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渐起,梅岭的栀子林褪去盛夏的浓绿,添了几分金黄。“梅岭非遗培训班”的首期线下课程已过半,二十多名学员里,有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热爱手工的上班族,还有几位专程从外地赶来的非遗爱好者。这天清晨,染布坊里水汽氤氲,李师傅正带着学员们采摘院子里最后一批栀子花瓣,准备教大家染制“秋韵黄”布料。
“摘花瓣要轻,别把花萼带进来,不然染出来的布会有黑点。”李师傅示范着捏住花瓣根部轻轻一扯,雪白的栀子花瓣便落在竹篮里,“咱们梅岭的栀子,花瓣厚、色素足,染出来的黄色比市面上的染料更温润,这是别处比不了的。”
学员林悦蹲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摘着花瓣,手机里还存着上周染的“浅粉桃花布”照片:“李师傅,我上周染的布已经做成围巾了,朋友都说好看,还问我在哪学的手艺呢!”
李师傅闻言笑了:“好啊,要是你朋友感兴趣,下次课程可以让她来试试。咱们教手艺,不光是让大家学会染布,更要让大家知道,这些老手艺能用到生活里,才不算白学。”
另一边,竹编教室里,三叔公正教大家编“四季竹篮”的底座。他手里的竹篾灵活翻飞,学员们却学得手忙脚乱。有个叫陈默的年轻学员,编了好几次都把竹篾编错了方向,急得额头冒汗。
“别急,慢慢来。”三叔公走过去,握着他的手调整竹篾的角度,“竹编讲究‘经纬交错’,经篾要直,纬篾要匀,就像做人一样,得有章法。你先把经篾固定好,再慢慢编纬篾,多试几次就会了。”
陈默跟着三叔公的动作慢慢编,果然顺畅了不少。他看着手里渐渐成型的竹篮底座,脸上露出笑容:“原来编竹篮这么讲究,之前觉得简单,现在才知道,每一根竹篾都有讲究。”
剪纸房里则热闹得多,王奶奶教大家剪“梅岭秋景”——枫叶、银杏、山雀,红纸在学员们手中翻转,剪刀“咔嚓”作响,不一会儿,一张张生动的剪纸就落在桌上。有个小学员拿着剪好的枫叶,蹦蹦跳跳地跑到王奶奶面前:“奶奶,你看我剪的枫叶,像不像山上的?”
王奶奶接过剪纸,仔细看了看,笑着摸了摸她的头:“像!比山上的枫叶还好看呢。咱们剪纸,不光要像,还要有灵气,你剪的枫叶,边缘有弧度,就像被风吹动一样,有灵气!”
苏晚在各个教室间穿梭,时不时帮学员们解决问题。走到院子里时,正好看到陆时衍带着几位客人参观“青年非遗作品展”。客人是来自上海的一家连锁酒店负责人,想定制一批非遗主题的客房用品。
“这些植物染的床品、竹编的收纳筐、剪纸图案的窗帘,都是我们培训班学员和村里年轻人做的。”陆时衍指着展架上的展品介绍,“每一件产品都有‘梅岭非遗认证’,能查到制作人、材料来源和制作过程,保证正宗性。”
酒店负责人拿起一块植物染床品,摸了摸布料:“质感很好,颜色也很舒服。我们酒店想打造‘非遗主题楼层’,床品、窗帘、装饰画都要用非遗手作,要是合作,你们能保证供应量吗?”
苏晚走上前,笑着回应:“您放心,我们有老艺人把关质量,还有培训班的学员和村里的年轻人参与制作,只要提前确定款式和数量,就能按时交货。而且我们可以根据酒店的需求调整设计,比如在床品上染酒店的logo,在竹编筐上编专属花纹。”
双方聊得十分投机,当场就达成了初步合作意向,约定下周签订正式合同。送走客人后,陆时衍对苏晚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关注非遗手作,除了酒店,还有几家服装品牌也联系我,想合作开发非遗主题服饰。咱们得尽快扩大制作团队,不然可能会跟不上订单需求。”
苏晚点头:“我打算从首期培训班里挑选几位学得好、有兴趣的学员,邀请他们留在梅岭,加入非遗制作团队。这样既能解决人手问题,又能留住人才,让他们成为传承的新生力量。”
当天下午,苏晚就和几位表现突出的学员谈了想法。林悦第一个答应:“我本来就不想回城市上班,能留在梅岭做自己喜欢的手工,还能跟着李师傅学更多染布技巧,太好啦!”陈默也表示愿意留下:“三叔公教我的不仅是竹编手艺,还有耐心和坚持,我想把这些学到的东西传承下去。”
有了新成员加入,梅岭的非遗制作团队很快壮大起来。苏晚将团队分成染布组、剪纸组、竹编组,每组由老艺人担任技术指导,年轻学员负责具体制作,还制定了“师徒结对”制度,让老艺人手把手带年轻学员,确保手艺不打折扣。
就在苏晚忙着组建团队时,省艺术学院的张教授又带来了好消息——学院计划在梅岭设立“非遗实践基地”,每年组织学生来梅岭实习,还会邀请国内外的非遗专家来梅岭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
“下个月,我们会组织一场‘非遗创新论坛’,邀请了十几个省市的非遗传承人、设计师和学者来梅岭,到时候你们可以展示梅岭的非遗手作,和大家交流传承经验。”张教授拿着论坛方案,递给苏晚,“这是一个让梅岭非遗走向全国的好机会,咱们好好筹备,争取让更多人了解梅岭。”
苏晚接过方案,心中十分激动。她立刻召集大家开会,商量论坛的筹备工作。最终决定,在民宿的院子里搭建展示区,展示染布、剪纸、竹编的手作产品和制作过程;安排老艺人现场演示手艺,让嘉宾们亲身体验;还准备在论坛结束后,组织嘉宾参观栀子林、染布坊和培训班,全面了解梅岭的非遗传承情况。
