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营地的生活逐渐步入一种紧张的常态。有了相对稳固的据点,加上从磨坊缴获的物资,“东方旅”的队员们终于告别了朝不保夕的恐慌,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松懈,而是更加严苛的训练和更强烈的危机感。克鲁格少校的搜索虽然被他们巧妙避开,但如同一柄悬在头顶的利剑,提醒着他们敌人并未放弃。
汉斯·韦伯几乎与他的电台融为一体。那台缴获的德军野战电台性能远比之前拼凑的“弗兰肯斯坦”要好,功率更大,接收更稳定。他日夜戴着耳机,如同一个耐心的蜘蛛,守候在无形的电波网络中,捕捉着任何可能带来机遇或危险的信息。让娜提供的、来自“自由北方”网络的几个秘密通讯频率和监听重点,也大大提升了他的监听效率。
这天下午,洞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冷雨,岩洞里弥漫着潮湿的泥土气息和隐约的烟草味(烟丝也是战利品)。林晓正和雷诺、赵刚讨论着下一步的侦察计划,汉斯突然猛地摘下耳机,脸上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快步走了过来。
“林!重大情报!”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变调,引得周围几个正在保养武器的队员也投来关注的目光。
“别急,慢慢说。”林晓示意他冷静。
汉斯深吸一口气,压低声音:“我监听到德军后勤部门的调度通讯,虽然不是直接明语,但用了很简单的代号,结合让娜女士之前提供的后勤单位代码本,基本可以破译!”他拿出一张匆匆写满数字和代号的纸,“明天,有一支运输车队,将从阿拉斯郊外的中央仓库出发,途经RN39号公路,最终目的地是亚眠的一个前线补给点!”
雷诺立刻铺开地图,手指迅速找到RN39公路。“这条路线会经过一片叫‘黑森林’的区域,虽然叫森林,但实际是丘陵林地,公路有几个连续的急弯,视野受限,是理想的伏击地点。”他的职业本能立刻被激活了。
“车队规模?护卫力量?”林晓追问,心脏开始加速跳动。袭击运输车队,不同于攻打固定据点,风险更大,但油水也可能更足。
“车队规模不小,估计有八到十辆欧宝闪电卡车。护卫力量……通讯里没有明确提及,按照德军在这一区域的习惯,通常是一个步兵班,乘坐一辆桶车,可能配备一挺mG34机枪。”汉斯根据情报分析道。
一个步兵班,加上车队本身的司机(通常也配枪),敌人总数可能在二十人左右。而“东方旅”现在能投入战斗的、经过初步训练的人员,约有二十五人。人数略占优,但装备和训练水平仍有差距。
“干不干?”赵刚瓮声瓮气地问,眼神里已经燃起了战意。磨坊的胜利让他和所有人士气高涨,渴望新的战斗。
雷诺则保持着冷静:“风险很高。车队是移动目标,伏击时机必须精准。一旦打成胶着,附近的德军驻军很快就能增援。而且,我们缺乏有效的反车辆武器。”他看了一眼靠在岩壁上的铁拳,“这东西射程太近,对高速移动的车辆效果不好,而且数量太少。”
机会与风险并存。林晓盯着地图上那条蜿蜒穿过“黑森林”的公路,大脑飞速运转。他知道,不能每次都指望运气和取巧。想要真正壮大,必须敢于啃硬骨头,必须在正面(哪怕是伏击)战斗中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且,这支车队运送的物资,对于亟需补充的“东方旅”来说,诱惑太大了。
“干!”林晓最终下定了决心,眼神锐利,“但不能蛮干。我们需要一个计划,一个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我们优势的计划。”
他让汉斯继续监听,确认车队出发的具体时间和任何细节变动。然后,他召集了所有核心成员和小队负责人,就在岩洞中央,围着地图,召开了战前会议。
没有精致的沙盘,没有详细的作战图表。林晓直接捡起一根烧焦的树枝,在相对平整的泥地上画了起来。
“这里,是RN39公路进入黑森林的第一个急弯,我们叫它A点。”他用树枝画了一个圈,“这里,是大约一公里后的第二个急弯,b点。”他又画了一个圈。
众人围拢过来,看着地上那简陋到极致的“作战地图”。
“我们的优势是什么?”林晓环视众人,“第一,我们知道他们什么时候来,走哪条路。第二,我们熟悉地形,可以提前设伏。第三,我们有雷诺这样的狙击手,也有赵大哥这样勇猛突击手。第四,”他顿了顿,“我们脑子比他们活络。”
他用树枝指着A点:“雷诺,你带两名最好的射手,埋伏在A点公路侧翼的高地上。你们的任务不是第一时间开火,而是监视。确认车队全部进入伏击圈,最重要的是,盯死那辆护卫的桶车和上面的机枪手!一旦我们主攻开始,你们要第一时间敲掉敌人的机枪和指挥官!”
“明白。”雷诺言简意赅。
树枝移到A点和b点之间的路段:“赵大哥,你带主力,埋伏在这段路侧的林地里。等车队头车越过A点,尾车还未完全进入时,听我信号,用最猛烈的火力攻击车队中部!制造混乱,分割他们!重点是压制卡车上的司机和护卫步兵,不让他们有效组织反击。”
“交给我!”赵刚用力点头。
“然后,是关键。”林晓的树枝重重地点在b点,“这里,路最窄,弯最急。皮埃尔,让,你们带几个人,提前在b点用伐倒的树木设置路障,不用太坚固,但要能迫使车队停下来或者显着减速。”
最后,他看向让娜和几个原抵抗组织的成员:“让娜,你们的人负责外围警戒,监视公路两头,预防可能的意外和敌军增援。同时,战斗一旦控制住局面,你们负责带领搬运队,以最快速度收缴物资,优先武器、弹药、药品和食品!”
计划清晰,分工明确。虽然是用树枝在地上画的,但每一步都考虑了敌我特点和地形优势。
“那我们……做什么?”一个华工新兵怯生生地问,他指的是包括林晓自己在内的、没有分配到具体突击任务的人。
林晓笑了笑,晃了晃手中的树枝:“我和剩下的人,作为预备队,随时支援各个方向。同时,我负责……随机应变。”
史上最“随意”的作战计划,就在这岩洞的泥地上,用一根烧焦的树枝勾勒完成。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层层审批,只有最直接的目标和最实用的战术。
所有人都看着地上那简陋的图示,又看了看目光坚定的林晓。一种奇异的信心在弥漫。这个东方年轻人,总能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找到通往胜利的路径。
“各自准备吧。”林晓扔掉树枝,“检查武器,分配弹药,好好休息。明天,我们要给德国佬一个永生难忘的教训!”
岩洞里瞬间忙碌起来,磨刀霍霍,擦拭枪械,分发子弹,空气中充满了大战前的凝重与亢奋。林晓走到岩洞口,望着外面连绵的雨幕和远处模糊的森林轮廓。
明天,将是“东方旅”成立以来,最大规模、也是最硬核的一场战斗。这根树枝画出的计划,能否真的挡住德军的钢铁洪流?他握紧了拳,答案,将在明天的黑森林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