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天威难测,王者亦难敌滔天洪水。
此战之后,不仅是军事上的重创,更是对周室权威的致命打击。
你不是自称“受命于天”吗?
不是说代天统治万民吗?
如今连你和你的天军都被洪水吞没,这难道不是上天的警示?
莫非上苍已不再眷顾周室?
抑或天下将易主,如同当年周代商那般?
若非当时王室尚握有成周八师这支力量,恐怕西周的崩塌,早已提前百年上演。
即便如此,天子六师的覆灭,终究成了西周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此后周王朝虽重建了天子六师,但新组建的这支军队,早已不复当年百战之师的雄风,战斗力远非昔日可比。
因此,周天子在之后的岁月里,仍主要倚仗成周八师来维持威严。
然而,到了周幽王亲自率军征讨申侯之时,成周八师面对申侯、缯国与西夷犬戎的联军无力抗衡,在骊山脚下惨遭溃败,将士死伤无数,最终全军覆没,再难恢复元气。
自此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终结,东周开启。
可当宗周六师与成周八师皆已灰飞烟灭,周天子手中无兵无权,又如何还能号令天下诸侯?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那以后,周天子便彻底沦为列国手中的摆设。
诸侯需要借其名义行事时,便奉上些许尊荣,请出天子装点门面;一旦用不上,便将其冷落在一旁,视若无物。
这便是失去军心与兵权的君主最终的下场。
所以,身为帝王,纵使其余一切尽失,唯独军权不可放手,军心更不能旁落。
因为只要握紧军队,哪怕一无所有,也能重新夺回江山社稷;
而一旦军权旁落,人心离散,哪怕手中尚有寸土,也难保不会被人挥兵而来,一举掠走。
正因如此,作为一国之君,凡是能进一步巩固对军队掌控的事,秦始皇嬴政从来毫不犹豫。
尤其是像天幕中所展现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亲自主持仪式,为阵亡将士遗属、伤残老兵以及身经百战的勇士颁授勋赏,这样的事,嬴政不仅愿意做,更要大张旗鼓地做。
这种举措带来的影响有多深远,明眼人一看便知。
当“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亲手为那些曾为国流血的家庭和战士授予荣誉后,
这些受勋者及其家人几乎无不心怀感激,誓死效忠于嬴政与扶苏。
待他们回到各自郡县,或重返军营,将这段亲身经历传扬开来,
各地百姓对朝廷的认同感,将士们对君王的忠诚度,必将迅速攀升。
如此一来,秦国的根基也将更加牢固。
想到此处,嬴政当即转身望向身后的武成侯王翦、左丞相隗状与右丞相王绾,语气坚定地说道:
“等靖灵殿与英灵碑建成并举行祭礼之后,朕也要在章台宫效仿天幕之例,亲自为我大秦有功之臣授勋!”
“不过,天幕中授勋之人太少,不够彰显恩泽。
此次,人数增至九千!”
“其中阵亡将士家属两千,伤残老兵两千,军中精锐五千!”
天幕中的秦国尚未完成统一大业,授勋规模有限,尚可理解。
但如今他已扫平六国,四海归一,若授勋人数仍如从前一般稀少,
岂不是说明,这江山一统竟毫无变化?
更何况,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道理:他亲自嘉奖的人越多,效忠于他的将士便越多,军心越稳固,权力也就握得越牢。
这正是他为何特意将精锐将士的授勋名额提高至五千人的根本原因。
王翦、隗状、王绾三人闻言互望一眼,随即齐齐躬身应命:
“谨遵陛下圣谕!”
此事并非难以施行。
阵亡将士家属与伤残老兵均有现成名册可查。
此前十六位公子、公主奉旨巡行各地,慰问孤寡,相关登记早已完备。
只需从中各选两千人,安排赴咸阳参加典礼即可。
至于五千名军中精锐,则由王翦负责汇总上报,择优提名,再统一调遣入京受勋。
一切有条不紊,只待时机成熟,一场震动天下的盛典便将拉开帷幕。
除了耗费些人力物力外,其余问题都不算严重。
当咸阳的君臣们商议决定,在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的过程中,要对那些牺牲将士的家人、负伤退役的老兵以及战场上屡立战功的精锐士兵进行表彰之时,
遍布各地的老秦人家眷和现役将士们,心中也都燃起了热切的期盼。
毕竟前两次天幕显现之后,凡是天幕上提出的好举措,朝廷随后几乎都会跟进实施类似的善政。
如今天幕中的“秦王嬴政”与太子扶苏明确表示,将为阵亡将士家属、伤残老兵及军中百战之士举行授勋仪式,
那么朝廷与始皇帝本人极有可能也会采取同样的行动,给予这些功臣及其后人应有的荣耀。
而一旦开始授勋,谁又能被选中前往咸阳?是否有机会亲眼见到始皇帝,并由他亲手授予勋章?
