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骑东进破连城,明镜高悬照征程
赤岩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仍弥漫着焦土与血腥的气息。申屠明独自立于隘口最高处的了望台,远眺着西面层峦叠嶂的群山。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映在斑驳的城墙上。从他此刻站立之处,到那座象征着南疆至高权力的曜日王城,其间还横亘着二十七座大小城池关隘,遍布险山恶水,最近的三大要塞分别是扼守赤水渡口的澜沧城、控制西线粮道的青禾原,以及地势险要的断云关。
传各营主将,大帐议事。申屠明转身,声音沉稳有力。
临时帅帐内,新制的巨型沙盘上,西线地形一览无余。众将肃立,目光齐聚沙盘前那位年轻的统帅。
即日起,兵分三路东进。申屠明手持长鞭,在沙盘上划出三条进军路线,左路军,由石坚将军率磐石营一万五千人,沿赤水南岸推进,首取澜沧城。中路军,我亲率雪狼军主力三万,直取青禾原。右路军,命新整编的赤岩营校尉荆云,率部一万,迂回北上,夺取断云关。
他环视帐下众将,继续道:各军需谨记:凡克一城,必先安民;凡降一卒,必先抚心。我军所向,非为屠戮,乃为光复。
经过连番征战,申屠明麾下已拥兵六万,其中两万是经过整编的降卒。这些降卒被打散重组,由老兵带领,形成了新的战斗力。
首战澜沧城:智取水陆要冲
澜沧城坐落于赤水拐弯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是控制水陆要冲的重镇。守将申屠烈,正是申屠明的堂兄。
三日后,左路军兵临城下。石坚依照申屠明事先嘱咐,并不急于攻城,而是先命人在城外高地扎营,同时派出使者往城中送信。
城头之上,申屠烈接到军报,快步登上城楼。望着城外严整的军阵,他的脸色变得异常复杂。那面绣着雪狼的战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阵前那个挺拔的身影更是熟悉得令他心痛。
开城门,我要与明弟一叙。申屠烈沉声道,声音中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
城门缓缓开启,申屠烈单骑出城,在护城河前勒马。对岸,申屠明同样独自策马而来。
烈兄,别来无恙。申屠明在马上拱手,声音清朗。
申屠烈凝视着这个自幼一起长大的堂弟,良久方道:明弟,你当真要助外人对付自家人?带着这些...这些联军,来攻打我们自己的城池?
烈兄以为,引异族入寇、荼毒南疆的母亲,还能代表赫连氏吗?申屠明目光如炬,我今日来,是要收复故土,拯救南疆百姓于水火。烈兄可还记得,去年澜沧城大旱,母亲不但不开仓赈济,反而加征赋税,致使饿殍遍野?
申屠烈闻言,面色微变,却仍强自争辩:那...那都是不得已...
不得已?申屠明打断他,那用童男童女献祭异族,也是不得已?任由腐化蔓延,将活人变成行尸走肉,也是不得已?
就在二人对话之际,赤水之上忽闻战鼓震天。但见江面上,数十艘经过改装的渔船悄然出现,船上满载精锐士卒,趁守军注意力被吸引,已然逼近水门。这是申屠明事先安排好的奇兵,由熟悉水性的当地渔民引导,悄无声息地绕到了城池侧翼。
与此同时,城东密林中杀声四起。原来荆云早已分兵潜行至东门外密林,只待信号。
申屠烈措手不及,三面受敌。眼见水门将破,他长叹一声,手中长剑落地:开城...投降。
此战,申屠明以声东击西之策,半日便取下了澜沧城。入城后,他立即下令:全军严守纪律,不得扰民,违令者斩!开仓放粮,赈济贫苦!
城中百姓起初躲在家中,透过门缝偷看。只见这支纪律严明,与传言中截然不同。更令人惊讶的是,申屠明亲自在城中央广场设立粥棚,救济贫民。
老渔夫陈伯颤巍巍地接过热粥,不敢相信地问:将军...这粮食,真的不要钱?
申屠明亲自为他添粥,温言道:老人家,这些本就是取自民间的粮食,如今物归原主而已。
治理澜沧:新政安民
拿下澜沧城后,申屠明在此停留了整整十日。他白天处理军务,夜晚则与城中长者座谈,了解民生疾苦。
即日起,免除澜沧城本年赋税。他在城主府对众官员宣布,开仓借贷粮种,助百姓恢复生产。既往不咎,凡愿继续为官者,经过考核后可留任。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原以为必死无疑的降官们面面相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申屠明又道:但有一事必须严办:立即释放所有被关押的异见之士,严查以往冤情,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皆从轻发落,要避免冤狱事件。
在他的主持下,澜沧城很快恢复了秩序。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许多原本对联军心存疑虑的百姓,开始主动为军队提供帮助。年轻人纷纷要求参军,城中铁匠铺日夜不停地为军队打造兵器。
再克青禾原:攻心为上
就在申屠明治理澜沧之际,中路军已兵临青禾原城下。这里是南疆最大的粮仓之一,守将赫连清是申屠明的姨母,以善于守城着称。
申屠明亲自来到前线,却不急于进攻。他先命人在城外高处搭建粥棚,赈济逃难而来的百姓。又让识字的士卒在城外宣读告示,历数赫连飘渺引异族入寇、荼毒生灵的罪状。
姨母。申屠明在城下高呼,您自幼教我仁政爱民,为将者当以守护黎民为天职。如今为何要助纣为虐?
城头沉默良久,终于,一个身着戎装的中年女将现身。赫连清望着城下的侄儿,神色复杂:明儿,你可知你在做什么?与北戎、精灵这些外族联手,来攻打自己的族人?