接下来的一个月,梅岭上下都投入到论坛的筹备中。染布组赶制了一批“四季染”布料和植物染服饰;剪纸组剪了一百多张梅岭风景和非遗元素的剪纸,贴在展示区的墙上;竹编组编了几十件竹编装饰品,放在展示区的角落;阿砚则带着村里的小朋友,排练了一场非遗主题的小节目,准备在论坛开幕式上表演。
论坛开幕那天,梅岭格外热闹。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们陆续抵达,看到院子里展示的非遗手作,都赞不绝口。在染布展示区,李师傅正在演示“枫叶染”,嘉宾们围在一旁,看着枫叶在染缸里慢慢释放色素,布面渐渐染上橙红色,纷纷拿出手机拍照。
“这就是古法植物染的魅力,没有化学添加剂,颜色都是自然形成的,还带着植物的清香。”李师傅拿起染好的布料,递给嘉宾们观看,“我们还在尝试用更多梅岭的植物染色,比如紫藤、野菊,希望能染出更多独特的颜色。”
在竹编展示区,三叔公编的“梅岭山水竹篮”吸引了不少嘉宾的目光。竹篮的侧面编出了梅岭的山峦和溪流图案,细节精致,栩栩如生。有位来自浙江的竹编传承人,拿着竹篮仔细研究:“这编法很特别,既有传统竹编的扎实,又有地方特色的灵动,我回去后也要试试这种编法。”
论坛上,苏晚分享了梅岭非遗传承的经验——从开展研学活动、开发文创产品,到举办培训班、与高校合作,每一步都离不开“坚守”与“创新”。她的分享赢得了阵阵掌声,不少传承人表示,要借鉴梅岭的经验,让自己家乡的非遗手艺“活”起来。
论坛结束后,一位来自北京的设计师找到苏晚,希望能与梅岭合作,将非遗手艺融入高端服饰设计:“我想把植物染的布料做成高级定制礼服,把剪纸图案绣在裙摆上,让非遗走上国际时装周的舞台。”
苏晚欣然同意:“这是我们一直想做的事!我们可以提供最好的染布和剪纸,配合你的设计,让梅岭的非遗手艺被更多人看到。”
随着论坛的成功举办,梅岭的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有更多的合作意向找上门,还有电视台想来梅岭拍摄非遗主题的纪录片。苏晚和大家商量后,同意了电视台的拍摄请求,希望通过纪录片,让更多人了解梅岭非遗传承背后的故事——老艺人的坚守、年轻人的热爱、村民们的支持,还有每一件手作里蕴含的匠心。
纪录片拍摄期间,摄制组跟着李师傅上山采摘植物,跟着王奶奶学习剪纸,跟着三叔公编竹篮,还记录下培训班学员们学习和成长的过程。有一次,摄制组拍到陈默编竹篮时,手指被竹篾划破,却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继续编:“三叔公说,学竹编哪有不受伤的,习惯就好了。我想早点编出像样的竹篮,不辜负三叔公的教导。”
这段镜头后来成了纪录片里最感人的片段之一。当纪录片在电视台播出后,很多观众被梅岭人的坚持和热爱打动,纷纷表示想来梅岭看看,有的甚至报名参加了下期培训班。
深秋的一天,梅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之前在“非遗创新大赛”上为苏晚颁奖的陈教授。他这次来,是为了告诉苏晚一个好消息:“经过评审,梅岭成功入选‘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下个月会正式授牌!这是对你们传承工作的最大肯定,以后国家会给予更多政策和资源支持。”
苏晚和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李师傅紧紧握着陈教授的手:“谢谢!谢谢国家的支持!我们一定会好好干,把梅岭的非遗手艺传承好,不辜负这份荣誉!”
陈教授笑着说:“这是你们应得的。这些年来,你们让老手艺走进生活、走进年轻人,让非遗活了起来,这就是最好的传承。接下来,希望你们能继续创新,让梅岭的非遗走向更远的地方,甚至走向世界。”
授牌仪式那天,梅岭张灯结彩,像过年一样热闹。市领导亲自为梅岭授牌,村民们和培训班的学员们都来见证这一重要时刻。苏晚站在台上,接过“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匾,心中充满了自豪和责任。
“今天,梅岭获得了这份荣誉,但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苏晚拿着话筒,声音坚定,“未来,我们会继续办好培训班,培养更多非遗传承人;会继续开发文创产品,让老手艺走进更多人的生活;会继续加强与高校、企业的合作,让梅岭的非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好这份文化财富,让梅岭的非遗薪火,永远燃烧!”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回荡在梅岭的山谷里,久久不散。夕阳下,“国家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的牌匾闪闪发光,映照着每个人脸上的笑容。染布坊里,新染好的布料在风中轻轻飘动;竹编教室里,新一批竹篮即将完工;剪纸房里,一张张精美的剪纸铺满了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