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会散去,宣室殿内恢复了往日的肃静。刘据站在巨大的舆图前,手指无意识地划过那些代表驰道、水利工程的朱红标记,眉头依旧紧锁。
人力!人力!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帝国前进的脚步。方才朝堂上那场关于奴隶制的激烈争论,虽被他以雷霆之势否决,但问题并未解决,反而更加沉重地压在他的心头。
“陛下,”内侍轻步上前,低声禀报,“工部侍郎杜延年殿外求见。”
“杜延年?”刘据微微一怔。杜延年,乃前御史大夫杜周之子。
杜周以酷吏闻名,然其子杜延年却性情宽和,精通律法,尤擅实务,在工部任职期间,督造工程颇有章法。他此时求见,莫非……
“宣!”
杜延年身着青色官袍,步履沉稳地走进殿内,躬身行礼:“臣杜延年,叩见陛下!”
“平身。”刘据转过身,目光落在杜延年身上,“杜卿此时求见,所为何事?”
杜延年站直身体,神情恭敬却不失从容:“臣适才在殿外,闻听朝议人力之困,心有所感。陛下否决掳掠为奴之议,仁德昭昭,臣深为感佩!然人力之缺,确为实情。臣有一策,或可解此困局,特来禀奏陛下!”
“哦?”刘据眼中闪过一丝兴趣,“杜卿有何良策?速速道来!”
杜延年深吸一口气,清晰地说道:“陛下!臣以为,与其行掳掠之暴,不若行招募之利!”
“招募?”刘据眉峰微挑。
“正是!”杜延年语气肯定,“陛下请看,”他走到舆图前,指向帝国边疆广袤的区域,“在我大汉四境之外,羌地、南越、西南夷、乃至西域边缘,散布着无数大小部落。其民或逐水草而居,或刀耕火种,生活困苦,常为生计所迫,或互相攻伐,或袭扰我边。”
“然!此等部落青壮,大多体魄强健,耐劳苦,善攀援跋涉!其力,实为可用之才!”
“臣之策便是——由朝廷或官府出面,公开招募此等部落青壮,参与我境内之驰道、水利、屯田等工程建设!”
刘据目光一凝:“招募?如何招募?彼等蛮夷,岂肯为我所用?”
杜延年胸有成竹:“陛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此等部落,最缺者何?非刀兵,乃粮食、盐铁、布帛、乃至铜钱!此皆我大汉富足之物!”
“朝廷可明定章程:”
“按工计酬!”
“凡应募者,无论汉夷,皆按其所出劳力——如挖土方量、砌石工数、完成工期等,给予相应报酬!报酬形式,可灵活多样——或为粟米、麦粉等粮食;或为盐巴、铁器、布匹等生活必需品;或直接支付铜钱!务必使其劳有所得,且所得丰厚,足以养家糊口,甚至略有盈余!”
“官府需负责其劳作期间之安全,提供基本食宿,遇伤病给予基本救治。严禁监工虐待、克扣工酬!”
“工期结束,或本人自愿,可随时结算工钱,返回故土!官府不得阻拦!此乃自愿雇佣,非强迫劳役!”
“可与部落首领协商,由其组织青壮前来应募。官府可给予首领一定管理费或赏赐,使其有利可图,乐于配合。”
杜延年越说越流畅,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此策之利,在于双赢!”
“于我大汉: 可获大量强健劳力,缓解工程人力之困!且此等劳力,非奴隶,乃自愿受雇,心怀期待,效率更高,管理更易!同时,以粮食、盐铁等支付,可消耗府库存粮,刺激工坊生产,促进流通!更可减少边境部落因饥荒而袭扰之患!”
“于彼部落: 青壮得丰厚报酬,可养家糊口,改善生计!带回的粮食、盐铁、布帛、铜钱,可惠及整个部落!此乃实实在在之利,远胜劫掠所得!久而久之,彼等必视我大汉为谋生之所,而非仇寇之地!边境冲突,自然减少!”
