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清晨,苏晚刚走进办公室,就看到桌上放着一封来自教育部的函件,信封上烫金的“教育部”字样格外醒目。她深吸一口气拆开,只见函件中写着——梅岭团队编写的《中小学非遗教育实践教材》成功入选“全国优秀教育资源”,还受邀参加下个月在京举办的全国非遗教育成果展。
“我们的教材真的走到全国了!”苏晚拿着函件冲进会议室,声音里满是激动。正在整理竹编教学资料的陈默猛地抬头,手里的竹篾差点滑落;李师傅放下刚研磨好的靛蓝染料,快步凑了过来;王奶奶更是摘下老花镜,拉着苏晚的手反复确认。林悦笑着打趣:“苏姐,这下咱们梅岭的非遗教育,可是要在全国老师面前露脸了!”
兴奋过后,团队立刻投入到成果展的准备工作中。苏晚牵头制定方案:陈默负责制作竹编教学成果的动态展示板,把“竹编小蜻蜓”“竹编钥匙扣”的教学过程做成立体步骤图;李师傅准备植物染教学样本册,从水果染到传统靛蓝染,按教学阶段整理出不同面料的染色效果;王奶奶则挑选孩子们的优秀剪纸作品,拼成“梅岭非遗进校园”的主题长卷;林悦负责设计展区的整体风格,要突出梅岭的自然风貌与非遗技艺的融合。
准备期间,苏晚接到了省城实验小学的电话,对方希望能联合梅岭,在成果展前举办一场“非遗教育开放日”,邀请省内百所学校的老师现场观摩。苏晚立刻答应,还特意设计了“沉浸式教学体验”环节——让来访老师分组走进竹编、染布、剪纸教室,亲身感受教材中的课程。
开放日当天,梅岭产业园热闹非凡。竹编教室里,陈默带着老师们用预处理好的竹篾编织“竹编小篮子”,还演示了如何用简易模具把控尺寸;染布坊里,李师傅教大家用紫薯制作淡紫色染料,一位老师将手帕浸入染缸时,忍不住感叹:“原来教材里的‘水果染’这么简单,我回去就能教学生!”剪纸房内,王奶奶手把手指导老师们剪“梅岭小鹿”,不少老师还拿出手机拍摄步骤,说要带回学校当教学素材。
开放日结束后,一位来自乡村学校的老师找到苏晚,递上一叠学生的竹编作品照片:“我们按教材教了半学期,孩子们特别喜欢,这是他们编的小笔筒,您能帮忙看看吗?”苏晚看着照片里略显粗糙却充满童趣的作品,眼眶发热:“这些作品都很棒!下次培训,我请您带孩子们来梅岭,让他们亲手做更复杂的竹编。”
就在团队紧锣密鼓准备成果展时,非遗研学中心的建设也迎来了关键节点——主体结构已完工,开始进行内部装修。苏晚每周都会抽时间去工地查看,这天刚到现场,就看到张叔带着几位老木匠在打磨研学教室的木梁。“苏晚啊,这些木梁都是咱们本地的老杉木,我特意让师傅们保留了木纹,孩子们上课的时候,还能摸一摸木头的纹理。”张叔指着木梁上的年轮,眼里满是认真。
苏晚蹲下身,指尖拂过温润的木纹,突然有了新想法:“张叔,咱们能不能在研学中心的走廊里,用木刻的方式展示梅岭非遗的传承故事?比如李师傅祖父改良染布配方、三叔公年轻时走街串巷编竹器的场景。”张叔一拍大腿:“这个主意好!我这就找木工师傅设计图样,保证刻得活灵活现。”
没过几天,张叔就拿着木刻设计稿来找苏晚。稿纸上,李师傅的祖父正蹲在染缸旁调试染料,三叔公背着竹编筐走在田埂上,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栩栩如生。苏晚当即决定,在研学中心设置“非遗传承长廊”,除了木刻,还会摆放收集来的老物件——张叔的竹编老篮、李师傅家传的染布棒、王奶奶年轻时用的剪纸剪刀,让孩子们在参观时,能更直观地感受非遗的历史。
十二月初,团队带着教材和教学成果前往北京,参加全国非遗教育成果展。展区里,梅岭的“沉浸式展示”吸引了众多目光:立体步骤图前,不少老师驻足拍摄竹编教学细节;植物染样本册被翻得卷了边,有人还特意记下染料配方;王奶奶的剪纸长卷前,几位教育部的专家连连称赞:“把孩子的作品融入展示,既生动又有说服力,这才是非遗教育该有的样子!”
