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晚餐快结束时,一位车队成员问道。
多数人已经吃完,还有些人在收尾,mJ(迈克尔?安德雷蒂)正在结账,尽管安德雷蒂格林车队来了至少二十人,他还是坚持要全包费用。
更特别的是,我们既没有提前预约,也没做任何安排,就这么直接走进餐厅,对方居然顺利接待了我们。
或许餐厅早就习惯了赛事期间这种突发情况,但对我来说,一家餐厅能如此轻松地接纳这么多人,还是挺不可思议的。
“具体细节我也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本田引擎在 2008 年期间可靠性越来越高,而且今年引擎转速限制又下调了一千转,这或许让他们能从中压榨出更多相对性能。另外,他们整个底盘的设计都围绕着‘双层扩散器’展开。简单说就是,规则本想缩小并简化后扩散器,可他们却钻了个漏洞,完全绕过了这些限制。” 我试着解释道。
事实上,本田车队的情况还在不断变化中。
目前我们已知的是:尽管车队正处于待售状态,本田在休赛期也几乎要彻底退出 F1,但他们这次却带着最快的赛车回归了。
詹姆斯?巴克斯顿驾驶本田 RA109 赛车在澳大利亚大奖赛中势不可挡,而且就在昨晚(由于时差原因,美国这边是昨晚),他还拿下了马来西亚大奖赛的杆位。
澳大利亚大奖赛上,本田包揽冠亚军;另一支日本车队丰田则拿下第三、四名,而且随着安东尼?哈里森因在安全车期间超车被取消成绩(这一决定在马来西亚大奖赛前夕敲定),这个成绩基本成了定局。
其余获得积分的车手包括:雷诺的菲利佩?阿尔瓦雷斯、威廉姆斯的汤米?科斯基宁,以及红牛二队的两位车手马克西米利安?勒克罗瓦和马克西米利安?隆普雷 —— 显然红牛最近对 “马克西米利安保” 这个名字格外青睐。
这一切都意味着:过去两个赛季,法拉利和迈凯伦一直在为总冠军厮杀,宝马索伯则在一旁虎视眈眈,可如今这三支车队居然一分未得;反而去年车队总冠军排名第九的本田,夺走了大部分积分。
紧随其后的是丰田,威廉姆斯则排第四。这三支车队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就是 “双层扩散器”。
我既不是工程师,也不是空气动力学专家,但我至少知道,2009 年的规则本意是减少空气动力学下压力,让赛车更容易跟车、更利于缠斗。
而双层扩散器和 F1 史上许多创新一样,技术上虽合规,却明显违背了规则的初衷,它让车队重新获得了后轮抓地力。
目前看来,本田显然是把这套系统玩得最明白的,但无论如何,这种局面都很有意思:赛车外观大不相同,车手排名天翻地覆,可惜的是,发车格上也没了我的身影。
取而代之的是威廉姆斯签下的北川英树,他曾是我们的储备车手,也是丰田的研发项目车手。
在澳大利亚大奖赛上,他排位赛仅排第十一位,正赛还撞车退赛了。
我不是说我上就能表现更好,毕竟没有如果,但关键在于,那个席位本是我的。
现在他们把它给了一个初登场就表现平平的新人,而我也因此错过了 F1 多年来最混乱、最具变数的一个赛季。
“既然这是关键技术,那其他车队为什么不自己研发,把本田赶下榜首呢?” 另一位年轻工程师问道。
我猜他只在印地赛车的 “统一规格时代” 待过,根本不了解 F1 赛车研发的实际情况。
我知道印地赛车也不是完全没有调整空间,比如可以通过悬架减震器等部件优化赛车性能,但这些和 F1 能做的改动比起来,根本不值一提。
“我猜他们肯定都在研发,但要是没找对方向,结果就会像威廉姆斯或丰田那样,而不是本田。这套系统需要和赛车整体整合,空气动力学设计也得围绕双层扩散器来优化,才能完全发挥它的性能。要是做得不好,要么效果大打折扣,要么会产生过多阻力,要么会破坏赛车平衡。本田这次确实找到了诀窍,而且执行得近乎完美。现在他们要做的,就是在其他车队追上来之前,牢牢抓住这个优势。” 我解释道。
我认识娜塔莎?齐林斯卡娅,她现在不仅要在 Gp2 亚洲系列赛中为三叉戟车队参赛,还能进入 F1 车库观摩,所以她比我更了解本田 F1 车队的运作。
但与此同时,正因为我认识娜塔莎,我对本田的了解也比现阶段大多数人要多。
可眼前这些人呢?
他们只是美国赛车队的工作人员。虽然他们制服上都印着本田标志,但本田的业务范围太广了,印地赛车部门和 F1 部门根本互不相关。
当然,F1 车队的变故或许也是查理?迈克尔斯来这里参赛的原因之一,但即便如此,本田也只是利用印地赛车项目来满足自身利益,绝不会把 “本田 F1 车队突然变快、变强” 的内幕细节透露给印地赛车部门的人。
“你觉得威廉姆斯靠这个能拿到第三名吗?” 丹妮拉从我的右侧问道。
“说实话,不能。顶尖车队很快就会追上来,而且威廉姆斯是搭载双层扩散器的车队里速度最慢的,肯定会最先被其他车队超越。” 我回答道。
有人可能会说,我这么说带着对威廉姆斯弃用我的怨气,但我更愿意认为自己是在实事求是。
在 F1,有钱有势的车队总能想办法回到前排。威廉姆斯既没钱也没势,公平地说,本田也一样,但本田至少有大型制造商的品牌背书,而且眼下还握着最快赛车的优势。
相比其他车队,本田和身后的差距更大,这意味着他们更有可能一路领跑夺冠;而指望威廉姆斯稳定在第三的位置,可能性要小得多。
话虽如此,看到威廉姆斯在澳大利亚大奖赛上的速度,我不禁会想:如果是我,会有怎样的表现?