刘据听着杜延年的阐述,眼睛越来越亮!心中仿佛有一道闪电劈开迷雾!
“雇佣制!” 一个清晰的概念在他脑海中炸响!这不正是他前世记忆中,现代社会最普遍的用工方式吗?
自愿、平等、有偿!将劳动力视为商品而非奴隶,通过市场交换实现价值!
杜延年此策,虽无“雇佣制”之名,却深得其精髓!以利相诱,而非以力相逼!化潜在的敌人为合作的伙伴!
这比那掳掠为奴的毒计,不知高明多少倍!这才是真正的“以德服人”、“以利导人”!
“妙!妙!妙!”刘据忍不住连赞三声,脸上露出久违的振奋之色,“杜卿此策,真乃济世良方!化干戈为玉帛,变阻力为助力!深得朕心!”
杜延年见皇帝如此赞赏,心中大定,躬身道:“陛下谬赞!此乃臣愚见,尚需陛下圣裁完善!”
“完善?”刘据眼中精光闪烁,思路已被彻底打开,“此策不仅可行,更可大行其道!杜卿,你为朕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刘据在殿内踱步,语速加快:
“设立专司!”
“着即于大司农下,增设‘异族工役司’!专司负责招募、管理、酬劳发放等事宜!由你杜延年暂领司正之职!”
“制定细则!”
“会同工部、户部、少府,速拟《招募异族工役章程》!明确工酬标准——按工种、强度、地域浮动、安全保障、食宿安排、伤病抚恤、结算方式等!务必详尽、公平、透明!”
“优先在河西四郡、益州南部、交趾郡等地,选择一至两项紧要工程进行试点!招募临近部落青壮!”
“印制通俗易懂之榜文,由边郡官吏、商队、乃至归顺之部落首领,广为宣传!务必使边境部落知晓此‘做工得酬’之利!”
“申明纪律!凡经办官吏,务必秉公行事,严禁盘剥克扣、虐待工役!违者,严惩不贷!绣衣使者,加强巡查暗访!”
刘据目光深远,“此策若成,不仅解人力之困,更是羁縻四夷、促进融合之良机!做工期间,可教授简单汉语、汉俗;表现优异、愿留者,可逐步赐予土地,编户齐民!使其渐沐王化,融入华夏!”
刘据一口气说完,胸中郁结之气一扫而空!他看着杜延年,眼中满是赞赏与期许:“杜卿!此策关乎国运民生,意义重大!朕将此重任交付于你!务必用心办差,将此‘雇佣’之策,做稳、做实、做大!为朕,为这大汉天下,开出一条新路!”
杜延年激动万分,深深拜伏于地:“臣杜延年,蒙陛下信重,敢不竭尽驽钝,肝脑涂地!定将此策推行妥当,不负陛下厚望!”
“好!”刘据扶起杜延年,“速去准备!朕等着你的好消息!”
杜延年告退后,刘据独自站在舆图前,心潮澎湃。困扰多时的人力困局,竟被杜延年这“雇佣”之策,撕开了一道充满希望的口子!
这不仅是解决工程劳力的权宜之计,更是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边疆治理思路!
他仿佛看到,在河西的戈壁滩上,在益州的崇山峻岭间,在交趾的湿热雨林中,来自不同部落的健壮青年,与汉家工匠并肩劳作。
他们挥汗如雨,换取沉甸甸的粮食、雪白的盐巴、闪亮的铜钱……汗水与收获交织,隔阂在共同的劳动中消融,利益将不同的族群悄然连接。
“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不!”刘据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以诚相待,以利相系,以劳相融!此利,乃共生共荣之利!此路,方为长治久安之路!”
靖难八年的春天,在帝国为人力所困的阴霾中,杜延年如同一颗启明星,点亮了刘据心中的明灯。
一场以“自愿雇佣”为核心、旨在破解人力困局、促进民族融合的宏大实践,即将在大汉帝国的边疆,轰轰烈烈地展开。
帝国的车轮,在仁政与智慧的驱动下,再次找到了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