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下属机构,并不是随口说说就能完成的事情。
首先,你要清楚该机构可能涉及的事务范围,才能合理划分下属单位。
否则,连基本的事务范围都不了解,设立的下属部门必然会出现疏漏。
其次,还要对这些事务进行分类归纳。
毕竟不可能每件事情都单独设立一个部门来处理,那样既不经济,也不现实。
应当根据事务之间的关联性进行整合,设立相应的下属机构,把相关性较高的事务归入同一部门处理。
通过设立多个这样的下属部门,将主要事务全部涵盖。
剩下那些彼此关联性不大的零星事务,再单独设立一个部门来处理。
如此,一个大机构的组织架构才算初步搭建成型。
原本众人以为,其他五部的结构设置,恐怕还需纲成君蔡泽指点一二,才能理顺。
没想到太子扶苏竟当场为户部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六司体系。
虽说这套体系未必完美,但从众人的眼光来看,已是足够完善的架构。
至少维持户部日常运作,毫无问题。
更何况太子今年才年仅六岁,此前并无实际治理经验,最多只是参考朝廷九卿的设置。
能有如此成就,可以说他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天赋,已令人震惊。
在场的文武百官中,十人中有九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交代完户部六司之后,太子扶苏的目光便转向了农部的许子。】
感受到太子扶苏投来的目光,许子下意识地挺直了背脊。
在听完前两部的安排后,他也清楚了自己的属下目前所欠缺的部分。
不过有了前两部的参考,他心中也大致有了划分的思路。
待日后细细琢磨一番,应该就能明确农部之下应当设立多少个司。
只是太子扶苏恐怕不愿久等,或许他对农部格外重视,也未可知。
因此太子扶苏直接开口下令:“农部之下,设立六司。”
“其一,为农耕司,专责田地耕作事宜。”
“农耕司下,再设若干小组。”
“第一组,为天时组。”
“俗话说得好,春种、夏耘、秋收、冬储,耕作需顺应天时,契合四季变化。”
“唯有如此,才能掌握农时,使作物按时生长,减少风霜雨雪、干旱等天灾带来的损失。”
“但自上古以来,历经夏、商、周三代更替。”
“如今各诸侯国中,共有六种历法:《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各自正朔也有所不同。”
“其中,《黄帝历》《周历》《鲁历》均以子月(即现在的十一月)为岁首。”
“而《夏历》则以寅月(即现在的一月)为岁首。”
“《殷历》以丑月(即现在的十二月)为岁首。”
“《颛顼历》则以亥月(即现在的十月)为岁首。”
“由于历法不同,各地节气与耕作时间也有差异,从而导致粮食收成也有多有少。”
“孤王不清楚,这六种历法之中,究竟哪一种最适合用于指导耕作,带来更高的产量。”
“又或者,经过百年乃至千年,这些历法如今已皆有偏差!”
“因此,孤王需要农家,或者说需要天时组的农门子弟,第一件事便是:为孤王甄别、确认,这六部历法中,哪一部最适合作为百姓耕作的依据。”
“第二件事,则是在确定后,查看这份历法是否已不再契合当前时节?”
“若已不符,是否可在现有六部历法基础上,上观天象,下察四时,为孤、为秦国、为天下百姓,推演出一部更完善、更适用的新历法!”
“比如,孤听说目前历法中已有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四个节气。”
“但仅凭这四个节气,恐怕难以准确把握一季之中气候的变化。”
“那么是否可以在这些节气之外,再细分出更多节令?”
“比如,一个月一个节气,甚至每半月一个节气!”
