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辉关于集团化管理的思索,并非空中楼阁。它像一颗投入静水的石子,在核心管理层心中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为行动的波澜。一号厂区超负荷运转下暴露出的协调问题,以及二号厂区未来加入后可能产生的管理复杂度,都让林薇、马明远和赵经理清晰地认识到,变革已非选择,而是必然。
马明远再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这一次,他面对的不仅是生产流程或供应链,而是整个企业的骨架与神经系统的重新设计。他深知,一个糟糕的组织架构,会像先天不足的骨骼,无论肌肉(业务)如何强壮,都难以支撑企业稳健奔跑。他组建了一个精干的专项小组,成员不仅包括运营优化组的原班人马,还吸纳了赵经理手下精通财务建模和分析的骨干,以及林薇那边对品牌和市场体系理解深刻的人员。
小组的第一次闭门会议,气氛凝重而专注。马明远在白板上画下了现有组织的简化图:一个以高辉为核心,林薇、马明远、赵经理、栓子(作为技术核心)等几人直接管理各个职能部门的扁平化结构。
“这是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关键——决策快,反应灵敏,沟通直接。”马明远先肯定了现状的优势,随即用红笔在图上划出几个交叉重叠、指向模糊的箭头,“但随着规模扩大,尤其是二号厂区投入运营后,这种模式的弊端会急剧放大。比如,新产品研发,需要市场部提供需求、研发部(目前依附于生产)进行试制、生产部评估工艺、采购部寻找原料、财务部核算成本……这些环节由不同负责人向高总、林总或我分别汇报,协调成本极高,权责不清,容易导致决策迟缓或互相推诿。”
他擦掉白板,开始勾勒新的可能性。
“目前主流的大型企业组织架构,主要有几种模式:职能式、事业部式、矩阵式。”他一边画一边解释,“纯粹的职能式,类似于我们现在,按专业划分部门,在单一产品或市场时效率高,但不利于多元化发展和快速响应市场;事业部式,按产品、地区或客户划分成相对独立的业务单元,自负盈亏,灵活性强,但可能导致资源重复配置和内部竞争;矩阵式,结合了职能和项目(或产品)两条指挥链,能整合资源,但对沟通协作和企业文化要求极高,容易产生双重领导的混乱。”
小组内部首先产生了分歧。来自销售和市场背景的成员倾向于事业部制,认为这样能更贴近市场,让每个产品线或区域像小公司一样充满活力;而生产和财务背景的成员则更倾向于强化职能中心,认为这样才能实现规模效应,严格控制质量和成本。
“如果按产品设事业部,那‘经典麻辣’小龙虾调料一个事业部,‘秘制炖肉香粉’一个事业部,他们各自建立自己的生产、研发、销售团队吗?我们的核心香料采购优势如何共享?栓子师傅的技术如何同时支持多个事业部?”生产背景的组员提出质疑。
“但如果所有生产都集中在一个部门,如何保证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如何激励不同产品线的创新积极性?”市场背景的组员反驳。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马明远没有急于拍板,他让小组收集更多国内外类似规模食品企业的组织案例,并要求财务团队模拟不同架构下可能产生的管理成本、运营效率和利润情况。
几天后,马明远带着初步研究的成果和几个备选方案,再次向高辉和林薇汇报。这一次,他提出了一个更具 hybrid(混合)特性的思路。
“高总,林总,经过分析和讨论,我认为纯粹的某种架构可能都不完全适合‘高记’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马明远展示着一张新的架构草图,“我建议,我们采用一种‘战略控制型集团’的模式,或者说,是‘弱事业部制’与‘强职能中心’的结合。”
他详细解释道:
· 集团层面(总部):设立强有力的战略管理中心、财务资本中心、人力资源中心、品牌与市场管理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以及技术研发中心。这些中心负责制定统一的标准、政策、流程,进行资源调配、风险控制和战略规划。确保“高记”作为一个整体,在品牌、质量、资金和技术上的一致性。
· 业务单元层面:初期,可以设立以“一号厂区”和“二号厂区”为基础的两个生产运营中心,作为成本中心和模拟利润中心。它们负责在集团标准下,高效完成生产任务,控制成本,保障品质。同时,可以探索设立面向特定渠道(如电商、特通)或特定产品系列(如“手工精品系列”)的虚拟业务单元,给予一定的经营自主权和灵活性,以激发活力。
· 协同机制:建立常设的“产品管理委员会”,由相关职能中心(市场、研发、生产、采购、财务)和业务单元代表组成,负责新产品的立项、开发、上市及生命周期管理。建立“产销协同会议”制度,定期协调销售预测与生产计划。
“这个架构的优势在于,”马明远总结道,“既保持了核心资源和能力的集中控制与共享,避免了重复建设和内部消耗,又通过虚拟业务单元和协同机制,保留了对市场和创新的敏感性与灵活性。它为未来的进一步扩张(比如按区域或产品设立真正的事业部)预留了空间,过渡也会相对平稳。”
高辉和林薇仔细聆听着,不时提问。高辉尤其关注权力下放与风险控制的平衡点,林薇则更关心品牌形象在不同业务单元间的统一性。
“这个思路很务实,考虑到了我们的现状和未来。”高辉最终表示了肯定,“马厂长,就按这个方向,细化方案。特别是要明确集团总部各职能中心的具体职责、权限,以及它们与业务单元之间的接口流程。权责边界必须清晰,这是避免日后扯皮的关键。”
他顿了顿,看向林薇和马明远:“另外,组织架构调整,必然会触动一些人的职位和权力。如何平稳过渡,如何让老员工理解并接受,特别是像栓子这样的核心技术人员,如何在新架构下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都需要我们仔细考虑,做好沟通预案。”
架构的蓝图初步绘就,但高辉知道,将这纸上的线条变为现实中顺畅运行的机体,需要更细致的打磨、更坚定的推行和更耐心的磨合。这不仅是画几张组织图,更是一场深刻的利益格局调整和思维习惯变革。
“百味归心”,首先要理顺这承载和调配“百味”的骨架与脉络。新的航程,需要更坚固、也更灵活的船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