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中早已达成一致:四夷手中的牛羊马驴,理应归于秦国,属于他们自己!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若愿献上牲畜,自然最好。
若不愿将紧缺的牛、羊、马、驴主动献出,那便无需多言,直接兵戎相见便是!
就让他们持着自己的秦剑、秦弓,用武力去夺回所需的牛、羊、马与驴吧!
倘若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能在战场上战胜秦国,那便证明他们有资格守住那些牲畜。
而若他们在战场上败北,那就说明真正有德之人,是大秦、是这些黎民百姓!
没错,尚武之德,谁又能说它不是“德”呢?
既然秦国和百姓才是真正的有德之人,那么四夷所养的牛、羊、马、驴归秦人所有,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甚至,不只是牲畜,四夷之人本身也应成为秦人的战利品!
至于说,这种看上别人牲畜就直接抢夺的行为,是否太过粗暴?
秦国各地的黎民百姓却道:不,我们可是讲究“礼”的文明之邦!
因此,在真正动手之前,我们一定会先派人前去,礼貌地询问对方是否愿意主动献上所需的牛、羊、马与驴。
当然,如果对方不愿配合,那就是不识抬举,自寻死路!
面对这样冥顽不灵之人,自然该让他们尝尝刀剑的滋味!
再者,就算我们真的不顾“礼义”,一心只想抢夺四夷的牛、羊、马与驴,又如何?
可曾记得,如今是什么年头?
这是春秋战国之世!
一个怎样的时代?
这是礼崩乐坏的年代!
昔日周王所定之礼早已瓦解,雅乐也早被破坏殆尽。
就连东周最后的一点残影,也早已被先王秦庄襄王所灭。
大周,早已覆亡!
在这样的乱世里,还讲什么“礼”,还提什么“周礼”,那简直是笑话!
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里,谁还有心思讲究那些繁文缛节?
对于黎民百姓而言,吃得饱、穿得暖,才是最根本、最重要的“礼”!
谁若不认同这个道理,那便与四夷一道,一同铲除!
正因为如此,此时此刻,天下黎民百姓对四夷开战的渴望,可谓前所未有地高涨。
若是始皇帝亲口承诺,攻下四夷后所获的牛、羊、马、驴能分他们一份。
哪怕让他们自备干粮去打仗,也不会有太多怨言。
沛县之中,萧何与曹参听着城中再次响起的“讨伐四夷、抢夺牲畜”的呼喊声,眉头微皱,旋即又缓缓舒展开来。
曹参轻叹一声,摇头道:
“这次,就算始皇帝本人想压制,也挡不住天下黎民的贪念了。”
先是牛,接着是驴,然后是羊。
天幕上的太子扶苏一次又一次地向天下百姓展示,拥有牛、羊、驴对农耕、衣食有多么巨大的助益。
更令人难以抵挡的是,扶苏所言并非虚言,而是实打实的好处。
只要百姓能拥有这些牲畜,扶苏所说的那些便利与富足,就能真实地落在他们身上。
换句话说,百姓距离实现这些美好生活,只差一头牛、一只羊、一头驴。
正因如此,天下黎民对拥有这些牲畜的渴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
虽然普天之下的黎民百姓都迫切希望能够得到一头牛、一头驴、或者一只羊,但秦国的牲畜资源显然远远无法满足这般需求。
与此同时,四夷之地却恰恰囤积着数以万计的牛羊驴马!
百姓们对牛羊驴马有多渴望,他们望向四夷的眼神便有多炽热。
若有人此时阻拦百姓出兵夺取四夷的牲畜资源,那此人便是全天下的黎民之敌。
即便是始皇陛下本人,恐怕也难以幸免!
