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次试飞,期间数名死囚不幸坠亡,另有数人重伤残废,终在血与教训中摸索前行。
最终,太子扶苏与相里季等人,终于基于三角翼之基础,成功改良并创造出真正实用的新型飞行器——方形翼状飞天伞!
新器既成,扶苏随即恭请父王及众臣前来观览。
秦王嬴政、王翦、蒙武、尉缭、李斯以及随行史官本以为此前已见识过飞天奇技,此次应不至于再感震撼。
但他们错了。
当亲眼目睹相里季、蒙毅、张苍、英布等十余人乃至二十人,接连腾空而起,齐齐翱翔于蓝天之上时,众人无不瞠目结舌,心神俱震。
“这……这……这就是新的飞天之术?”
尉缭颤手指向空中正兴奋呼喊如稚童般的相里季,声音都变得结巴起来。
太子扶苏含笑点头:“正是。
此技名为‘方形翼状飞天伞’,乃孤最新所创。”
“昔日三角翼飞行时,须时刻留意风向变化,全凭人力维持平衡。
稍有疏忽,便极易失衡,从高空直坠而下,性命难保。”
“而方形翼状飞天伞则无需担忧此类问题,因其内部设有气囊,可充入空气以维持形态。”
“即便使用者不主动操控,凭借气囊中充满的空气所产生的浮力,飞天伞仍能在空中保持一定的升力与平衡性。”
“即便突遇无风之境,也不会瞬间坠落,而是依靠气囊提供的支撑力,徐徐滑翔而下。”
“可以说,在安全性和稳定性方面,方形翼状飞天伞已实现了显着突破!”
“更值得重视的是,在研制此物的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一种能让飞天器械滞空更久、航程更远的新机制。”
“关键在于飞天伞上层伞面与下层伞面之间长度的差异,会引发不同的气流效应。”
“以我们当前所研之飞天伞为例:当气流掠过上层凸起的曲面时,因路径较长,流速加快,导致上方气压降低。”
“与此同时,穿过下层凹陷面的空气因行程较短,流速较缓,气压相对较高,从而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力。”
“这上下之间的气压差,正是推动飞天伞上升的核心力量。”
“只要这一总升力超过飞天伞与人体的总重量,人便能驭伞长空,持续飞行。”
“这便是方形翼状飞天伞得以腾空的根本原理!”
“不过由于研究尚处初期,目前仅得此等成果。”
“若能继续深挖细究,或可发掘更多未知奥秘。”
“譬如,除却三角翼与方形翼之外,是否还能创制出其他形制的飞天器具?”
“又如,除了伞面长短造成的压力差外,是否另有因素也能产生类似效应?”
“若有,则能否依此原理,造出更为稳固、安全,且飞得更高、更远的新型飞具?”
“倘若将这些问题逐一探究,并系统归纳,孤以为,足可立一家之言。”
“嗯,或许可将专研飞天之道的学派,命名为‘飞行家’。”
听罢太子扶苏一番解说,秦王嬴政、王翦、蒙武、尉缭等人虽未全然通晓其理,却也略有所悟。
其中王翦尤其敏锐,抓住了几处要点。
他明白这方形翼状飞天伞不仅飞行距离更远,安全性更高,姿态更稳,续航更久;再看相里季、蒙毅、张苍、英布等人皆能腾空而起,便可推知——
此物的驾驭门槛,应比此前的三角翼更低,更易普及。
念头一起,王翦当即发问:“如今殿下诸人使用这方形翼状飞天伞,最高能飞至几许?最远可及何处?最长滞空多久?”
“另者,最大承重几何?若令普通士卒习练,大约需多少时日方可掌握飞行之术?”
太子扶苏应声答道:“飞得最久的一回,约在空中停留了半个时辰方才落地。”
“飞得最远的一次,横越四十三里有余。”
“飞得最高的时候,曾接近百丈高空,但难以恒定维持,一旦风势减弱,便会缓缓下降。”
“关于最大负重,尚未专门测试,但估摸着承载两百斤应无大碍。”
“至于学习难度,并不高。
只要不惧高、心神不乱,能在空中保持冷静,十天到半个月之间,便可熟练操控。”
王翦越听越振奋,双目渐亮,待听完最后一句,不禁朗声大笑:“哈哈哈!我大秦飞天锐士,成矣!”
能悬空半时辰,达百丈之高,行四十余里,负重近两百斤,且训练周期不过旬月之间。
这意味着,组建一支规模化的空中劲旅,已然不再是虚妄之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
王翦随即转身,向秦王嬴政躬身行礼道:“臣请陛下恩准,从军中择选精锐之士,加以特训,组建‘腾云劲旅’!”
