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获得优秀,并在校内小范围引起轰动,伊拉瞬间成了农大的“名人”。系里甚至学校宣传部都来找她谈话,希望她能留校任教,或者进入学校的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工作。
“伊拉同学,你的研究能力突出,对农村情况熟悉,留校是对你才华最好的发挥。我们可以为你争取直博的机会,未来在学术道路上必定大有可为。”系主任语重心长。
与此同时,她也收到了来自省农科院和政策研究室的橄榄枝,提供的岗位和研究条件都相当诱人。这些机会,意味着更广阔的平台、更稳定的生活、以及更“光明”的前途。
如果是一个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这些选择,或许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省城,进入体制内。但伊拉不是普通人。她是穿越者,是拥有学习系统的“卷王”,更是从红星公社那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伊拉”。
夜深人静时,她站在宿舍窗前,望着省城的万家灯火,心中却萦绕着红星公社夜晚稀疏却温暖的灯光,萦绕着春杏、石头、张书记、李大夫,还有那么多乡亲们的面孔。她的系统库房里,那些象征着知识和技能的“成果”在微微发光,它们大多都与那片土地紧密相连。
“系统,”她在心中默问,“你觉得我该选择哪条路?”
【宿主,系统的核心功能是辅助学习与成长。路径选择取决于宿主的核心诉求与价值判断。】系统冷静地回应,【基于对宿主行为模式与情感偏向的数据分析,回归乡土情境,继续深化‘伊拉模式’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对宿主能力提升与积分获取的综合效率评估为:最高。留校或进入科研机构,稳定性较高,但可能面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风险。】
系统的分析是理性的,但也印证了伊拉内心的直觉。她的根,她的力量源泉,她的“道”,都在那片广阔的田野之中。留在象牙塔,固然安稳,但很可能逐渐失去与土地的血脉联系,她的研究也可能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然而,完全回去当一名“赤脚医生”或公社技术员吗?这似乎又是一种资源的浪费。经过大学四年的系统训练和这篇毕业论文的淬炼,她的视野、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她需要一个新的、能够承上启下的平台。
就在这时,两封几乎同时到达的信件,为她指明了方向。
一封来自地区行政公署的王专员。信中高度赞扬了她的毕业论文(显然消息已经传到了地区),并提到,地区正在酝酿成立一个“农村发展综合试点办公室”,旨在总结推广像“伊拉模式”这样的基层经验,探索新时期农村改革与发展路径。王专员诚挚地邀请她毕业后加入这个办公室,担任技术顾问和项目协调人。
另一封,则来自红星公社,是张书记、李大夫、春杏、石头等人联合写的。信里先是祝贺她顺利毕业,然后详细讲述了公社最近的新情况、新问题,比如沼气技术升级的需求、尝试发展副业遇到的困难、以及希望她能“常回家看看”,给大家“指指方向”。字里行间,充满了信赖、期盼和一丝不易察觉的依赖。
两封信,一封来自上层,提供了参与区域政策制定的机会;一封来自基层,是她永远的精神家园和实践基地。
伊拉看着这两封信,心中豁然开朗。她不必非此即彼地选择。地区试点办公室的角色,恰恰可以成为连接上层与基层、政策与实践的理想桥梁。她可以借助这个平台,更系统地推动“伊拉模式”的优化与扩散,同时也能随时回到红星公社这样的“实验室”,保持与实践的鲜活接触。
章节二百八十七:归去来兮——新的起点与使命
决心已定,伊拉婉拒了留校和省城其他单位的邀请,选择了前往地区农村发展综合试点办公室报到。
这一决定,在农大内部又引起了一番议论。有人觉得她傻,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宝贵机会;有人佩服她的理想和勇气;也有人冷眼旁观,看她能在那个“清水衙门”里折腾出什么名堂。
伊拉不为所动。在离开省城前,她特意去拜访了那位退休的老校长和她的指导老师,感谢他们的知遇之恩和悉心指导。两位前辈对她的选择都表示了理解和支持。老校长更是握着她的手说:“去吧,孩子!到更需要你的地方去!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分量!”
带着简单的行李和比四年前丰厚无数倍的知识、经验与信念,伊拉踏上了返回地区的路途。这一次,她的身份不再是学生,而是地区农村发展综合试点办公室的技术顾问。
办公室刚刚成立,人手不多,条件简陋,但气氛积极。王专员亲自兼任办公室主任,显示了地区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他对伊拉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伊拉同志,欢迎你!我们这里就是需要你这样既有理论高度,又懂基层实践的年轻同志!你的到来,给我们试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伊拉很快投入工作。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参与制定“伊拉模式”在地区范围内的试点推广方案。这远比在红星公社搞一个点要复杂得多。需要考虑不同县乡的资源差异、干部认识水平、群众接受程度,以及如何与现有的农村政策相衔接。
她再次发挥了“卷王”本色和系统的辅助优势,疯狂查阅国内外社区发展、技术扩散、制度变迁的相关文献,结合自己对本地情况的深入了解,草拟出了一份详实、具有可操作性的试点方案。方案强调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群众主体、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不同层次的试点目标和支持措施。
同时,她也没有忘记红星公社。利用周末时间,她搭乘长途汽车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地方。
她的回归,在红星公社引起了小小的轰动。乡亲们像迎接自家闺女一样围上来,问长问短。春杏已经成了公社妇女主任,更加干练;石头则是公社沼气技术推广队的队长,手下带着几个徒弟;李大夫的卫生室更加规范,还多了两个年轻的助手。张书记头发白了些,但精神矍铄,看着伊拉,眼里满是骄傲。
伊拉不是衣锦还乡的视察,而是带着问题回来“取经”和“碰商”的。她把自己在地区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避免推广中的“一刀切”,如何评估不同社区的“韧性”基础,如何设计有效的培训内容等,抛给了这些最了解实际情况的“老师们”。
在公社那间熟悉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到深夜。伊拉、张书记、李大夫、春杏、石头,还有几位老农和小组长,围坐在一起,像过去无数次那样,热烈地讨论着。伊拉认真地听着、记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基于平等信任和共同目标的深度交流,让她获得了在地区办公室无法获得的、来自实践最前沿的智慧和底气。
当她带着满满的收获和重新充电的激情返回地区时,她更加确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站在地区办公室的窗前,望着楼下略显陈旧的街道和远处隐约的山峦,伊拉知道,一段全新的、更具挑战性的征程已经开启。她将运用所学,在这个承上启下的平台上,继续她“满级卷王”的征程,为了那片土地和那里的人们,书写更加波澜壮阔的篇章。她的系统界面闪烁了一下,一条新的任务提示悄然生成:
【主线任务(新阶段):参与并推动区域农村综合发展试点,优化并扩散“伊拉模式”核心经验。任务目标:在三年内,助力至少五个公社实现显着的内生发展能力提升。任务奖励:根据完成度,解锁高级别知识库及特殊技能模块。失败惩罚:无。(宿主的内在驱动力已超越外部惩罚机制)】
伊拉嘴角微扬,目光投向远方。
“失败惩罚?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