始皇嬴政扫灭六国、一统天下,其威望之隆,可谓千古未有。
但如此崇高的声望,是否足以压制被天幕上太子扶苏激起的那股狂热贪念,却也未可知。
须知贪欲不仅能使人失明,更能让人变得“无所畏惧”。
曹参甚至隐隐觉得,倘若始皇不下令征讨四夷、夺取牛羊,恐怕各地的百姓便会三五成群,私下越境,去掠夺四夷的牲畜——这听起来虽荒诞,但在眼下这种崇尚勇武的风气中,未必不会发生。
坐在对面的萧何略一沉吟,缓缓开口道:
“若强行压制民间的呼声,恐怕不仅难以奏效,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动荡。”
“较为妥当的办法,应是顺应局势,先答应百姓出兵四夷之事。”
“然后以军需筹备、敌情侦察为由,暂时延缓出兵时间。”
“同时抓紧推广耧车、曲辕犁、脚踏纺机等先进农具,并效仿太子扶苏所言的‘以劳换器’之策。”
“将百姓对牲畜的渴望,逐步引导至获取这些更实用的生产工具上。”
“借此争取时间,在天幕指引下推行新政,解决内部积弊。”
“待内患缓解,再图四夷,方为稳妥之策。”
曹参听后点头赞同,随后望向咸阳方向的天际,若有所思地说道:
“只不知咸阳那位始皇陛下,以及朝中诸臣,会作何决断。”
他虽自信自己与萧何之才不逊于朝中诸臣,但也深知那些人皆是辅佐始皇一统天下的能人之士。
其中或许早已有人筹谋出更上乘的应对之策。
在旧韩之地,张良听着四面八方不断传来的黎民呼声,也抬眼望向咸阳方向,嘴角微扬,似笑非笑道:
“如今民心沸腾至此,你是顺应民意?还是强行压制?”
若选择顺应民意,则秦国将被百姓裹挟着仓促出兵,征讨四夷。
然而远征四夷可非易事——漫长的补给线、情报的匮乏、异域水土不服等问题,稍有不慎,便可能导致秦军大败而归。
届时,不仅兵力大损,始皇的威望也将遭受重创。
若选择强行压制民意,暂缓出兵,虽可避免战损,却也需以始皇的威信为代价。
若此等压制之策频繁使用,始皇以威服天下的根基也将逐渐动摇。
对张良而言,无论始皇如何抉择,皆是好事一件。
只要秦国动荡、始皇失势,他的心中便无比畅快。
而在咸阳城内,嬴政在亲眼见到羊毛可纺成线之后,心中念头清晰无比:
必须吞并蛮夷之地,将他们的草原,变为秦国的巨牧牛羊之场!
这样一来,秦国和天下百姓便能获得充足的牛羊资源,用以耕作和御寒。
秦国本土并不适合大规模放牧牛羊,即便有少数适合的地方,也应优先用来养马,以备军需。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最可行的办法就是吞并四方蛮夷所占据的草原。
如此,秦国便可拥有属于自己的畜牧之地。
不过,目前秦国朝堂尚未完全稳定,秦王嬴政也暂不打算立即对四夷大举用兵。
他打算先派遣使者,以献礼庆贺秦国即将一统天下的名义,要求各蛮夷部族进贡一批牛、羊和驴子。
若他们不肯服从,便派出小股军队,讨伐一些实力较弱的小部落,以此震慑其余部族,逼其臣服。
若依旧冥顽不灵,那就将其部族名号记录在案,能以小规模兵力剿灭的就立即出兵;若难以轻易剿灭,则暂且搁置,待秦国完成内政改革,腾出手来之后,再一战定乾坤。
总而言之,在这个世界,凡是秦国想要的,终归会归于秦国!
哪怕是草原上的一根草,也要刻上秦国的印记!
确认羊毛确实可以纺成线,并且织成衣物后,其保暖性和舒适性远胜麻布之后,
秦王嬴政望着在场参与羊毛纺织实验的农家弟子与墨家弟子,语气坚定地下令:“在秦国统一天下之前,不得将羊毛可以纺织成线一事外泄!”
“如有违令者,按叛国罪论处!”
原本被当作废物的羊毛,如今竟能变废为宝,其潜在价值巨大。
若秦国能够牢牢掌控这一技术,国家基础实力将有显着提升。
正因如此,在秦国尚未真正一统天下之前,嬴政绝不允许此事外泄,落入他国之手。
一旦他国得知这项技术,并纷纷投入羊毛产业,
那便等于各国实力都同步提升。
大家都变强了,秦国的优势岂不是就削弱了?
更何况,等到日后秦国要出兵征讨这些国家时,也会更加困难。
所以嬴政才要严令封锁消息,必须等到秦国一统天下之后,才可将羊毛织衣的技术公之于众,惠及百姓。
许子、相里季等农家弟子、墨家弟子也明白秦王的用意,于是齐齐拱手躬身,恭敬应道:“谨遵陛下圣命!”
在严厉警告过后,嬴政神情稍缓,语气和缓地说道:“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此乃秦国之法!”
“此次研制羊毛,诸位皆有功绩,每人赏赐百金!”
一开口,便是上万金的巨额赏赐被当场赐下。
虽然数目不小,但比起羊毛产业带来的长远利益而言,这不过是九牛一毛。
更关键的是,羊毛纺织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未来能为秦国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