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河系漫游》系列〈星海邻居:本星系群概览〉附录。
---
夏末的夜晚,空气中的燥热稍稍褪去,带来了几分清凉。傅水恒教授家那间宽敞的书房,此刻更像是一座微型的宇宙指挥中心。巨大的壁投屏幕上,一幅精心绘制的本星系群星图缓缓旋转,无数光点疏密有致,勾勒出他们“近邻”疆域的大致轮廓。傅愽文小朋友盘腿坐在柔软的地毯上,仰着小脑袋,眼睛一眨不眨,仿佛要将那片星光熠熠的投影吸入眸中。陈智林博士则坐在一侧的沙发上,膝上放着打开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复杂的数据库和模拟程序,他是今晚这场“星际巡游”的数据导航员。
傅老呷了一口清茶,目光从星图上移开,落在孙子充满渴望的脸上,温和地开口:“愽文,还记得我们之前聊过的银河系吗?它像一条横贯夜空的牛奶之路,是我们太阳系的家。”
“记得!”傅愽文用力点头,“有银心,有旋臂,还有很多很多星星!”
“很好。”傅老赞许地笑了笑,用手指向屏幕,“但是,宇宙是浩瀚的,银河系并非孤独的漂泊者。它也有它的邻居,很多很多的邻居。我们所在的这个‘社区’,天文学家们称之为‘本星系群’。”
“本星系群?”傅愽文重复着这个新名词,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是的,就像一个巨大的星系社区。”陈智林接过话头,他的声音清晰而富有条理,“在这个社区里,有两位最主要的‘大户’,或者说,‘超级巨人’。”他操作电脑,屏幕上的星图迅速放大、聚焦,将两个最为醒目的结构凸显出来。
其中一个,自然是他们无比熟悉的、拥有数千亿颗恒星的银河系。它的盘面在模拟图中散发着温和的旋涡状光辉。而另一个,在屏幕的另一端,是一个更为巨大、更为壮观的旋涡星系,它的核心明亮,旋臂舒展,其规模甚至比银河系还要大上一圈。
“看那里,”陈智林指着那个巨大的星系,“这就是我们银河系最大的邻居,也是本星系群当之无愧的‘霸主’——仙女座星系。在天文编号里,它被称为m31。”
“仙女座……”傅愽文喃喃道,“名字真好听。它离我们远吗?”
“以宇宙的尺度来看,它非常、非常近。”傅老回答道,他站起身,走到屏幕前,用手比划着两个星系之间的虚拟距离,“大约254万光年。”
“254万光年?”傅愽文试图理解这个数字的含义,“那……我们现在看到的它,是很久以前的样子吗?”
“非常敏锐的问题,愽文!”陈智林眼中露出赞赏的光芒,“没错,光从仙女座星系传播到我们这里,需要花费254万年。这意味着,我们此刻看到的,是它在254万年前的模样。那时的地球上,人类祖先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我们看到的,是它的过去。”
这个认知让傅愽文微微张开了嘴,时间与空间在此刻以一种奇妙的方式连接了起来。他望着那个遥远而巨大的光斑,仿佛在凝视一座历史的丰碑。
傅老进一步解释道:“仙女座星系是一个巨大的旋涡星系,估计包含了一万亿颗以上的恒星,规模比我们的银河系还要庞大。它也有自己的卫星星系,就像我们银河系拥有大麦哲伦云、小麦哲伦云这样的‘小跟班’一样。它是一个复杂的星系系统。”
“它……它在动吗?会向我们飞过来吗?”傅愽文的思维总是跳跃而充满想象力。
陈智林点了点头,敲击了几下键盘,调出了一段动态模拟视频。“这正是最令人着迷的部分。根据天文观测,仙女座星系正在以每秒大约300公里的速度,朝着我们银河系的方向运动。”
视频中,代表仙女座星系和银河系的两个光点,在数十亿年的时间尺度上,缓慢而无可阻挡地相互靠近。
“啊?那它们会撞上吗?”傅愽文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紧张。
“不是‘会撞上’,而是‘注定会相会’。”傅老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揭示宇宙宏大命运的深沉,“在大约40亿年后,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将会发生一次剧烈的相互作用,最终合并成一个巨大的椭圆星系。天文学家们给这个未来的星系起了个名字,叫做‘银河-仙女星系’。”
