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沟子的冬天,一旦真正冷下来,便有了一种凛冽而干脆的意味。屋檐下挂着的冰凌晶莹剔透,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的光芒。土地冻得硬邦邦的,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呵气成霜,但晴朗的日子里,阳光毫无遮挡地洒下来,照在人身上,依旧能带来几分虚假的暖意。
林羽家的院落,俨然成了这个冬日村里最“热闹”的信息中转站之一。这种热闹并非人声鼎沸,而是无形的电波和物流交织出的繁忙。林母的手机成了热线,快递小哥隔三差五就会送来一些包装精美的信封或小礼盒,里面通常是某位“阿姨”推荐的姑娘的详细资料,附带着艺术照、生活照,甚至还有手写的自我介绍信,文笔优美,字迹娟秀。
林母和姥姥简直把这当成了一项正式的工作,甚至专门准备了一个厚厚的活页夹,用来分门别类地整理这些资料。她们会戴着老花镜,凑在一起仔细研究,评头论足,偶尔还会因为“这个姑娘看起来更面善”还是“那个姑娘学历更高”而争论几句,气氛热烈又专注。
“小羽啊,你快来看看,这个姑娘是学画画的,你看她画的这牡丹,跟真的一样!”姥姥举着一张复印件,试图吸引外孙的注意。 “小羽,这个女孩也在沪上工作过,还是海归呢,跟你肯定有共同语言!”母亲拿着另一份资料推销。
林羽通常只是远远地瞥一眼,然后继续摆弄他手里的木料——他给姥姥做的摇椅已经到了打磨抛光的关键阶段。他会含糊地应着:“嗯,挺好,不错……”然后迅速转移话题:“妈,晚上咱们炖酸菜吧?我想吃您渍的酸菜了。”或者“姥姥,您看这个椅子背的弧度这样磨行不行?”
他的策略很明确: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不表态。 简称“四不”原则。
对于秦悦和南宫婉精心筹备的那几场“青年精英沙龙”,林羽倒也真的去露过两次面。他换下在家穿的棉麻家居服,换上质地优良但款式低调的羊绒衫和休闲裤,准时出现在活动现场。
沙龙的气氛确实被布置得很“温馨浪漫”,灯光柔和,音乐舒缓,精致的茶点,空气中甚至弥漫着淡淡的香氛。与会的年轻男女们,无论男女,都显然经过精心打扮,言谈举止得体又难免带着一丝紧张的期待。
林羽的出现自然成为了全场焦点。但他表现得极为自然,仿佛真的只是来参加一场普通的员工交流会。他会和大家一起听分享(某次是请了一位“十二雅集”的老师讲茶道,另一次是请了一位新锐设计师谈美学),会参与小组讨论,也会和身边的人随意聊天。
他聊工作,聊行业见解,聊最近看的书,甚至聊林家沟子的天气和果园,但绝口不提任何可能涉及个人情感的话题。他的态度温和而疏离,礼貌地保持着一种无形的边界感。让那些怀着别样心思而来的女孩们,既被他个人的魅力和见识所吸引,又清晰地感觉到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
几次之后,消息渐渐在私下传开:董事长似乎真的只是来“交流”的。沙龙的热度虽然依旧很高(毕竟能近距离接触董事长本身也是难得的机会),但那种“相亲”的紧张感和明确目的性,倒是淡化了不少。这让很多人都松了一口气,包括那些被推来、其实内心也挺尴尬的女员工们。
秦悦和南宫婉观察了几次,也摸清了林羽的态度。她们相视一笑,不再强求,转而将沙龙真正回归到“员工福利”和“文化交流”的本意上,只是依然会“顺便”邀请一些优秀的单身青年参加,至于成不成,全看天意。
对于母亲那边收到的海量推荐,林羽采取了“完全放权”的态度。他明确告诉母亲:“妈,您和我姥姥看着哪个合眼缘,您们就先聊着,处着。我这人慢热,得先跟人家父母辈的投缘才行。”他巧妙地把皮球踢了回去,把自己择了出来。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林母和姥姥竟然真的开始以“未来婆婆”和“太姥姥”的身份,通过微信,跟几位她们特别中意的女孩的母亲或介绍人聊上了!几位老太太隔空交流养生心得、育儿经验(虽然林羽还没孩子)、甚至互相分享菜谱,聊得不亦乐乎,反而把正主林羽忘在了一边。
林羽乐得清静,继续沉迷于他的木工活。摇椅终于做好了,打磨得光滑如镜,线条流畅。他小心翼翼地把姥姥扶上去试坐。老人躺在柔软的垫子上,轻轻一摇,舒服地眯起了眼,连声夸赞:“好,好!我大外孙手艺真巧!比买的还好!”
看着姥姥惬意的样子,林羽心里充满了成就感。这种触手可及的、能为亲人带来快乐的事情,远比应付那些看不见摸不到的“缘分”更让他觉得踏实。
偶尔,欧阳倩或蔡欣怡会打电话来汇报工作,语气中难免带上一丝调侃:“林董,听说您最近‘选妃’进展顺利?”林羽只能无奈苦笑:“别瞎起哄,我这都快成我妈和我姥姥的社交工具人了。”
冬日的夜晚来得早。窗外寒风呼啸,屋里却温暖如春。一家人吃完热气腾腾的酸菜炖粉条,林羽收拾完碗筷,泡上一壶热茶。林母和姥姥又凑在一起,戴着老花镜研究新的“候选人”资料,小声讨论着。
林羽则拿起那本没看完的园林书,靠在暖炕上,就着温暖的灯光,慢慢读着。耳边是家人琐碎的唠叨声,窗外是风吹过树梢的呜咽声。
这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催婚风暴”,最终却被他以这种“以柔克刚、避实就虚”的方式,化解成了冬日里一段略显喧闹却又无比生活化的背景音。他的半隐居生活,在经历了一番小小的波澜后,似乎又逐渐回归了那种缓慢、温暖而坚实的节奏。
缘分未至,一切强求皆是徒劳。不如安心享受当下这片刻的宁静与亲情,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和眼前的书页。至于未来,他依然相信,该来的,总会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