怎么贪赃枉法”,跟当时的实际情况一模一样。

当然,也有人骂《金瓶梅》,说它“伤风败俗”“诲淫诲盗”,甚至有人建议“把书烧了,把作者抓起来”。可越禁越火,民间的手抄本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开始“盗版”——把《金瓶梅》改个名字,叫《金瓶梅词话》,偷偷印出来卖,还卖得很贵,一两银子一本,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人半个月的工资。

而兰陵笑笑生这个“市井Ip开山鼻祖”,也没想到自己写的一本书,会成了“穿越千年的顶流Ip”——从明代到现在,不管是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剧,还是学术研究、文化讨论,都离不开《金瓶梅》。

先说“学术研究”。从清代开始,就有学者研究《金瓶梅》,比如张竹坡写了《金瓶梅评点》,把《金瓶梅》的人物、剧情、细节全分析了一遍;到了现代,研究《金瓶梅》的学者更多,有研究“明代物价”的,从书里找“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有研究“明代服饰”的,从书里找“明代妇女穿什么衣服”;有研究“明代饮食”的,从书里找“明代人吃什么菜”;甚至有研究“明代官制”的,从书里找“明代官员怎么办公”。

可以说,《金瓶梅》成了研究明代社会的“活化石”,很多正史里没记载的细节,在《金瓶梅》里都能找到。比如明代的“绸缎庄怎么经营”“妓院怎么收费”“丫鬟的工资多少”,这些在《明实录》《万历会计录》里都找不到,可在《金瓶梅》里写得清清楚楚。

再说“文艺改编”。清代就有戏曲班子改编《金瓶梅》,比如京剧《潘金莲》、昆曲《李瓶儿》,虽然改得有点“狗血”,但也说明《金瓶梅》的影响力;到了现代,改编的电影、电视剧更多,比如1996年的电视剧《金瓶梅》、2008年的电影《金瓶梅2008》,虽然口碑不一,但都引起了很大的讨论。

还有“文化影响”。《金瓶梅》里的很多细节,已经成了“文化符号”——比如“潘金莲”成了“坏女人”的代名词,“西门庆”成了“好色商人”的代名词,“武大郎”成了“窝囊丈夫”的代名词。甚至现在的网络用语里,还有“你是不是西门庆”“她就是个潘金莲”这样的说法,可见《金瓶梅》的影响有多深。

最有意思的是,《金瓶梅》还成了“国际Ip”——早在18世纪,《金瓶梅》就被翻译成了日文、英文、法文,外国的学者也开始研究《金瓶梅》。有个日本学者甚至说:“要了解明代的市井生活,就得读《金瓶梅》,它比任何一本明代史书都真实。”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兰陵笑笑生这个“市井Ip开山鼻祖”——他用一支笔,写活了明代的市井生活,创造了一个“金瓶宇宙”,这个宇宙里的人物、故事、细节,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世界。

要是兰陵笑笑生知道自己的书这么火,肯定会“笑笑”说:“我就是个写市井故事的,没想到你们这么喜欢,还研究得这么细——早知道当初就署名了,也能当个‘千古名作家’。”

第六章 神秘“编剧”的 legacy :名字成谜,作品不朽

兰陵笑笑生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可能是“没留下真名”——直到现在,我们还在猜他是谁,是王世贞?是李开先?还是某个匿名的老秀才?没人知道。

但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也是“没留下真名”——因为没留名,《金瓶梅》成了“谜一样的名着”,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研究、去讨论;因为没留名,我们更关注《金瓶梅》本身,关注它写的市井生活,关注它写的人性,而不是作者的“名气”。

他的“legacy”(遗产),不是“名字”,是《金瓶梅》这本书,是他创造的“市井宇宙”,是他对“真实生活”的尊重和观察。

现在,我们去山东兰陵,还能看到“兰陵笑笑生故居”——其实不是他真正的故居,是后人根据《金瓶梅》里的描写建的,里面有“西门庆的绸缎庄”“潘金莲的绣楼”“武大郎的炊饼摊”,还有兰陵笑笑生的“写作室”,里面摆着一张桌子、一支笔、一叠纸,旁边放着他“采风”用的笔记本,上面记着“绸缎庄的布价”“茶馆的八卦”“街头的小吃”。

有次我去参观,看到一个小朋友指着“写作室”里的笔记本问妈妈:“妈妈,这个兰陵笑笑生,是不是跟我们写作文一样,先记素材,再写作文啊?”妈妈说:“是啊,他跟我们写作文一样,先去观察生活,再把观察到的写下来,所以他写的故事才这么真实。”

这个小朋友的话,其实说出了兰陵笑笑生最厉害的地方——他不是“天才作家”,他就是个“认真观察生活的人”。他愿意蹲在街头看小贩吵架,愿意听茶馆里的 gossip,愿意跟绸缎庄的老板唠嗑,把这些“不上台面”的事记下来,最后写成了《金瓶梅》。

而我们现在,缺的就是这种“观察生活的能力”——很多人写文章、拍视频,全靠瞎编,没去过市井,没见过小贩,没听过 gossip,写出来的东西全是“空中楼阁”,没人信,没人看。

兰陵笑笑生用《金瓶梅》告诉我们:最好的故事,不是“编出来的”,是“观察出来的”;最好的“编剧”,不是“脑洞大的人”,是“懂生活的人”。

他的雅号“市井生活总编剧”,也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他用一支笔,把明代的市井生活,从吃饭穿衣到人情世故,全写活了,让我们现在读《金瓶梅》,还能感受到明代的烟火气,还能从里面学到“怎么观察生活,怎么写好故事”。