“我正在做姨母曾经教导过我的事情。”申屠明的声音在夜空中回荡,清晰而坚定,“守护那些应该被守护的人。北戎、精灵和我们的族群一样,都生活在异族的威胁之下。如果任由母亲继续这样倒行逆施,那么整个南疆都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夜晚,月色如水,星光稀疏。城中的几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们,趁着夜色,悄悄地打开了城门。他们对赫连飘渺的暴政早已心怀不满,如今终于看到了改变的曙光。
赫连清眼见大势已去,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与申屠明抗衡。于是,她毅然决定自缚出降,以一种决绝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命运。
当赫连清出现在申屠明面前时,他并没有丝毫的得意或傲慢。相反,他亲自上前,为赫连清解开了束缚她的绳索,并温和地说道:“姨母,请起。”
申屠明的举动让赫连清有些惊讶,她原本以为自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但申屠明的态度却如此宽容。
申屠明接着说道:“城中的政务,还需要劳烦姨母来主持。请姨母帮助我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让南疆重新恢复生机。”
赫连清望着这个已然成熟的侄儿,终是点了点头:你...比你母亲更懂得为君之道。
治理青禾:重振粮仓
青禾原作为南疆粮仓,在赫连飘渺统治时期饱受摧残。申屠明在此驻留半月,亲自督导恢复生产。
他命人清查田亩,将赫连飘渺及其党羽强占的田地全部归还原主。又下令修复灌溉系统,发放新的农具。
将军,这是近三年的粮册。老主簿颤巍巍地呈上账本,赫连飘渺征走了七成收成,百姓们都快活不下去了。
申屠明翻阅账册,眉头紧锁:传令:今年只征收两成赋税,且以市价收购。另从军粮中拨出三成,赈济贫苦。
消息传出,青禾原百姓奔走相告。许多原本躲进山林的农民纷纷返回家园。
智取断云关:奇正相合
就在申屠明治理青禾原时,右路军已抵达断云关下。这座关隘坐落于云雾缭绕的断云山上,地势极为险要。守将是个外姓将领,据关死守。
申屠明亲临前线,观察数日后定计:正兵佯攻,奇兵天降。
他命石坚每日率军佯攻关隘,吸引守军注意。同时从各营挑选善于攀爬的士卒五百人,由荆云率领,从后山绝壁攀援。
第七日黎明,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时,荆云等人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关墙上。守军措手不及,顿时大乱。关门大开,雪狼军主力一拥而入。
此战俘获守军八千,申屠明将其整编为断云营,命荆云统率。
西线新政:民心所向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申屠明采取攻占一城,治理一城的策略,连克西线十七座城池。每取一城,他都要停留数日,亲自处理政务。
在澜沧城,他召集城中长者:即日起,免除本年赋税,开仓借贷粮种,助百姓恢复生产。
在青禾原,他命人清查田亩:被赫连飘渺强占的田地,一律归还原主。
在断云关,他整修道路:打通商路,允许各地商旅往来。
这些政令很快传遍西线,沿途城池闻风而降者日众。更令人惊喜的是,许多城池的守将主动开城投降,只为能够尽早实施申屠明的新政。
军心民心:如水载舟
随军的老农李老儿看着这一切,对刚刚入选新军的儿子感叹道:这位少将军,与其他将军不同啊。他看我们这些平民的眼神,就像看自己的家人一样。
他的儿子兴奋地整理着新发的军装:爹,将军说等打完仗,要按军功分田地给我们呢!还要帮我们修建新房舍!
在澜沧城,年轻的寡妇王氏带着三个孩子,领到了联军发放的救济粮。她含着泪对孩子们说:记住这位将军的模样,他是我们的恩人。
在青禾原,老铁匠带着徒弟们日夜不停地打造兵器:我们要为申屠将军打造最锋利的刀剑!
类似的场景在西线各地上演。越来越多的百姓主动为联军带路、送粮,甚至加入军队。许多降卒在整训后,也成为了忠诚的战士。
挥师东进:直指王城
三个月后,申屠明已连克十七城,兵锋直指王城最后的屏障——曜日三关。此刻他麾下已有十万大军,其中四万是经过严格整训的降卒,士气高昂。
站在新制的沙盘前,申屠明目光坚定。沙盘上,代表联军的小旗已经插满了西线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最后三座关隘还在赫连飘渺的控制之下。
传令三军,休整十日。他下令道,十日后,兵发曜日三关。此战关系南疆命运,望诸君同心协力。
夜幕降临,申屠明独自登上营中高台,远眺西方。那里是他出生的地方,也是他必须攻破的城池。夜风吹动他的披风,星光洒落在他坚毅的面容上。
“母亲……”他喃喃低语,“你看到了吗?这才是南疆百姓真正需要的统治。你曾经教导我要爱护子民,可你自己却忘记了这一点。”
他的目光凝视着远方,那里是他刚刚征服的土地。他想起了母亲曾经对他的教诲,那些关于如何成为一个好君主的话语,然而如今看来,母亲似乎并未真正践行这些道理。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风吼隘赫连飘渺大军营地中,赫连飘渺正怒不可遏。她瞪大了眼睛,死死地盯着眼前那只被她摔碎的玉杯,心中的怒火如火山一般喷涌而出。
这只玉杯是她最心爱的宝贝,如今却被她亲手摔得粉碎,就如同她心中那原本完美的计划,也在这一刻彻底破裂。她怎么也想不到,那个曾经对她言听计从、温顺无比的儿子,竟然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席卷西线,成为她统治的最大威胁。
南疆的天空,战云密布。而希望之光,正在冉冉升起。从赤岩隘到曜日城,申屠明不仅用武力收复了失地,更用仁政赢得了民心。这支日益壮大的军队,正带着南疆百姓的期望,向着最后的胜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