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风知道,真正改变家庭命运,需要启动资金。父母的小摊刚起步,利润微薄,勉强贴补家用。他需要一种更快、更隐蔽的方式,撬动第一笔微薄的资本。机会,往往藏在不起眼的角落。
周六下午,张晨风和宋峰、刘珊珊在旧报刊亭附近晃悠。宋峰拿着刚买的干脆面,撕开包装,拿出里面的水浒英雄卡,看了一眼,嘟囔着:“又是‘赤发鬼’刘唐,我都三张了!真没劲!”
老板正在整理一堆刚收来的旧杂志,随口道:“小孩,那卡有什么用,不当吃不当喝的。” 张晨风心里却猛地一动。他清晰地记得,这套水浒卡在未来几年会风靡全国,尤其是其中几张稀有卡,会被炒到惊人的价格。而现在,它们只是孩子们随手丢弃、或者用来拍着玩的纸片。
他凑过去,装作好奇地问宋峰:“胖子,你这卡集了多少了?”
“三十多张吧,老是重复的!”宋峰抱怨道。
“我看看,”张晨风拿过他的卡片,快速翻看,心跳微微加速——里面竟然有一张品相很好的“大刀”关胜!这在未来可是小稀有卡。
他压下激动,状若随意地说:“还挺好看的。哎,你说,我们要是能把一百零八将都集齐,是不是挺酷的?”
刘珊珊撇撇嘴:“那得买多少包干脆面啊?浪费钱。”
“不一定非要买啊,”张晨风引导着思路,“我们可以跟别人换啊!我们班肯定好多人也有重复的,大家换一换,不就能集齐更快了吗?”
宋峰眼睛一亮:“对啊!风哥你这主意好!明天我就去班上问问!” “光我们班可能不够,”
张晨风一步步抛出计划,“我们可以搞个‘换卡中心’!”他用了个夸张的词。
“换卡中心?”两个小伙伴都好奇了。 “对啊,”张晨风解释,“就是我们负责帮大家换卡。
比如,胖子你有三张刘唐,需要一张林冲。珊珊,你可能没有林冲,但你有一张多余的宋江。而隔壁班可能有人正好有林冲,却想要宋江……我们就在中间帮他们对上,然后……稍微收一点点‘辛苦费’,比如,成功换一次,两边各给我们一张最普通的卡,或者一毛钱两毛钱也行。”
宋峰听得有点晕,但觉得好像能赚到卡,很好:“行啊!这个好玩!”
刘珊珊心思更细,眨着眼问:“那我们不就成了‘卡贩子’了?老师会不会说?”
张晨风早就想好了:“我们这是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帮同学们减少浪费,完成集卡梦想!收点跑腿费怎么了?而且我们又不多要,就一张普通卡嘛,谁在乎?” 他成功地把“做生意”包装成了“做好事”。
刘珊珊想了想,点点头:“好像……是这么个道理。” “那就这么定了!”张晨风一锤定音,“宋峰,你人缘好,负责宣传和收卡!珊珊,你心细,负责登记谁有什么卡、需要什么卡!我来负责最关键的对缝……呃,就是信息匹配!” 三个小孩顿时觉得肩负了一项伟大使命,干劲十足。
接下来的几周,张晨风的“换卡中心”在小学生群体里悄然运作起来。他凭借超越时代的信息差,清楚地知道哪些卡未来价值高,在匹配过程中,他会有意无意地将那些目前不被看重但未来稀有的卡片,作为“辛苦费”纳入自己囊中,或者用极低的价格(比如用好几张普通卡)从急于凑齐套装的同学手里换过来。他的“库存”里,很快积累了几张真正的“硬通货”。
但这还不够。他知道,这些卡真正的价值爆发还要等一两年。他需要更快的变现方式。 一天,他听到父母晚饭时闲聊。
韩娟一边理着零钱一边说:“哎,老张,听说隔壁菜市场生姜明天要涨价了,批发市场那边好像货有点紧。”
张建国没在意:“涨就涨点呗,咱家又不做饭馆,能用多少。”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晨风立刻想起,前世这个时候,似乎因为产地天气原因,本地生姜价格确实有一波短暂的剧烈上涨,持续了大概一周。
一个念头闪过。他立刻跑进房间,把自己存零花钱的小铁盒拿出来,又把这段时间“换卡中心”赚来的几分几毛都倒出来,凑了大概三块钱巨款。然后,他找到了宋峰。
“胖子,想不想赚笔‘大’的?”张晨风神秘兮兮地问。
“大的?风哥,有多大?”宋峰眼睛放光。
“够你买十包干脆面!”张晨风抛出诱惑,“把你所有的零花钱都借我,明天放学跟我去办点事,赚了钱分你一半!” 宋峰对张晨风有种盲目的信任,二话不说就跑回家把自己的私房钱——一块五毛钱,全拿来了。
第二天放学,张晨风拉着宋峰直奔菜市场。果然,生姜的价格牌已经悄悄改动了,比昨天贵了不少。摊主们都在议论还要涨。
张晨风攥着凑来的四块五毛钱,找到一个相熟的、父母经常光顾的菜贩。
“叔叔,我妈妈让我来买点姜。”张晨风仰着脸,一副乖巧样子。 “哎,小风啊,今天姜可贵了哦。”菜贩笑着说。 “没关系,妈妈做饭要用。”张晨风说着,把四块五毛钱全递过去,“叔叔,这些钱能买多少就买多少吧!”
