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一章:帝后同心,内外并力
夜玄宸御驾亲征,玄甲大军如黑色洪流,北上奔赴烽火连天的边境。承天门外送别的烟尘尚未完全落定,紫禁城的重担便已沉沉地压在了苏云昭的肩头。
她不再是那个只需在王府后院周旋的侧妃,也不是仅仅协理六宫的皇后。此刻,她是皇帝亲口指定的宫廷主宰,是太子年幼时的守护者,更是这帝国权力中心在非常时期的定海神针。
送走大军,苏云昭并未沉浸在离愁别绪中。她褪下繁复的皇后礼服,换上一身更为利落的常服,回到未央宫的第一件事,便是召见成王、几位内阁辅臣以及京营统领。
“陛下亲征,国事托付诸位,本宫一介女流,于前朝政务不敢擅专,唯愿与诸位同心,稳定朝局,安抚内外,使陛下无后顾之忧。”苏云昭端坐凤位,语气平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仪,“凡政务,皆依陛下既定章程,由成王与阁臣共议决断,若有疑难不决或紧急军情,随时可入宫禀报。京城防务,关系社稷安危,便有劳将军了,务必做到外松内紧,严防奸细,确保京畿万无一失。”
她言语清晰,分工明确,既尊重了监国大臣的权责,也明确了自身协调与监督的地位,更将京城安危提到了最高级别。几位重臣见她处事井井有条,思虑周全,心中那因皇帝离京而产生的一丝浮动也渐渐平息,纷纷躬身领命。
安排完前朝与防务,苏云昭紧接着对后宫进行了整肃。她以“陛下远征,宫中宜静”为由,裁减了部分不必要的饮宴用度,加强了各宫门的巡查与人员出入的管理。同时,她亲自召见几位份位较高的妃嫔,温言安抚,申明宫规,要求她们约束宫人,安分守己,共同维护后宫安宁。
对于太子夜璟,苏云昭更是倾注了全部心血。她将夜璟的起居移至未央宫偏殿,亲自照料,挑选最为可靠的乳母与太医随侍左右。无论多忙,她每日必定抽出时间陪伴儿子,亲自教导他识字说话,将夜玄宸的期望与这江山未来的责任,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点滴之中。
然而,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流从未停止涌动。
夜玄宸离京不过数日,京城之中便开始有流言悄然散播。有的质疑皇后妇人干政,恐非国家之福;有的隐晦提及前朝旧事,暗示当今得位或有隐情;更有些许关于北境战事不利、皇帝身陷险境的谣言,在茶楼酒肆间窃窃流传,试图扰乱民心,制造恐慌。
苏云昭通过青黛与文砚掌控的渠道,迅速捕捉到了这些动向。她并未立刻动用强力手段镇压,那样反而显得心虚。她只是命人将流言的几个源头暗中监控起来,同时,通过皇华商会以及一些亲近朝廷的文人,在民间引导舆论,宣扬皇帝陛下的英明神武与皇后娘娘的贤德睿智,强调朝廷上下同心、共御外侮的决心。
与此同时,她加强了对宫中人员的排查,尤其是那些近期与外界联系频繁,或背景存有疑点之人。果然,在几次看似不经意的试探和严密监控下,一名负责采买的太监和两名在御花园当值的宫女露出了马脚,被发现暗中传递宫内外消息。苏云昭当机立断,并未声张,只命影卫将人秘密控制起来,严加审讯,力求挖出他们背后的指使者。
前线军报通过八百里加急,每日不停传入宫中。苏云昭总是第一时间查阅,了解战局进展。当看到夜玄宸已顺利抵达铁壁关,稳住了防线,并开始着手清查内奸时,她悬着的心才稍稍放下。她将重要的军情摘要,以密信形式,通过特殊渠道送往北境,让夜玄宸能及时了解京中动态,虽远隔千里,却仿佛并肩而战。
夜深人静时,未央宫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苏云昭或批阅着各地呈报的紧要文书,或对着北境地图凝神思索,或抱着熟睡的夜璟,轻声念着夜玄宸寄回的家书。
她知道,她守住的不仅仅是这座宫城,更是夜玄宸征战在外的底气,是这承平天下的半壁基石。
帝后同心,内外并力。一个在沙场浴血,涤荡外虏内奸;一个在宫闱运筹,稳定朝局民心。这场与宇文皓势力的终极较量,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对抗,成为一场贯穿朝野、考验智慧与意志的全面战争。
而苏云昭,这位身处风暴眼中的皇后,正以她惊人的冷静、缜密的思维和坚定的意志,向所有人证明,她足以担当起这份重托,与她的帝王夫君一起,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