“合并?那……星星们会撞在一起吗?太阳系会被甩出去吗?”傅愽文的问题一个接一个。
“这是个好问题。”陈智林耐心地解释,“星系合并,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星系内部非常空旷,恒星之间的空间距离极其遥远。当两个星系交汇时,恒星直接碰撞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星系间的引力会剧烈地扰动恒星的运动轨道,就像用巨大的勺子搅动两杯不同的咖啡,它们最终会混合成一杯新的。届时,夜空的面貌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至于太阳系,它很可能被甩到星系更外围的区域,但本身大概率是安全的。不过那都是几十亿年后的事情了,那时太阳本身也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
傅愽文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但“星星不会撞在一起”这个信息让他安心了不少。他继续凝视着屏幕上的仙女座星系,这个未来将与银河系合二为一的伙伴,在他心中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
“除了仙女座星系这个最大的邻居,”傅老将星图的视角稍稍拉远,指向另一个稍小但结构清晰的旋涡星系,“我们本星系群里还有另一位重要的旋涡星系成员,三角座星系,编号m33。”
屏幕上,三角座星系呈现出正面朝向的优美姿态,它的旋臂结构不如银河系和仙女座那样紧致,显得更为松散,但同样拥有大量的恒星形成区,散发着蓝色的年轻光辉。
“三角座星系比我们的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都要小一些,”陈智林补充道,“但它依然是本星系群中第三大的星系,一个非常重要的独立旋涡星系。它目前被认为是仙女座星系的一个可能卫星星系,但也可能在独自绕行本星系群的质量中心。”
“它看起来……有点散开的感觉。”傅愽文观察着说。
“很好的观察力。”傅老点头,“三角座星系是一个‘絮状旋涡星系’,它的旋臂不像我们银河系那样定义清晰,显得更加破碎和不规则。但这恰恰使得它成为研究恒星诞生和星系演化的绝佳实验室。你看那些亮蓝色的区域,那就是正在大量孕育新恒星的地方。”
介绍完这两位“巨人”级别的邻居,傅老将话题引向了更广泛的群体。“好了,认识了两位最主要的大家伙,我们再来看看我们所在的这个‘社区’的全貌。”他操作控制器,星图恢复到最初显示本星系群整体的视图。
“本星系群,是一个相对松散的星系团,直径大约在1000万光年左右。它主要由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这两个巨无霸主导,其余的大多是矮星系。”傅老用手在星图上画了一个大圈,“这些矮星系,就像是巨人身旁的侏儒,但它们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是我们理解星系形成和宇宙结构不可或缺的拼图。”
陈智林配合着傅老的讲解,将星图上标注出的各种矮星系逐一高亮显示。“围绕在我们银河系周围的,就有几十个已知的矮星系。比如,大小麦哲伦云,这是两个不规则 dwarf galaxy,在南半球的夜空中用肉眼就能看到,它们是银河系最大的卫星星系。此外,还有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大犬座矮星系、小熊座矮星系等等。”
屏幕上,代表这些矮星系的光点,如同众星拱月般环绕在银河系周围。
“哇,有这么多!”傅愽文惊叹道,“它们都很小吗?”