菜贩愣了一下,看着这俩小孩和一把零钱,笑了:“你妈这是要干啥?行,给你称足量的!” 于是,张晨风和宋峰一人提着一大兜沉甸甸的生姜,吭哧吭哧地回了家。
韩娟看到儿子提回这么多姜,吓了一跳:“风风!你买这么多姜干嘛?这得吃到什么时候去?”
张晨风早就想好了说辞,气喘吁吁地说:“妈!菜市场的叔叔说,这姜明天还要大涨!好多饭馆都在抢呢!我们买回来,明天……明天说不定就能赚点差价,给我买新书包!”
韩娟哭笑不得:“你这孩子,从哪听来的?还学人囤货投机了!” 但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天,生姜价格果然如张晨风“预言”的那样,又猛涨了一截,而且货架上的姜明显少了。 张晨风故技重施,又拉着宋峰把姜提回菜市场,找到那个菜贩。
“叔叔,我妈妈又说姜买太多了,吃不完,您能帮我们退了吗?就按今天的价退就行!”他故意说得很大声,让旁边几个着急买姜的顾客都听到了。
菜贩看着这俩精明的孩子,又看看周围询价的顾客,顿时明白了,哈哈一笑:“好小子!真有你的!行,叔叔按今天价给你收了!” 四块五毛钱的本钱,一天时间,变成了接近七块钱!张晨风当场分给李壮壮一块钱。
宋峰捏着“巨款”,兴奋得脸都红了:“风哥!你太神了!以后我就跟你混了!你指东我绝不往西!”
这七块钱,在九十年代的小学生眼里,无疑是笔巨款。但张晨风知道,这微不足道。真正的大头,是他抽屉里那些静静躺着的稀有水浒卡。
几天后,他“无意”中向一个来换卡的、家里条件很好的同学透露:“哇,你这张‘呼保义’宋江品相真好!我听说市里的集邮卡市场,有人专门收这种好品相的卡,一张能卖好几块甚至十块钱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很快,“某些水浒卡很值钱”的消息在小范围传开了。
张晨风看准时机,通过刘珊珊“无意”地放出风去,说自己好像有几张那种“值钱”的卡,如果价格合适,可以考虑转让。
最终,他以十五元的“天价”,将那张“大刀”关胜和另一张稀有卡卖给了一个零花钱极多的集卡狂热分子。
握着这通过信息差和微小运作赚来的二十多元“巨款”,张晨风知道,他的第一桶金虽然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这不仅仅是一笔钱,更是验证了他道路的正确性。
晚上,他把十五元钱交给母亲:“妈,这是我帮同学做手工、还有卖了些我不用的卡片赚的钱,给家里添补一下。”
韩娟看着儿子手里的钱,惊讶又欣慰:“风风……你……你这孩子……真是长大了!” 张晨风笑了笑,没有多说。
他回到书桌前,窗外月色正好。资本的雪球已经沾上了最初的雪粒,虽然微小,但滚动下去,终将形成巨大的势能。
而他身边的伙伴,也通过这次合作,更加紧密地凝聚在他周围。未来的蓝图,正在他心中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