汤米?科斯基宁排位赛第五,北川英树原本第十三(后来因其他车手受罚升至第十一),所以我大概能勉强闯进 q3(第三节排位赛),排名第八或第九左右。
至于正赛?谁也说不准。
当时马克西米利安?雷纳的红牛赛车撞上了彼得?卡明斯基的宝马索伯,导致比赛后期出现安全车,最终各车手之间的差距极小。
如果我能处在前十的位置,最终成绩可能在领奖台到积分区下游之间浮动。
“嗯…… 或许确实不能。尤其是他们还失去了一位那么优秀的车手。” 丹妮拉说道,这话听着像是专门为了恭维我。
“‘那么优秀的车手’这次排位赛只排到第十四…… 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我终于忍不住把排位赛的不满说出口,同时看向餐桌另一端的阿方索?瓦格纳,
自从印地赛车排位赛结束后,这件事就一直让我耿耿于怀。
“我?我好不容易才闯进第二轮排位赛,之后就是利用赛道清空的机会跑出了好成绩。张骋,这在印地赛车里很正常,” 阿方索解释道,这位老将试图给我这个备受瞩目的欧洲新秀传授些经验,“难的不是闯进‘最快九人组’(最终排位赛阶段),而是先拿到进入最终阶段的资格。”
印地赛车的排位赛规则是这样的:先把车手分成几组,各组分别进行排位赛,最快的车手晋级下一轮,最后一轮再从晋级车手中选出最快的九人,确定最终发车顺序。我想这规则本身倒也合理,只是排位赛从来不是我的强项,即便在我想象中澳大利亚大奖赛的表现,作为和汤米?科斯基宁搭档三年的队友,我还是会比他慢零点几秒。而在印地赛车这种 “统一规格” 赛事里,大家的赛车性能差距极小,能调整的只有悬架部件这类特定细节,我的这个短板就更明显了。
按理说,我比其他所有队友的排位都好,应该感到开心才对,但我实在没法忽略 “我排第十四,他排第三” 这个事实。
阿方索?瓦格纳从 1998 年就开始参加这个系列赛,1999 年就拿过冠军,2004 年还代表安德雷蒂格林车队夺得了年度总冠军。
或许我不该这么惊讶,但情绪这东西,终究不是理智能完全控制的。
“嘿,” 丹妮拉打断了我的思绪,“你为什么这么在意排位赛成绩啊?杆位才只值一分,而且拿到杆位的是戈登,又不是阿方索。明天的正赛你最多能拿 52 分…… 杆位真的无关紧要。没人会觉得我们正赛还会待在这个位置。”
“好,好,我知道了。” 我让步了,决定不再纠结这件事。
印地赛车是统一规格赛事,这让我总觉得自己必须立刻拿出好成绩,必须证明自己比这些车手都强,但现实显然复杂得多。
正因为是统一规格,所有赛车的性能都咬得极紧,这让 “天赋” 很难突破 “经验” 的壁垒,更何况这些印地赛车手本身的天赋也不容小觑。
我不需要统治这个系列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只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就够了。
不管有没有被阿方索?瓦格纳在排位赛中击败,我重返 F1 的机会都不会有太大变化,因为无论我表现如何,这条路都注定艰难。
大多数 F1 圈内人根本不在意我在印地的表现,而那些在意的人,比如迈克尔?科罗内,我猜他会在意,因为他一直相信我,希望看到我回到 F1,会密切关注,也能理解这项运动的细节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在迈凯伦高层有个朋友,总归是件好事,即便我的机会依然渺茫。
这并不意味着迈凯伦会直接给我提供席位,他们是顶尖车队,背后有大型国际投资方和大企业支持,最主要的是沃达丰(冠名赞助商)和梅赛德斯(厂队引擎供应商)。
所以就算迈克尔想直接给我席位,各种现实考量也可能让这件事泡汤,但迈凯伦在 F1 里确实有足够的影响力。
他们有能力说服其他车队签下我。
举个例子(目前来看完全是无根据的猜测):迈凯伦可以去找宝马索伯,说他们打算在 2010 年签下彼得?卡明斯基,替换尤里?卡萨莱宁;为了促成这笔交易,迈凯伦可以提出 “你们要是想要尤里,我们可以让他过去;或者张骋现在是自由车手,你们也可以签他”。
这样或许能让宝马松口,同意迈凯伦买断彼得的合同,同时签下我作为替代者。
我不确定这个例子有多现实,尤里?卡萨莱宁本赛季或许能有好表现,为迈凯伦做出贡献;也可能宝马会因为财务问题退出 F1,让这个例子彻底不成立,但这至少能说明迈凯伦的影响力。
最坏的情况是,如果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印度力量现在用的是梅赛德斯引擎和迈凯伦变速箱,所以迈克尔或许能帮我在他们的技术合作伙伴那里争取到一个席位。
之前我因为印度力量 2008 年的表现,不愿意去那里参赛,但现在有了新规则、迈凯伦的合作,再加上我离开 F1 这段时间的经历,或许我现在愿意接受这个机会了。
我还不知道 2010 年 F1 赛季会是什么样子,因为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适应 “自己没参加 2009 年 F1 赛季” 这个事实。
取而代之的是,我要参加半个赛季的印地赛车,而明天,就是我的第一场印地赛车正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