最后,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要是兰陵笑笑生活在现在,他会做什么?他可能会开个自媒体账号,叫“兰陵笑笑生”,每天拍“街头采访”“市井美食”“街坊八卦”,粉丝肯定能破百万;他可能会写网文,写一本《现代版金瓶梅》,写现在的商人、白领、小贩的生活,肯定能成“爆款”;他可能会当编剧,拍一部《明代市井生活剧》,肯定能拿“最佳编剧奖”。

不管他做什么,他肯定还是那个“懂生活、爱观察、会写故事”的兰陵笑笑生,还是那个“市井生活总编剧”。

而他的作品《金瓶梅》,也会一直流传下去——因为它写的不是“明代的故事”,是“人性的故事”,是“生活的故事”,这些故事,不管过多少年,都不会过时。

毕竟,能把市井生活写成“千古名着”的人,不多,兰陵笑笑生算一个;能把人性写得这么真实、这么透彻的人,不多,兰陵笑笑生也算一个。

品书中文推荐阅读:大辽之从监国之路开始重生太子,开局贬至敢死营重生之大科学家开局落草土匪窝三国:从对大耳贼挥舞锄头开始春秋:内嫂勿怕,我来救你大明:读我心后,老朱家人设崩了鼎明并汉穿越大唐做生意大叔凶猛秦末:强抢虞姬,截胡陈胜吴广!天幕通古代:开局让老祖宗们震怒开局拯救蔡琰何太后,三国大曹贼三国之小曹贼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江山,美人反派:公主偷听我心声,人设崩了大楚小掌柜回到南明当王爷开局直播:秦始皇中考高考公考铁血开疆,隋唐帝国的重塑之路三国之再兴汉室时空医缘:大唐传奇大唐:误会了我不是你爹!直播:跟着后辈开开眼仙人只想躺着古龙残卷之太阳刺客乱三国:毒士千里驹,毒火攻心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我的老婆是土匪大夏王侯荒野大镖客:我有放生进度条逼妖为良:妖孽殿下来敲门吾兄秦始皇,我只想在大秦躺平王妃太狂野:王爷,你敢娶我吗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穿越水浒之大王要低调锦衣血途刚要造反,你说圣上是我爹?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内张逸风姜凤小说隋唐:杨广宠臣,人设莽将异世逆凤:邪女傲天重生极权皇后大唐:每天签到,奖励太多了津川家的野望与乾隆的儿子抢皇位海战精兵从司农官开始变强
品书中文搜藏榜:时空锻造师大楚小掌柜汉贼开局,绝不做鱼肉凡尘如梦大国航空夫君有毒穿越后的没羞没臊大唐最穷县令妃常彪悍,鬼王别太荤带空间在荒年乱世,做个悠哉少爷汉末三国:大哥,看这大好河山来!给各朝上科技干晋汉室可兴商业三国重耳,我来助你成霸业妃常淡定:废材女玩棋迹官居一品我的钢铁与雄心正新是,教宗扶苏:老师你教的儒家不对劲啊!大唐暴吏诸君,且听剑吟后汉英雄志万界临时工东厂最后一名紫衣校尉南疆少年走天下亮剑小透明大唐钓鱼人世子好凶三国之绝望皇帝路史上最强侯爷花田喜嫁,拐个狼王当相公报告皇叔,皇妃要爬墙最强夫婿,女帝终于翻身了!大明刑王戍边叩敌十一年,班师回朝万人嫌?人间之孤味绝世狂妃:神医太撩人重燃1990苟活乱世,从深山打猎到问鼎中原魂穿汉末,开局神级选择人在乱世:我靠打猎成为卧龙汉末逆流水浒:开局劫朝廷,我建霸世梁山诗经中的故事宠妻无度:朕的皇后谁敢动革命吧女帝从死囚到统帅
品书中文最新小说:谋天录开局废柴少爷华夏兵王杀疯了三国:美女收集者财倾山海缔王志这饷,李自成拷得我崇祯拷不得?逆天改命:牛马玩穿越大唐炼妖师,开局融合三足金乌侯府杂役秒变大佬山河劫之青云志扶苏已死,秦匠当立穿越成太平军小头目的小工程师穿越世子贴贴冰山美人书虫眼中的历史工科大明笑谈资治通鉴之南北朝不灭战魂:五帝全球攻略帝王串串烧大唐:家父程咬金玉佩求生之路大明风华:吾乃永乐第四子大明,朱允炆我来了!哈哈,原来三国是这样的那天,洛阳来了个年轻人意外穿越大唐,李世民乐疯了穿回1940在县里打鬼子明末暴君:从流亡皇帝到碾碎天下撰鼎记打猎:我射箭百发百中,咔咔炫肉金瓶梅那些事这爹科举太废,只好我先成阁老三国:吕布在此,诸侯谁敢称雄大明金算盘三国:开局被吕玲绮捡回家翰土惊尘重生刘据之逆天改命明末之从我一打二开启智谋卓绝的天机星吴用大秦:开局天幕曝光秦二世而亡大宋茶事案大明日不落帝国:我能辨忠奸四合院:重生傻柱的正确打开方式拜师九叔降妖除魔儒心弈世双生龙影穿越到古代当农民?猎秦李恪:开局骂太子傻波一反手偷桃三国:兄长别闹,你怎么会是曹操穿成阿斗,开局弄丢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