“是的,相比银河系,它们非常小。”陈智林解释道,“可能只包含几百万到几十亿颗恒星,甚至有些只有星团般大小。但它们非常重要。有一种主流的星系形成理论认为,像银河系这样的大星系,是通过不断吞噬、合并周围的这些小星系而成长起来的。可以说,这些矮星系是构建大星系的‘砖块’。”
“就像盖房子用的砖头?”傅愽文尝试着理解。
“非常贴切的比喻!”傅老笑了起来,“正是这些小小的‘砖块’,在宇宙漫长的岁月里,通过引力的作用,相互碰撞、合并,才最终构筑起了银河系、仙女座星系这样宏伟的‘大厦’。而我们银河系,至今仍在‘吞噬’着一些靠得太近的矮星系,比如人马座矮椭球星系,它已经被银河系的引力撕裂,变成了一条环绕银河的恒星流。”
这个动态的过程让傅愽文感到震撼。宇宙并非静止的画卷,而是一幅永恒流动、不断演化的巨幕电影。
“那么,仙女座星系也有这样的‘小跟班’吗?”他举一反三地问道。
“当然有,而且数量可能比银河系的还多。”陈智林切换画面,显示出仙女座星系周围的卫星星系系统,“m32、m110是两个比较着名的椭圆矮卫星星系。另外,像仙女座I、II、III……等一系列以仙女座命名的矮星系,都是它的卫星。通过研究这些卫星星系的分布和运动,我们可以反推仙女座星系,乃至整个本星系群的质量和暗物质分布。”
“暗物质?”傅愽文捕捉到了这个他听过几次但仍感神秘的名词。
傅老的神情变得更为严肃和专注:“是的,暗物质。这是我们今晚要探讨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愽文,你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只通过肉眼看到的发光星星来计算银河系的质量,然后根据引力定律去推算星星绕银河中心旋转的速度,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计算出的引力,远远不足以束缚住那些在星系外围高速运动的星星。它们早就应该被甩出去了才对。”
傅愽文皱起了小眉头,努力思考着这个矛盾。
陈智林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就像你用一根细线拴着一个小球旋转,如果小球转得太快,细线的拉力不够,小球就会飞走。同样,如果银河系只有我们看得到的这些物质产生的引力,外围的恒星和气体早就‘飞走’了。但它们没有,这就意味着,存在着大量我们看不见的物质,提供了额外的、强大的引力。这种看不见的物质,我们就称之为‘暗物质’。”
“它……它是什么样子?为什么看不见?”傅愽文追问。
“这正是当代物理学最大的谜团之一。”傅老坦诚地说,“我们不知道它的具体构成。它不发光,不吸收光,也不反射光,几乎不与普通物质发生除了引力之外的任何相互作用。我们之所以确信它的存在,完全是通过它对可见物质、对光线的引力效应间接推断出来的。而本星系群,作为一个相对独立且我们能够详细研究的引力系统,是研究暗物质性质和分布的绝佳样本。”
傅老指向整个本星系群的模拟图:“我们认为,本星系群中的每一个星系,包括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都嵌入在一个巨大的、主要由暗物质构成的‘晕’之中。这些暗物质晕才是星系真正的主导者,它们巨大的质量产生的引力,不仅束缚着星系本身的恒星,也支配着星系之间的运动和最终命运——比如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未来合并,其背后真正的‘推手’,就是这两个暗物质晕之间的引力舞蹈。”
陈智林调出了根据理论模型绘制的暗物质分布图,原本看似空旷的星系际空间,被大片大片、代表暗物质密度高低的、半透明的彩色晕团所填充。可见的星系,仿佛只是这些巨大暗物质结构之上,偶然点缀的明亮饰物。
这幅图像带给傅愽文的冲击是巨大的。他第一次直观地感受到,宇宙中可见的星辰大海,或许只是冰山一角,在那深邃的黑暗背景之下,潜藏着更为庞大、更为神秘莫测的构成。
“所以,”傅愽文若有所思地说,“我们看到的星星和星系,其实只是……标记?用来画出那些看不见的暗物质的地图?”
