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子登陆的成功,真正击中了沙俄在远东战场的软肋。
然而,一批来自莫斯科地区的援军正通过西伯利亚的铁路(注:贝加尔湖以东段虽未完全竣工,但已能进行有限运输),源源不断地运抵伯力(哈巴罗夫斯克),南下驰援来了。
大夏陆军前线总指挥赵铁鹰深知,必须趁俄军援兵未完全集结之前,抢占关键的战术节点,切断他们的增援通道。
他的目光看向了地图上双城子西北方向约120公里处,毗邻兴凯湖的卡缅-雷博洛夫地区。这里是西伯利亚铁路支线与通往双城子、海参崴公路的交汇点,一个至关重要的铁路枢纽和物资中转站。控制了这里,就等于扼住了俄军南下的咽喉!
“命令第3师主力,配属第4师炮兵营,立即向卡缅-雷博洛夫挺进!务必抢在俄军大队援兵之前,占领该地!”赵铁鹰果断下令道。
帝国陆军第3师师长张豹亲率约一万二千名官兵,携带36门76mm野战炮、12门105mm榴弹炮,以及24挺“火神炮五型”(改进型马克沁)重机枪,快速向内陆推进。
而与此同时,沙俄远东总督府也意识到了这个枢纽的重要性。从伯力南下的俄军先头部队——东西伯利亚步兵第11师的两个团,以及一个哥萨克骑兵团,共计约八千余人,在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岑科少将的带领下,也正火速赶往卡缅-雷博洛夫,企图建立防线,阻挡大夏军的攻势。
1888年10月10日,两军先锋几乎同时抵达兴凯湖东南平原的边缘地带,在距离卡缅-雷博洛夫约十公里的一片缓坡和洼地区域相遇了!
“发现老毛子了!他们正在构筑阵地!”大夏军前卫骑兵飞快回报。
张豹立刻登上高地,举起望远镜。只见远处地平线上,灰压压的俄军正在挖掘战壕,设置鹿砦,几门老式架退炮正在被推入发射位。哥萨克骑兵则在两翼游弋着。
“想挡住老子?没那么容易!”张豹啐了一口,“炮兵阵地,就设在前面的小高地上!一团、二团,正面展开,构筑攻击阵地!三团向右侧迂回,威胁其左翼!把所有‘火神炮’都给老子推到一线,分散配置到各营!”
大夏军队展现出极高的战术素养,各部迅速有序地展开攻击阵势。工兵开始为炮兵构筑掩体。步兵则挥舞着工兵锹,快速挖掘散兵坑和机枪巢。
德拉岑科少将同样在观察大夏军队。他看到大夏军兵力似乎略多于自己,但对方远道而来,必然疲惫。他决定利用俄军擅长防御和刺刀冲锋的传统,先挫其锐气。“命令炮兵,集中火力轰击中国人的阵地!哥萨克团,准备从右翼包抄!步兵上好刺刀,听我号令准备反冲击!”
上午9时,俄军炮兵率先开火!实心弹和榴霰弹呼啸着落入大夏军的进攻阵地上,掀起一片片泥土和硝烟,但伤亡却很有限。
大夏军的炮兵观察员早已测算好距离。几分钟后,大夏军的炮兵集群也开始发出了炮轰声! 轰隆隆——! 36门76mm速射野战炮和12门105mm榴弹炮的齐射,无论是射速、精度还是炮弹威力,都远超俄军!密集的弹雨如同犁地一般,覆盖了俄军的炮兵阵地和前沿步兵壕!俄军的老式大炮瞬间被压制了,好几门炮被直接炸成了零件。
“乌拉!为了沙皇!”德拉岑科见状,发现己方炮击无优势,便下达了反冲击命令。数千名俄军步兵挺着明晃晃的刺刀,嚎叫着跳出战壕,向大夏军的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冲锋!同时,约一千名哥萨克骑兵也挥舞着马刀,从侧翼猛扑过来!
这就是沙俄军队最惯用战术,依靠人数和蛮勇撕裂敌人的防线。(灰色牲口,欧洲压路机)
然而,他们今天面对的是完全和以往不同的军队和战术。
大夏军阵地上,军官们冷静地下令:“稳住!放近打!机枪准备!”
当嗷嗷叫的俄军步兵冲进到四百米距离时,大夏阵地的“大夏1885式”步枪(即仿前世98K)开始了精准且密集的齐射!不断有俄军中弹倒下,但后面的人依旧踏着同伴的尸体向前猛冲。
三百米!二百五十米!
“开火!”随着一声令下,那24挺早已饥渴难耐的“火神炮五型”重机枪,发出了恐怖的咆哮! “咚咚咚咚咚——!!!”
如同死神的镰刀一般!一片金属风暴瞬间形成!将冲在最前面的俄军成片成片地扫倒!高速射出的子弹轻易地撕裂肉体,鲜血和残肢四处飞溅,惨叫声不断响起。
而试图侧翼迂回的哥萨克骑兵遭遇更为悲惨。狂奔的战马和骑兵在机枪交叉火力网面前,成了最好的靶子。人仰马翻,血肉横飞,英勇的冲锋变成了单方面的屠杀,仅仅10几分钟,整个哥萨克团就几乎损失殆尽!
俄军的冲锋在绝对的火力优势面前,被硬生生挡在了距离大夏阵地前沿一百至二百米的这片死亡地带中。
德拉岑科少将在后方看得目瞪口呆,脸色惨白。他从未见过如此恐怖的火力密度,这完全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看到俄军攻势受阻,张豹岂会放过如此良机? “吹冲锋号!全军反击!”
瞬间激昂的冲锋号响彻战场! “杀!”大夏军士兵如同猛虎出闸,跃出战壕,挺着刺刀,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反冲锋!
残余的俄军早已被猛烈的炮火和恐怖的机枪打懵了,面对如狼似虎的大夏军队,瞬间崩溃,丢弃武器,转身就跑。
大夏军乘胜追击,一举突破了俄军仓促构建的主防线,占领了卡缅-雷博洛夫火车站和周边要点。
至此兴凯湖血战,以大夏军的完胜而告终。
此战俄军: 参战约8500人,阵亡超过3000人,重伤1000余人,被俘约2000人,德拉岑科少将战死。仅少数残兵逃往伯力方向。基本全军覆没。
而大夏军: 参战约人,阵亡218人,重伤185人,轻伤400余人。伤亡比极为悬殊。
此战,大夏帝国陆军凭借武器代差和战术素养,给了仍停留在拿破仑战争和线列战术思维的沙俄军队一场血腥的现代化教育。
消息传开,举世震惊。欧洲各国的武官和军事观察家们开始重新评估大夏陆军的战斗力。
沙俄远东的局势急转直下,通往南方的铁路大动脉被切断,海参崴、双城子等地的俄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绝境。
胜利的天平再次倒在大夏帝国这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