“若此军可成,必令六国闻风而惧,未战先怯,望风归附!”
嬴政听罢,心中微震。
倘若大秦真能拥有一支凌空而行的雄师,那六国将士岂非见之胆裂?
甚至将其视为天降神兵,顶礼膜拜,也并非全无可能。
毕竟,神仙之说,不单在秦地盛行,在齐楚燕韩赵魏诸国,亦广为流传。
当敌军面对仿佛自九霄降临的大秦铁骑,心志崩溃、当场请降,也在情理之中。
正当嬴政欲开口应允之际,太子扶苏却轻摇其首,出言道:“将军宏图远略,孤亦曾心动,然这腾空之士,实存一大隐患,至今尚无良策可解。”
此言一出,嬴政与王翦皆转目看向扶苏。
扶苏坦然道:“纵能凌虚御风,终究还需落地。”
“若始终悬于高空,则因负重有限,所携弓矢、兵刃寥寥,加之身处百丈之上,难辨地面阵势,难以精准袭敌。”
“而一旦下落接战,身形滞空,无法闪避,地面万箭齐发之下,几无招架之力。”
“届时,这些空中锐士极可能尽数化作箭靶,未立寸功,便已覆没。”
“除非能破解空中避箭之困,或寻得不增负重却可重创敌阵之法——”
“否则,所谓腾云之军,终难用于正面鏖战,更谈不上克敌制胜。”
王翦闻言一怔,此前确未细虑至此。
然细细思之,扶苏所言句句在理。
受限于两百斤之载重,
飞天之士至多仅能携带一张弓、数筒箭、一柄短兵,铠甲盾牌皆难随行。
虽高居云端,敌箭难及,然己方箭矢亦因风势飘移,十中难有一。
若投掷刀枪而下,恐未伤敌,反为敌资,白白送器于人。
即便强加护具,亦无济于事——待下降之时,敌军虽难射中人体,却极易命中其所乘之浮伞。
而浮伞材质轻薄,不堪箭击,一旦破损,乘者必将坠地殒命,毫无生还之机。
综其所述,此等空中奇兵,的确如太子所言,难以担当主力决战之任。
然片刻后,王翦眸光一闪,继而笑道:“殿下所虑,极为周全。”
“然此军虽不宜正面对敌,若用作奇袭之师,绕过敌境坚城要塞,悄然现身于其腹地之后——”
“只要运策得当,便可如天外飞兵,猝然降临,使敌措手不及,内外惊乱。”
“彼时中枢动摇,我军再以主力内外呼应,夹击破局,何愁战局不开?胜负之机,正在于此!”
扶苏听罢,沉吟片刻,随即郑重向王翦一礼:“此策精妙,扶苏受益匪浅。”
嬴政亦豁然开朗,当即决断:“王卿以为,这支奇兵,宜编练几何?”
王翦略作思忖,答道:“既为奇袭之用,贵精不贵多,千人足矣,至多三千,已可成势。”
“陛下不妨先选一千人组建飞天锐士,试看训练成效如何,能否成为决胜战场的奇兵。”
“若效果显着,后续可逐步扩编至三千之众。”
秦王嬴政微微颔首:“善。
那这飞天锐士的人选,便由王卿亲自挑拣。
待你练成之后,再告知寡人前去检阅。”
王翦当即抱拳领命:“臣定不负君命!”
就在王翦与秦王嬴政议定飞天锐士组建事宜之际,一旁的蒙武抬手指着空中盘旋的相里季等人,转头热切地望向太子扶苏,问道:“这一回,老夫可否也尝一尝腾云驾雾的滋味?”
“连蒙毅那小子都上去了,难不成他行,我反倒不行?”
此言一出,秦王嬴政、王翦、尉缭、蒙恬、李斯乃至随行史官,眼中皆是一亮。
的确,既然相里季、蒙毅这些亲近之人已能安然飞行,足见这项技艺如今已非昔日险招,安全性大为提升。
否则,太子扶苏岂会轻易让自己的心腹涉足其中?
而既然心腹可行,那他们这些人自然也有资格一试。
望着众人满怀期待的目光,太子扶苏干脆应道:“可以!等蒙毅他们落地后,让他们亲自教你们使用飞天伞便是。”
但他紧接着又补充一句:“不过父王例外——至少在儿臣真正成年之前,父王绝不能尝试!”
秦王嬴政闻言一怔,眸中掠过一丝不解:“为何孤要等到你长大才能体验此技?”
太子扶苏望着天上滑翔的身影,眼中闪过一抹羡慕,随即轻叹道:“虽经反复改进,飞天伞如今确实稳当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