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风送爽,稻谷飘香。1965年的秋收,在期盼与忐忑中如期而至。这一年,对于红星生产队而言,意义非凡。不仅是“伊拉选种育苗法”首次在全队乃至公社部分生产队推广后的第一次大考,也是检验伊拉药圃成果和其本人能否从之前透支状态中恢复的关键时刻。
开镰那天,天气晴好。社员们挥舞着镰刀,金色的稻浪一片片倒下,空气中弥漫着新稻的清香和丰收的喜悦。打谷场上,脱粒机轰鸣,金黄的谷粒如雨点般落下。随着一筐筐粮食过秤,结果逐渐明朗——采用新法种植的田块,平均亩产比传统方法高出近百分之二十五!而且籽粒饱满,出米率高!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了整个屯子,也传到了公社。张建军书记看着堆积如山的粮食,激动得眼眶湿润,用力拍着伊爱国和李大夫的肩膀:“成功了!咱们成功了!拉拉的法子,真管用!”
丰收的喜悦冲淡了一切疲惫。社员们看向伊拉的眼神,充满了由衷的敬佩和感激。这一次,不再仅仅是因为她治病救人,更是因为她实实在在为大家带来了增产增收的希望。伊拉的名字,真正与“丰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伊拉自己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看着自己摸索出的方法结出硕果,那种成就感难以言喻。她的身体经过一个夏天的调养,也已基本恢复,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秋收的医疗保障中。
更让她高兴的是,药圃的第二茬采收也顺利完成。柴胡、黄芩等药材的品质稳定,产量比去年有所提高。公社卫生院如约前来收购,虽然钱不多,但这是药圃实现经济效益的零的突破,意义重大。李大夫看着到手的钞票,乐得合不拢嘴,直说要用这钱添置些新的医疗器具。
秋收结束后,伊拉没有停歇。她配合周薇、孙晓芸等人,将《红星生产队实用手册》的疾病防治和草药篇初稿进行了最后的校对和配图。虽然只是蜡纸刻印、手工装订的简陋小册子,但内容翔实,图文并茂,通俗易懂。
就在这时,县农业局和卫生局的联合通知下来了:鉴于“伊拉选种育苗法”在红星公社试点推广取得显着成效,县里决定在更大范围内组织经验交流,并任命伊拉为“县农业技术推广员”(兼职),负责在相关培训中传授技术。同时,县卫生局也对伊拉整理卫生防疫经验的做法表示肯定,希望她能进一步完善手册内容,争取能在条件成熟时,作为农村赤脚医生培训的辅助教材进行内部交流!
双重的认可和新的身份,让伊拉再次站在了聚光灯下。但这一次,她心态已然不同。经历过透支的教训,她更加沉稳和谨慎。
“推广员”的身份意味着她要走出红星生产队,面向更广阔的区域和人群。这既是荣誉,也是巨大的责任。她知道自己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红星生产队乃至整个公社的形象。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方法,都需要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
在第一次全县农业技术交流会上,伊拉面对台下众多经验丰富的农技员和干部,不再紧张。她摒弃了任何华而不实的辞藻,全程用最朴实的语言,结合自己在红星生产队的实践,详细讲解选种育苗的每一个步骤、关键要点、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她带来的实物样本和手册草图,成了最受欢迎的教材。她的务实和真诚,赢得了广泛的认可。
【“伊拉选种育苗法”经秋收检验大获成功,个人声望与贡献度达到新高度,被正式任命为县农业技术推广员,社会角色再次升级。奖励积分+150点!】
【主导编写的《实用手册》获得县卫生局初步认可,知识传承项目取得重要进展。奖励积分+70点。】
【成功胜任县级技术推广员角色,公开表达与组织能力经受住考验。奖励积分+40点。】
【宿主当前积分:3633点!】
然而,新的身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在推广技术的过程中,伊拉遇到了不同土壤条件、不同气候特点、甚至不同种植习惯带来的问题。她意识到,自己的经验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钥匙”,必须结合当地实际进行调整。这促使她更加虚心地向各地的老农请教,也开始有意识地学习更基础的土壤、气候知识,希望能提高自己的指导水平。
同时,手册的编写工作也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为了使其更具普适性,她需要查阅更多资料,与李大夫进行更深入的探讨,甚至向县卫生局的专家请教。这个过程,反过来又极大地促进了她自身医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理论提升。
伊拉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但她很好地平衡了外出推广、本地实践、手册编写和个人学习的时间。她不再追求速度,而是注重质量和效果。系统功能被她视为辅助思考和解决关键难题的工具,而非日常依赖。
秋去冬来,雪花再次飘落。伊拉坐在温暖的炕头,审阅着手册的新增章节,窗外是静谧的村庄。她不再是那个仅凭一腔热情和系统辅助横冲直撞的穿越者,而是逐渐成长为一个有扎实根基、有明确目标、懂得平衡与取舍的真正的建设者。
她知道,“推广员”和“手册编写者”只是新的起点。前方的路,依然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但有了丰收的底气,有了团队的支撑,有了更加成熟的心态,她有信心迎接任何挑战。时代的浪潮正缓缓涌来,而她,这朵来自黑土地的小小浪花,正努力积蓄着力量,准备融入更广阔的海洋,贡献自己的一份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