“精辟!”傅老眼中闪过惊喜的光芒,“愽文,你这个总结非常到位。天文学家们正是通过观察可见物质的运动,来‘描绘’出不可见暗物质的分布图景。本星系群,就是我们最近的一张‘暗物质地图’。”
接下来,陈智林开始更系统地介绍本星系群的其它成员,他按照类型和归属进行了梳理:
“除了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这两个主导者,以及它们各自的卫星星系群之外,本星系群中还存在一些似乎相对独立的星系。比如狮子座I、狮子座II等矮星系,它们可能处于两者之间,或者是在一个更大的轨道上绕行本星系群的整体质量中心。”
他一边说,一边在星图上标注出这些星系的位置。“还有一些有趣的系统,比如NGc 3109星系群,它包含NGc 3109本身以及一些更小的伴星系,像玉夫座矮星系等。这个小组似乎正在脱离本星系群的引力影响,可能在未来的宇宙膨胀中与我们渐行渐远。”
“宇宙还在变大吗?”傅愽文想起了之前学过的知识。
“是的,宇宙在加速膨胀。”傅老肯定道,“在大尺度上,星系团之间彼此远离。但在像本星系群这样,由引力紧密束缚的小范围内,膨胀效应被克服了,星系们被引力捆绑在一起,共同演化。不过,在更遥远的未来,当宇宙膨胀到一定程度,本星系群之外的星系都会远离我们而去,直到从我们的观测视野中消失。那时,本星系群合并成的新星系,将成为可观测宇宙中唯一的、孤岛般的存在。”
这个关于宇宙终极未来的描绘,带着一种苍凉而壮阔的诗意,让书房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屏幕上的星图在无声地转动,演绎着百亿年的沧桑。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星系邻居的样貌,陈智林调出了哈勃空间望远镜、韦伯空间望远镜以及其他大型地面望远镜拍摄的高清照片。
当清晰的、细节丰富的仙女座星系盘面图像充满屏幕时,傅愽文发出了低低的惊呼。那不再是模糊的光斑,而是一个拥有尘埃带、星云、星团和无数恒星的庞大宇宙岛。他甚至能分辨出一些显眼的球状星团和巨大的恒星形成区。
“看这里,”陈智林放大图像的一个区域,“这是仙女座星系的一个巨大星云,类似于我们银河系的猎户座大星云,但规模可能更大。这些地方是恒星的摇篮。”
接着是三角座星系的面貌,其松散而活跃的旋臂结构清晰可见,蓝色的年轻星团像串串珍珠镶嵌其中。
然后是一些矮星系的特写。有的呈现规则的椭圆形状,像m32,看起来就像一个模糊的小光球;有的则是不规则的、奇形怪状的集合体,如大小麦哲伦云,仿佛是被撕扯过的;还有一些极为暗弱的矮椭球星系,它们在图像上几乎难以辨认,只是一片弥散而稀疏的星光。
“这些矮星系非常暗弱,所以很难被发现。”陈智林解释道,“直到近几十年来,随着观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大型巡天项目的开展,我们才发现银河系和仙女座星系周围居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小邻居’。天文学家相信,还有更多这样的暗弱矮星系等待我们去发现。”
傅老补充道:“发现和研究这些矮星系,不仅帮助我们理解暗物质,也对一个叫做‘卫星星系缺失问题’的难题至关重要。简单说,就是计算机模拟预测的、围绕大星系的矮星系数量,远比我们实际观测到的要多。这促使我们思考,是否有很多矮星系因为过于暗弱而被我们遗漏了?或者我们的暗物质模型需要调整?”
问题层层深入,从直观的认知到前沿的困惑,傅老和陈智林巧妙地将傅愽文,也仿佛将潜在的读者,带入了一个不断探索、永无止境的知识殿堂。
时间在星图的流转和热烈的讨论中悄然流逝。窗外的夜色愈发深沉,城市的灯火也稀疏了许多。傅愽文虽然依旧兴奋,但脸上也难免露出一丝倦意。
傅老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慈爱地摸了摸孙子的头,“好了,愽文,关于我们‘星海邻居’的这次初步巡游,就暂时到这里吧。本星系群就像一个巨大的宇宙实验室,向我们展示着星系如何形成、如何相互作用、如何被看不见的暗物质所支配,以及它们最终的命运。”
陈智林合上笔记本电脑,总结道:“今天我们系统性地认识了仙女座星系、三角座星系,以及众多的矮星系成员。了解它们,不仅仅是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理解我们银河系自身的历史与未来,理解我们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
傅愽文用力地点着头,虽然很多概念对他而言还过于深奥,但那片星海、那些邻居、那场注定的未来相遇,以及隐藏在一切背后的暗物质之谜,已经在他心中播下了种子。他知道,这只是开始,跟着爷爷和陈叔叔,还有更加广袤、更加神奇的宇宙等待他去探索。
他最后看了一眼屏幕上那幅壮丽的本地星系群全景图,那是由引力绘制而成的、他们所在宇宙一隅的家谱。然后,他心满意足地,带着满脑子的星星和疑问,准备进入梦乡。而在梦中,他或许正乘着一艘光速飞船,穿梭于银河与仙女座之间,去亲眼见证那些刚刚在谈话中认识的、璀璨而神秘的星海邻居。而傅老与陈智林知道,将这片近邻的宇宙图景首次如此系统地向世人展现,正是他们这部《银河系漫游》肩负的使命之一,为未来更深远的认知,铺下第一块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