若真能得此殊荣,那将是何等光宗耀祖的事啊!
于是,许多家中有子弟为国捐躯的老百姓,私下议论纷纷,猜测自己有没有可能以烈属身份被召往咸阳,接受始皇亲授的荣誉。
那些因伤退役、回到家乡各郡县的老兵们,也在心底默默盘算:依自己的战功和经历,是否有资格踏上咸阳之路,让陛下亲自为自己加勋。
甚至驻扎在四方边陲与要地的数十万秦军将士,此刻也有人眼神发亮,满怀憧憬;也有人神色黯然,满是遗憾。
因为要想作为军中杰出代表进入咸阳接受始皇帝亲自嘉奖,有一条铁一般的门槛:
必须在战场上斩杀敌军三十人以上。
这一条便足以将九成五以上的普通士兵挡在门外。
因此,那些确实达到或超过这个数字的精锐战士,此刻脸上都带着抑制不住的笑容,暗自思量着自己会不会被点名赴京受勋。
而那些杀敌数未达三十人的普通士卒,则悔恨不已,懊恼当初为何不在战场上多拼几回、多砍几个敌人。
倘若那时再奋勇一些,如今或许也能跻身候选之列,获得这份无上荣光。
特别是那些杀了二十五人以上、却离三十人仅差几步之遥的将士,
更是心急如焚,恨不得边境立刻爆发战事,朝廷即刻调兵出征。
只要再打一场仗,他们就极有可能凑够军功,迈过那道关键的门槛,赢得前往咸阳受勋的机会。
想到这里,这群差一点就能达成目标的士兵,竟在心里悄悄祈愿:
愿四方蛮夷不要轻易臣服于大秦使者的命令。
更甚者,他们竟盼着外族胆敢杀害我大秦使者,如此一来,朝廷必会发兵征讨,他们也就有了再上战场建功的机会。
相较之下,老秦人与秦军中的热血沸腾,原六国故地的平民百姓却依旧愁眉不展,叹息连连。
始皇帝纵然要行嘉奖,也只会惠及为秦国战死的将士亲属、受伤退役的老兵和征战多年的勇士。
至于他们这些曾经属于六国的百姓呢?
那些倒下的秦军将士,正是死于他们的父兄、子孙或先辈之手;
那些残废归乡的老兵,也是因与他们的亲人交战才落得如此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秦国不对他们另眼相看已是宽厚,又怎会轮到给他们授勋?
他们自己也开不了口,说要让大秦和始皇帝来嘉奖自己——那样的话,未免太过不知羞耻。
所以,不论是此前设立全国祭祀、世代供奉的靖灵殿、英灵碑,还是眼下这场盛大的授勋典礼,都与他们毫无关联。
这种被排斥在外、格格不入的感觉,令他们内心压抑而痛苦。
而越是感到委屈,他们对昔日六国君主与贵族公卿的怨恨就越深。
若非那些统治者终日沉迷享乐、横征暴敛、贪腐欺民,六国何至于如此迅速覆灭?
倘若当年六国君主能设立类似的功勋制度,用以表彰将士、激励士气,承诺战死者家属必得厚待,伤残之人也能安享余生,
那么这些兵卒又怎会不愿为国效死,奋勇抗击强秦?
归根结底,错就错在六国的王族与权贵身上!
不知不觉间,他们在昔日百姓心中的威望早已一落千丈,名声扫地。
此时若有旧日六国王室后人,或是曾经的达官显贵站出来振臂一呼,号召民众共举反秦大旗,
恐怕非但无人响应,反倒可能被乡民拾起石块掷向其面。
因为在这些原属六国的平民心中,秦国和始皇帝是否善待他们,尚无定论——
毕竟秦朝统治才刚确立,许多政令还未及施行,而天幕突现,更打乱了原本的节奏。
可要说过去那些六国君王与贵族如何对待他们,百姓却是再清楚不过。
祖辈世代生于其治下,受其役使,谁不是尝尽苛政之苦?
正是因长期遭受奴役欺凌,如今才会甘心归附秦廷,接受新秩序。
会稽郡吴县之中,项梁仰望天幕,咬牙切齿道:“这昏君与其子嗣,果然深谙笼络民心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