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窖的尘埃尚未落定,那本皮革册子已如一枚深水炸弹,悄然沉入国家刑侦技术中心最严密的实验室。
苏倾月站在玻璃幕墙外,看着五哥苏景行亲自监督技术人员戴上防静电手套,将册子置于高倍光谱扫描仪下。
她没有催促,只是静静凝视着那一页页泛黄的纸张在冷光中缓缓翻动,仿佛掀开的是三十年前被刻意掩埋的黑夜。
“显影剂准备完毕。”技术人员低声汇报。
化学试剂滴落的瞬间,纸面浮现出一行几乎被岁月吞噬的小字——“新林计划·基因优化与社会资源再分配实验”。
空气仿佛凝固了。
苏景行瞳孔骤缩,立刻下令封锁消息传输路径,仅允许加密通道向专案组核心成员推送数据。
而苏倾月,指尖轻轻抚过玻璃,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见:“原来不是意外……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人性屠宰。”
她回到老宅密室时,已是凌晨三点。
烛火摇曳,映照出墙上投影的一百三十七个编号。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曾是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却成了权力版图上的棋子。
她逐条比对,心跳随着信息的叠加而加快。
编号qx-091——她自己,评语写着:“先天感知敏锐,具极强共情能力,建议配对顶级财阀家庭,培育为隐形影响力节点。”
讽刺至极。
更令人震怒的是,这137人中,已有23人进入省部级岗位、大型国企高层或顶尖学府决策层。
他们不是偶然成功,而是自出生起就被安排好了命运轨道——而他们的亲属,正是当年审批“康新项目”的关键人物。
这不是错报,是系统性置换。
是用一百多个孩子的血肉,编织一张横跨政商医教的巨网。
但她不能现在掀桌。
舆论若只聚焦苏家,只会沦为豪门丑闻;唯有将其升维为公共议题,才能真正撕开这张庇护网的咽喉。
她拨通傅司寒电话时,窗外晨曦初现。
“我要一个合法身份调取新生儿dNA数据库。”她说,“以科研名义。”
傅司寒沉默片刻,低沉嗓音透过听筒传来:“傅氏旗下医疗科技子公司正在申报‘罕见遗传病溯源研究’课题,今日提交卫健委。”
他没问为什么,只说:“你需要的数据,三天内会送到你桌上。”
她轻笑:“我就知道,嫁给你是最正确的战略投资。”
他低斥:“别拿婚姻当筹码。”
可语气里的纵容,早已出卖了他的心。
与此同时,她以“苏氏出生权益基金”发起人身份,联合三位德高望重的法学教授,联名向全国人大提案《被替换者权利保障法》。
新闻发布会当天,她一袭素白长裙,神情平静却不容置疑:“我们不求赔偿,只求一个真相的权利。每一个孩子,都应知道自己从何而来。”
舆论风向悄然转变。
曾经嘲讽她是“乡下土包子逆袭”的媒体,开始重新审视这场跨越三十年的悲剧。
社交平台上,“寻找qx-091”话题冲上热搜,无数疑似被调换家庭的网友自发比对信息,民间寻亲组织纷纷响应。
苏家不再是受害者家属,而是推动社会正义的象征。
可风暴中心,从来不止一方暗流。
大哥苏景渊虽已辞去基金会职务,却在海外秘密联络某国际媒体,意图抢先曝光“苏家操控基因实验”的虚假指控,妄图将整个事件扭曲为豪门黑幕,反咬苏倾月一手遮天。
她早有预料。
就在记者潜入老宅当晚,她故意让阿阮“疏忽”安保,引导对方穿过废弃走廊,最终拍下所谓“秘密实验室”——实则是老药房里堆放的过期消毒液、旧保温箱和几支早已失效的疫苗标签。
新闻一经发布,标题耸动:“苏家惊现地下基因工厂!真千金竟是人体实验产物?”
全网哗然。
但她不慌。
四十八小时后,苏倾月亲自召开全球直播发布会。
大屏缓缓亮起,播放的是真实档案片段:原始台账、手写评语、国家档案馆备案记录,以及——她本人出生当日的医院监控截图。
她站在聚光灯下,目光清冷如霜:“如果真是我们在做人体实验,为何第一个被换走的孩子,是我自己?”