成果展期间,苏晚还参加了非遗教育研讨会,分享梅岭的经验。当她提到“邀请乡村教师参与教材修改,让内容更贴合乡村学校需求”时,一位来自新疆的老师举手提问:“我们那里有艾德莱斯绸非遗技艺,能不能参考你们的教材模式,编写适合当地的教材?”苏晚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们愿意把编写经验分享给您,还能帮您对接非遗传承人。”
研讨会结束后,苏晚收到了不少合作邀请——有学校希望引进梅岭的非遗课程,有地区想邀请团队帮忙培训非遗教师,还有出版社提出要将教材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在边疆地区推广。“原来咱们的教材,能帮到这么多地方。”陈默看着厚厚的合作意向书,语气里满是自豪。
从北京回来后,梅岭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苏晚正在办公室整理成果展的资料,窗外突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她抬头一看,只见一群穿着棉袄的孩子在染布坊外的空地上堆雪人,手里还拿着迷你竹编小篮子。林悦笑着走进来:“这是附近小学的学生,听说咱们的教材获奖了,特意来送手工贺卡。”
苏晚接过贺卡,上面画着彩色的染布、竹编的雪人、剪纸的月亮,还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谢谢苏老师,我们喜欢非遗课!”她小心翼翼地把贺卡夹进教材,心里突然有了一个计划——在研学中心建成后,开设“非遗冬令营”,让孩子们在寒假里住下来,跟着老师傅学技艺,还能体验梅岭的冬日民俗。
为了筹备冬令营,苏晚特意邀请刘教授一起设计课程。刘教授提议加入“梅岭冬日民俗”模块:教孩子们用植物染制作春联布、用竹编编年货篮、用剪纸剪窗花,还能跟着村民一起做腊肉、打糍粑。“这样既能学非遗,又能感受传统年俗,孩子们肯定喜欢。”刘教授说。
就在冬令营方案初步确定时,故宫文创部门再次联系苏晚,希望能延续“中秋非遗礼盒”的合作,开发“春节非遗礼盒”。对方提议将梅岭的非遗技艺与故宫的生肖元素结合,苏晚立刻召集团队 brainstorming(头脑风暴):竹编组可以做生肖竹编挂饰,染布组用“中国红”染料染制红包布,剪纸房剪生肖窗花,还能加入张叔手工雕刻的木版年画,让礼盒更有年味。
方案确定后,产业园里又忙碌起来。三叔公带着竹编团队编生肖挂饰,每一个生肖的耳朵、尾巴都做得活灵活现;李师傅调试“中国红”染料,反复试验确保颜色鲜亮又不褪色;王奶奶则设计了“生肖全家福”剪纸,十二种生肖围绕着“福”字,精致又喜庆。林悦还特意在礼盒里加了一张“非遗体验卡”,消费者凭卡可以免费参加梅岭的春节非遗体验课。
一月中旬,“春节非遗礼盒”样品寄到故宫,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比中秋礼盒更有创意!我们计划首批生产8000套,还会在故宫的春节活动中作为伴手礼。”订单确定后,村里的“非遗辅助团队”全员上阵,连参与研学中心建设的村民,下班后都来帮忙包装礼盒。工坊里,大家一边编挂饰、剪窗花,一边聊起小时候的春节,满是欢声笑语。
生产期间,苏晚发现剪纸窗花的裁剪效率较低,王奶奶的手指因为长时间握剪刀,又红又肿。“这样下去不行,得想个办法。”苏晚立刻联系印刷厂,定制了一批剪纸模板,让大家先按模板勾勒轮廓,再进行精细裁剪。王奶奶试用后,笑着说:“有了模板,我一天能多剪30多张窗花,手指也不疼了!”
就在“春节非遗礼盒”忙着生产时,研学中心的装修也接近尾声。苏晚带着团队去验收,走进“非遗传承长廊”,木刻的传承故事在灯光下格外生动;研学教室里,原木色的桌椅整齐摆放,墙上挂着孩子们的非遗作品;展示区里,张叔的竹编老篮、李师傅的染布棒被放在玻璃展柜里,旁边还配了文字介绍。“等开春,咱们就能接待第一批研学团队了!”林悦看着眼前的一切,语气里满是期待。
一月底,“春节非遗礼盒”顺利发往故宫,上线当天就售罄,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竹编生肖挂饰太可爱了,挂在门上特别有年味”“红包布是植物染的,用着放心,还能重复利用”。故宫文创部门的工作人员特意发来消息:“很多消费者问春节能不能去梅岭体验非遗,我们把你们的冬令营信息附在商品详情页了,已经有不少人咨询报名。”
苏晚看着消息,立刻让团队完善冬令营的报名通道,还增加了“亲子套餐”——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非遗、做年货。报名通道开放仅三天,首批20个名额就被抢空,还有家长留言:“能不能加开一期?孩子特别想去梅岭学竹编。”苏晚只好协调老师傅们加开两期,还在研学中心旁的民宿预留了房间。
二月初,梅岭的“非遗冬令营”正式开营。第一批孩子背着书包走进研学中心,看着长廊里的木刻故事,忍不住伸手触摸;竹编教室里,三叔公教大家编生肖竹编挂饰,一个小男孩编错了步骤,急得快哭了,三叔公笑着安慰:“别急,爷爷教你改过来,错了的地方说不定更特别呢。”染布坊里,孩子们用“中国红”染料染红包布,有的孩子还在布上画小老虎,李师傅笑着说:“这是独一无二的红包,送给爸妈肯定喜欢。”
冬令营的最后一天,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竹编挂饰、染布红包、剪纸窗花,还有和家长一起做的腊肉、糍粑。一位妈妈拿着孩子编的竹编小兔,眼眶发红:“平时孩子总玩手机,这次在梅岭每天都很开心,还学会了这么多手艺,明年我们还要来。”
送走冬令营的孩子,苏晚站在研学中心的门口,望着远处的雪山。这时,手机铃声响起,是教育部的电话,对方告知梅岭非遗文化产业园被评为“全国非遗教育示范基地”,还邀请苏晚作为代表,在全国非遗传承大会上发言。
苏晚挂了电话,深吸一口带着雪意的空气,心中满是温暖。从最初的非遗培训班,到省级、国家级的教育基地;从一本教材,到全国推广的课程;从几个老师傅,到一群热爱非遗的孩子——梅岭的非遗传承之路,正越走越宽。
她回头看向研学中心,窗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张叔还在打磨最后一块木刻,李师傅在整理染料,王奶奶在剪纸房里准备新的图案。苏晚知道,未来还有很多挑战——如何培养更多年轻传承人,如何开发更有创意的文创产品,如何让非遗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守初心,梅岭的非遗文化,一定会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