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门闭合的咔哒声还在耳边,林逸已经把样本舱的数据线插进了主控台。
他没急着看结果,先从口袋里摸出那块皱巴巴的巧克力包装纸,展开又折好,塞进控制台侧面的小格子里。这动作他做过很多次,每次从高危区回来都这样。
屏幕亮了,波形图跳动起来。星核结晶的震动频率和塔里克星地下信号完全一致,分毫不差。
“不是巧合。”他低声说。
通讯频道响了,母舰科研组的人连麦进来,语气带着怀疑:“林顾问,我们这边分析了三次,数据太乱,可能是采样污染或者设备共振。”
“不是污染。”林逸直接调出探针-7号最后十秒的飞行记录,“你们看这里,引力波动峰值和结晶震动是同步的。它在回应外界刺激。”
对方沉默了几秒,“可这不符合已知材料特性。”
“那就说明它不属于‘已知’。”林逸切断外部通讯,房间瞬间安静下来。
他站起来,在空中用手指画了一道符纹。线条看不见,但他知道位置没错。这是隐门里的“聚灵引脉图”,师父教的第一式阵法基础。
画完最后一笔,他点开三维投影系统,把星核结晶放进去,模拟不同频率激发下的能量辐射。
蓝光在模型中流动,形成一条清晰的路径。
“果然能导能。”他坐回椅子,“而且是有方向性的。”
---
半小时后,全体工程组视频接入会议室。
林逸站在全息屏前,背后是七颗卫星的轨道分布图。
“我们要在塔里克星轨道上布一个阵。”他说。
会议室一片静默。
有人忍不住问:“阵?你是说……像修仙小说那种?”
“差不多。”林逸点头,“简单说,就是让这些卫星变成一张网的结点,星核结晶是开关。我们按顺序激活它们,就能制造一个能量屏障。”
全场哗然。
物理学家摇头:“没有数学模型支持这种结构,场力叠加会失控。”
林逸不说话,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一组公式。写完转身,“这个,你们认得吗?”
首席科学家凑近一看,脸色变了:“这是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的变体……你怎么推出来的?”
“我只是把‘时空曲率’换成了‘气机流转’。”林逸笑了笑,“你们管它叫引力,我管它叫地脉。本质一样。”
没人再说话了。
林小萌在后台看到这一幕,偷偷发了条消息:【哥,你这次装得挺自然啊。】
林逸瞥了眼手机,回了个表情包:【别吵,哥在拯救世界。】
---
第一座发射塔的安装定在两小时后。
地点是塔里克星同步轨道磁极上方的一个稳定点,理论上适合锚定能量节点。但实际操作时,无人艇的自动导航系统频繁报警,提示暗物质扰动超标。
机械臂精度误差达到0.3度,超出允许范围。
“要不推迟?”操作员建议。
“不用。”林逸走过去,“让我来。”
他脱掉拖鞋,盘腿坐在控制台前,双手放在操纵杆上。
这不是第一次干这事。小时候拼模型、修电路板、切蛋糕——只要是精细活,他都会这么坐。
所有人安静下来。
屏幕上,无人艇缓缓靠近目标坐标。推进器微调,每一下间隔都不一样,有时快,有时慢。
“他在听。”林小萌突然明白过来。
她调出音频通道,果然捕捉到极其细微的嗡鸣声。那是星核结晶在共振,频率随距离变化。
林逸的手指跟着节奏轻抖,像是在打拍子。
“左偏0.1,停。”他开口。
无人艇停下。
“下浮五米,启动磁锁校准。”
机械臂缓缓下降,尖端对准基座接口。
“再进两厘米……好,锁定。”
一声清脆的“咔”响,发射塔成功嵌入。
蓝光顺着基座蔓延而出,整座塔开始发光。
“第一节点,激活。”林逸松开操纵杆。
全息星图上,一个光点亮起。
其余六个预设位置依旧黑暗,但那个点亮的点正微微 pulsing,像是心跳。
“开始了。”他说。
---
林小萌端了杯奶茶进来,递给林逸。
“热的,少糖。”她说。
林逸接过喝了一口,“甜度刚好。”
他没再多说,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第一节点运行稳定,能量输出正常,与星核结晶的共鸣强度提升了12%。
“接下来是第二节点。”他打开任务列表,“位置在背阳面,环境更复杂。”
“你要一直盯着吗?”林小萌问。
“嗯。”他点头,“这种事不能交给别人。”
他伸手摸了摸口袋,那张巧克力包装纸还在。
窗外,塔里克星静静旋转,云层下藏着无数未解之谜。而它的轨道上,第一盏灯已经亮了。
---
三小时后,第二节点布设程序启动。
无人艇载着第二座发射塔进入预定航线。林逸靠在椅背上,眼睛盯着实时画面。
突然,星核结晶的震动频率变了。
原本平稳的波形出现锯齿状波动,幅度逐渐加大。
林逸坐直身体,调出频谱对比图。
新信号出现了,来自塔里克星夜面某处。
不是随机噪声,也不是自然辐射。
它有规律。
像是某种回应。
他伸手按下通讯键,准备通知地面团队。
就在手指触碰到按钮的瞬间,控制台上的蓝光猛地一闪。
整个主控室的灯光跟着跳了一下。
林逸收回手,看向窗外。
那颗蓝色星球的边缘,似乎有一道极淡的光晕掠过表面。
像是一层薄膜被轻轻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