全场寂静。
她继续道:“我母亲当时只是普通护士,父亲也未成气候。我们不具备实施这种国家级项目的资源与权限。真正的‘新林计划’,目标从来不是制造精英,而是替换精英。”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请问,谁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舆论瞬间反转。
那位记者被查出收受境外资金,媒体信誉崩塌。
而大哥苏景渊的名字,在内部调查名单中赫然在列。
风暴暂歇,余波未平。
夜深人静,阿阮独自坐在偏厅,手中捧着一本褪色的旧诗集——那是苏母生前最爱的书。
她轻轻翻动泛黄的纸页,忽然,指尖触到一处异样。
夹层之中,似有残片。
她小心翼翼抽出半张烧焦的纸片,边缘碳化严重,中央却隐约可见一抹模糊的红色印记。
她眯起眼,凑近灯光。
那印章残迹上,似乎藏着几个字——
(未完待续)阿阮的手指微微发颤,那半张烧焦的纸片在灯下泛着诡异的暗红光泽。
她不敢轻举妄动,只用一方素绢轻轻托起残页,捧到了苏倾月面前。
“小姐……这是从夫人最爱的《春夜诗笺》里发现的。”她的声音压得极低,像是怕惊扰了沉睡多年的亡魂,“这印章……您看,是不是和之前档案里的批文格式一样?”
苏倾月接过残片,指尖拂过那模糊却规整的字体——“省卫技审字第0817号”。
她瞳孔微缩。
这不是普通的编号。
这是审批权限直达省级卫生技术委员会的绝密文件代号,仅存在于三十年前一场从未公开的内部试点项目备案中。
而“康新计划”的原始台账上,每一次资源调配、婴儿转移指令,都需加盖此章方可执行。
母亲……早就察觉了吗?
她忽然想起小时候在乡下,师父曾意味深长地说:“你娘不是死于产后并发症,她是被沉默杀死的。”
原来她留下的,不止是血脉,还有一道通往真相深渊的钥匙。
当晚,苏倾月便调出父亲早年任职医院的人事档案,锁定了一位关键人物——林振邦,原省卫生厅副厅长,曾主管新生儿登记与医疗伦理审查工作。
更重要的是,他是母亲当年最信任的同事,也是唯一在她“病逝”后公开质疑过死亡报告的人。
七年前他因“健康原因”提前退休,隐居云南大理洱海边的小村落,再未露面。
三天后,一架私人直升机降落在苍山脚下。
苏倾月一身素雅棉麻长裙,提着两盒母亲生前亲手配制的安神香,缓步走入那间白墙青瓦的老宅。
“林伯父,我是苏婉清的女儿。”她语气平静,眼神温软,“妈妈走前总念着一首诗,说您年轻时最爱唱给她听。”
老人坐在藤椅上,鬓发如霜,目光浑浊却仍带锐利。
听到这句话,他手指猛地一抖。
苏倾月轻轻哼起一段旋律——
“风雨压城不低头,战马嘶鸣向荒丘……”
那是六十年代军医文工团的旧歌谣,早已失传。
林振邦眼底骤然涌上水光。
整整一个下午,她只谈母亲,谈老医院的桂花树,谈那年冬天抢救矿难工人时两人三天三夜不合眼的故事。
一字未提“康新”,一句不问“调包”。
临别时,夕阳洒满庭院。
老人颤巍巍地塞给她一个老旧U盘,金属外壳布满划痕,像被火烧过又冷却。
“你妈救过我的命。”他嗓音沙哑,“这东西……本该三十年前就销毁。可我舍不得。她说,总有一天,她的孩子会回来找答案。”
“别让她白等。”
直升机升空时,乌云已笼罩城市上空。
回到苏家密室,苏倾月将U盘接入隔离终端。
解码程序运行三分钟后,一段尘封的音频缓缓播放出来——
背景是会议室的回响,一个威严男声清晰传来:
“‘康新模式’可试点推广,重点在于‘优质基因下沉’,确保权力阶层血脉纯净。记住,这不是错抱,是战略置换。失败案例……全部归档封存,对外统一口径为‘新生儿意外死亡’。”
她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
终于,找到了最初的命令源头。
她打开加密云端系统,设定自动分发协议:七日后零点,音频将同步发送至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十家权威媒体,以及中纪委实名举报通道。
指尖悬停在【确认】键上方,窗外一道惊雷撕裂天幕,暴雨倾盆而下。
她按下按钮。
屏幕弹出倒计时:6天23小时59分。
雨声轰鸣中,她低声自语:“妈妈,这一次,换我来替你说真话。”
而在苏家书房,苏父接到一通神秘电话后脸色骤变,默默走进保险柜,取出一份从未示人的泛黄合影。
他凝视良久,目光落在照片边缘一位戴眼镜的老者身上,喉结微动,眼中闪过一丝难以察觉的惧意——
那人姓陈,曾是他最敬重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