“因此,天时组下再设七支小队。”
“第一队:《颛顼历》与《黄帝历》对照队。”
“开辟四亩田地,并至少派遣四名农家弟子。”
“其中两名弟子各负责一亩,依照《颛顼历》进行耕作。”
“另外两名弟子同样各负责一亩,依照《黄帝历》进行耕作。”
“第二队:《颛顼历》与《夏历》对照队。”
“同样开辟四亩田地,派遣至少四名农家弟子。”
“其中两人按《颛顼历》指导耕种。”
“另外两人则依照《夏历》进行耕作。”
“第三队:《颛顼历》与《殷历》对照队。”
“第四队:《颛顼历》与《周历》对照队……”
“第五队:《颛顼历》与《鲁历》对照队。”
“这三组亦如前两组一般,每组四亩田地,至少四名农家弟子。”
“每两名弟子按一部历法进行耕作。”
“在全年三百六十五天的耕作周期中,每一位农家子弟每日所从事的农事活动,都必须详尽地记录在竹简之上。”
“例如,何时进行灌溉,灌溉的水量又是多少,除虫、除草等农事又是在什么时候完成的。”
“这些细节都必须一一记录清楚。”
“将这些记录与历法对照分析,若进展顺利,一年之后,便可初步判断哪一种历法更适合用于指导农事。”
“到了第二年,开辟两亩或以上的耕地,并安排两名或以上的农家子弟。”
“其中两名农家子弟各自负责一亩地,完全依照上一年中,收成最好的那位农家子弟所记录的农事笔记进行耕作。”
“以观察是否能够大致再现其去年的收成水平。”
“其余的农家子弟,则根据这位收成最优者的笔记进行推测,思考其中有哪些环节可以改进。”
“推测出多少个可能的改进点,就开辟多少块试验田,各自依照不同的推测进行耕作试验。”
“同时,也将整个耕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详尽记录下来,供来年总结分析。”
“若第二年的两名农家子弟能够依据那位高产者的农事笔记,实现相近的收成,”
“那么我们便可初步判断,在这六种历法之中,哪一种更适合作为农业生产的参考。”
“同时,我们也能通过其他农家子弟的试验,验证他们提出的改进方法是否有效。”
“若有效,则将其记录,并在第三年再次进行验证性耕作。”
“如此反复试错、不断总结经验,持续探索提高亩产的耕作方式。”
“这样,我相信粮食的亩产就能逐步提高。”
“此外,在这五组人员之外,再设立第六组:历法研究组;以及第七组:节气研究组。”
“其中第六组历法研究组,主要负责在我先前提到的六种历法基础上,继续观察天象、分析四季更替,尝试推演出一份更精准、更完善的历法。”
“第七组节气研究组,则是致力于在现有的四节气基础上,尝试进一步细化为十二节气,甚至二十四节气。”
“至于这两组需要配置多少农家子弟,划分多少耕地,就由农子之后视情况具体安排。”
“但有一点必须明确:这两组中,每一位农家子弟每日的耕作活动,也都必须详细记录,以便日后进行归纳整理,总结经验与不足。”
天幕之下,不论是大秦的君臣,还是天下的百姓,亦或是陈相、陈辛等农家子弟,在听完太子扶苏关于“天时组”的设想后,
无论他们是否真正理解农耕研究的深意,心中都升起一种强烈的感受。
那就是——专业!
极其专业!
甚至专业到了一种程度,即便是专事农耕研究的陈相、陈辛等人,也自叹不如。
以往农家子弟是怎么研究耕作的呢?
就是在耕作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减产,哪些因素又可能带来增产。
例如,干旱、洪涝、虫害等都会造成减产。
于是所有农家子弟便围绕这些可能引发减产的因素,集思广益,寻找应对之策。
一旦想出一个或几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在遇到类似情况时,他们便开始尝试实践。
如果方法有效,便将其记录下来,并传播给其他农家子弟。
又比如,发现使用草木灰可以改善土壤肥力,有助于提高产量,
他们便在多块田地上进行试验。
若确认草木灰确实能提高肥力、增加产量,便会将其记录在案,并推广给其他农家子弟。
最后一众农家子弟在指导百姓进行耕作之时,也会将那些可能造成收成减少,或者有助于提高产量的耕作经验传授给百姓。
这种耕作研究方式有问题吗?
完全没问题!
在那个年代,能够对耕作之事进行专题研究,定点分析,并进行记录与归纳的农家弟子,说他们是当时农耕领域的明灯,也丝毫不为过。
甚至在农事这一领域,农家弟子对于普天下的百姓而言,可以说是碾压性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