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贺后的第二天清晨,薄雾还没散尽,李猛就带着石夯、阿青、老铁头登上了据点西侧的土坡 —— 这里是方圆十里的制高点,往西北能望见黑风渊的轮廓,往西南能看到黑风洞的山口,视野开阔得能数清远处山林里的枯木。
“之前魔妖偷袭,靠斥候跑着报信,要是遇上暴雨或浓雾,消息容易断。” 李猛指着黑风渊方向,指尖划过空中的薄雾,“咱们得建个烽火台,就选在这 —— 遇着敌情,点火冒烟,不管是咱们据点,还是石肤族的地穴、兔耳族的山林营地,都能一眼看见,比人跑着报信快十倍!”
石夯蹲在土坡上,用拳头捶了捶地面 —— 土层下是坚硬的岩石,正好当烽火台的基座。他 “嗬嗬” 两声,指了指不远处的黑石堆,意思是 “用玄铁石筑基座,稳!” 老铁头也凑过来,摸了摸土坡上的风向:“得把了望台建在顺风处,烟才能飘得远。俺再给了望台加层玄铁顶,防着下雨浇灭火苗。”
阿青眼睛一亮,立马接话:“兔耳族的斥候熟悉周边地形,俺让兔绒带他们来,把烽火台的视野范围标出来,确保黑风渊、黑风洞、乱石沟这三个关键方向,都在能看到的范围内!”
消息传到各族,大伙都积极响应 —— 石肤族的汉子们率先扛着玄铁石往土坡赶,石壮领头,把玄铁石按大小码成圈,像砌城墙似的,一层石头一层泥浆(用灵泉水混着黏土熬的,比普通泥浆结实),基座很快就垒到了半人高。
老铁头带着阿力在工坊里赶制了望台的木料 —— 选的是最耐烧的硬木,先在灵泉水里泡了两天,又涂了层蕨叶族熬的防火草药汁,既能防蛀,又能减少雨水侵蚀。等石肤族把基座垒到一丈高,硬木也运到了土坡,老铁头指挥着众人,把木料搭成四方的了望台,台面铺着薄铁板,四周留着通风的缝隙,还在台边装了圈扶手,方便值守的人了望。
兔耳族的兔绒和兔灰则拿着炭灰,在土坡周围画了圈白线:“这是警戒范围,以后值守的人,每天在白线外巡查,一有魔气或妖气靠近,就先鸣哨,再点火!” 鹿鸣族的鹿泽也带着族人赶来,在烽火台周围种上了几丛 “警讯草”—— 这种草一遇妖气就会变红,能当第一道预警,比人眼先发现异常。
蕨叶族的蕨婆婆则拎来几筐晒干的 “浓烟草”,还有两罐提炼后的魔气油:“这浓烟草烧起来烟浓,白天也能看见;魔气油掺在草里,火苗旺,晚上能映出红光,老远就能瞧见!” 孙老药还特意熬了些防蚊虫的药膏,给以后值守烽火台的人用 —— 土坡上蚊虫多,免得值守时被叮咬分心。
搭建的过程只用了三天 —— 第一天垒基座,第二天搭了望台,第三天做收尾:老铁头在了望台里装了个铁制的火塘,火塘边堆着干燥的浓烟草,还放了个装魔气油的陶罐,旁边挂着点火用的火石和火镰;石肤族在基座周围挖了圈排水沟,防止雨水积在台边,泡软基座;阿青则和兔耳族的斥候一起,测试了烽火台的视野 —— 站在了望台上,黑风渊方向的魔气一动,就能看得清清楚楚,连远处山林里兔耳族营地的炊烟,都能隐约望见。
最后一步是定信号规则,李猛召集各族代表在烽火台边商议:“一点火、一缕烟,是‘发现敌情,尚未进攻’,大伙做好准备;两点火、两缕烟,是‘魔妖进攻,请求戒备’,各族都要派人守好自己的营地;三点火、三缕烟,是‘情况紧急,请求支援’,不管哪个族群,都要往烽火台方向赶!”
“要是遇上雨天,火点不着怎么办?” 兔灰突然问。老铁头笑着拍了拍了望台里的铁桶:“俺早备着了!桶里装着硫磺和硝石,雨天点不着浓烟草,就烧这个,烟比草还浓,就是味儿冲点!”
规则定好后,李猛让人点了次火试信号 —— 浓烟草掺着少量魔气油,一遇火就 “腾” 地窜起半丈高的火苗,黑烟裹着淡红的火星,顺着风向飘向远方。没过多久,石肤族的地穴方向传来了回应的哨声,兔耳族的山林里也升起了一缕小烟(是他们的回应信号),鹿鸣族的营地则传来了敲鼓声。
“成了!” 李猛站在烽火台上,望着远处的回应信号,心里踏实极了。石夯走上台,拍了拍他的肩,指了指烽火台的火塘,又指了指各族的方向,意思是 “有了这玩意儿,各族联系更紧了,魔妖再敢来,咱们早早就知道!”
值守的人也定好了 —— 每天两人一组,从各族里轮流选,人族出一人,再搭配一个其他族群的人,既能互相照应,又能熟悉彼此的警戒习惯。第一天值守的是阿青和石壮,阿青负责了望和感应魔气,石壮负责检查火塘里的浓烟草和魔气油,确保随时能点火。
夕阳西下时,烽火台的影子拉得很长,玄铁基座在余晖里泛着冷光,了望台的硬木上还留着新刻的纹路 —— 那是老铁头特意刻的各族图腾,石肤族的石头、兔耳族的耳朵、鹿鸣族的鹿角、蕨叶族的叶片,还有人族的玄铁刀,一圈图腾围着中间的火塘,像各族手拉手守着这片家园。
李猛走下土坡时,回头望了眼烽火台 —— 值守的阿青正站在了望台上,手里握着哨子,石壮则在火塘边整理着浓烟草。远处的灵田泛着绿光,羊圈里传来小羊羔的叫声,各族的营地都飘着炊烟。他知道,这烽火台不只是个预警的台子,更是各族团结的象征 —— 只要烽火一点,不管在山林里、地穴中,还是灵田边,大伙都会赶来一起守家园,这比任何武器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