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八,瓦窑堡兵工厂的大礼堂里人头攒动。这是兵工厂自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年终总结会,不仅各车间主任、技术骨干全部到场,连三个卫星加工点的负责人刘伟、韩军、汪运海也特地赶了回来。
好家伙!这阵仗,比过年还热闹!王老铁穿着新发的工装,乐呵呵地四处张望。
唐忠祥正在调试自制的幻灯机,推了推眼镜:这是历史性的一刻,当然要隆重些。
沈泉带着几个战士在维持秩序,看见林烽进来,立即小跑上前:厂长,都准备好了!就等您开场了!
林烽笑着走上主席台,看着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心中感慨万千。他清了清嗓子,会场立刻安静下来。
同志们!林烽的声音在礼堂里回荡,马上就要过年了,在辞旧迎新之际,咱们今天不开表彰会,不开庆功会,就开一个实实在在的总结会!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
先让各车间报报成绩!林烽示意王老铁先来。
王老铁一个箭步跳上台,嗓门震天响:我们炼钢车间,今年炼出了五百吨优质钢!比去年翻了一番还多!
底下顿时一片惊叹。一个老工人掰着手指头算:五百吨...这得造多少枪炮啊!
老周慢悠悠地跟上:重炮车间今年造了六十门105榴弹炮,十五门122加农炮。新下线的防空炮也已经送上前线了。
轻武器车间主任老李更是不甘示弱:五千支步枪!一千二百支冲锋枪!还有月产二百支的狙击步枪!
每个车间报完成绩,台下就响起一阵掌声和欢呼。当所有数据汇总到林烽手中时,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同志们!林烽提高声音,这些成绩,是大家用汗水和智慧换来的!但是...
他话锋一转,台下顿时安静下来。
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此!林烽走到台前,小鬼子在进步,前线在等着更精良的武器!所以,今天我提出1942年的目标!
三化?台下响起一片窃窃私语。
林烽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大字: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
第一化,生产规模化!林烽敲着黑板,每个项目,在现有基础上扩产一倍!
一倍?王老铁差点从座位上跳起来,厂长,这...
怎么?有困难?林烽挑眉看他。
困难是有,王老铁梗着脖子,但咱不怕!就是...具体怎么说?
林烽详细解释:105榴弹炮月产要达到15门,122加农炮月产10门。轻武器产量也要翻番!
唐忠祥立即掏出小本本计算:如果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年生产的重火力,将超过整个华北日军的总和!
台下顿时沸腾了。
第二化,技术标准化!林烽继续讲解,加农炮和榴弹炮的部分零件要实现规格统一!
老周眼睛一亮:这个好!要是炮闩、瞄准镜这些能通用,维修保养就方便多了!
不仅如此,林烽补充道,标准化还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唐忠祥连连点头:从工程学角度,标准化是工业化生产的必由之路。
第三化,人才专业化!林烽环视全场,明年要培养200名重武器技工!
刘伟在台下激动地举手:厂长,我们卫星加工点愿意承担一部分培训任务!
韩军和汪运海也立即响应:我们也是!
林烽满意地点头:好!就是要这个劲头!
他看向全场,声音铿锵有力:所以,1942年,我们的核心方向就是——以重火力武器的研发和制造为核心!大家有没有信心?
震天的回应几乎要把屋顶掀翻。
但王老铁还是有点担心:厂长,这目标好是好,可具体怎么实现啊?
问得好!林烽笑道,这就需要大家群策群力了!现在开始分组讨论!
会场立刻热闹起来。工人们按车间分组,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
王老铁那组最热闹。一个大嗓门工人说:要产量翻番,得再建两座炼钢炉!
另一个老师傅摇头:光建炉子不行,得改进工艺!我看可以试试新的配料比例!
唐忠祥那组则是在纸上写写画画。要实现零件标准化,首先要制定统一的公差标准。他认真地说。
老周那组讨论得最务实。炮管和炮架的连接件可以统一规格,一个老技工比划着,这样不管是榴弹炮还是加农炮,都能通用。
轻武器车间那边,老李正在演示新设计的供弹系统:要是这个能标准化,冲锋枪和轻机枪的产量都能提高。
讨论进行了整整一个上午。中午吃饭时,各小组还在激烈争论。
食堂里,王老铁一边啃着馒头一边说:要我说,最难的是炼钢。产量翻番,光原料就是个大问题。
沈泉拍拍胸脯:原料运输包在我身上!现在咱们有三十辆卡车,保证不耽误生产!
唐忠祥认真地用筷子在桌上画着:如果能把公差控制在0.1毫米以内,标准化就成功了一大半。
下午,各小组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王老铁第一个上台:我们炼钢组保证完成任务!计划新建两座炼钢炉,改进配料工艺,月产钢材再提高一倍!
老周接着汇报:重炮组建议成立标准化委员会,先从炮闩、瞄准镜等十个关键部件开始统一规格。
轻武器组、弹药组、特种装备组...各组都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最后,林烽做总结发言:听了大家的讨论,我更加有信心了!现在我提议,对目标进行全员表决!
三化目标的,举手!
唰的一声,全场手臂如林。
全票通过!林烽激动地宣布。
会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王老铁激动地抹着眼角:干了这么多年兵工,今天是最带劲的一天!
老周慢悠悠地说:有了明确目标,干活更有奔头了。
唐忠祥已经在制定培训计划:200名重武器技工,要分初、中、高三个等级进行培训...
刘伟、韩军、汪运海三个年轻人更是热血沸腾:我们一定要把卫星加工点办好,为目标贡献力量!
散会后,各车间立即行动起来。
王老铁带着炼钢车间的工人们连夜研究新炼钢炉的图纸。炉火映照下,工人们脸上都带着兴奋的神色。
这里要加个预热装置,王老铁指着图纸说,能省不少焦炭。
老周则在重炮车间召集老师傅们开会:咱们得制定个标准,从明天开始,所有零件都要按新标准来。
唐忠祥更忙,既要编写培训教材,又要制定技术标准,还要指导各车间的标准化工作。
唐工,您这是要把自己分成三个人用啊!助手打趣道。
唐忠祥推推眼镜:三化目标,值得!
最让人感动的是普通工人们的表现。听说要培养200名重武器技工,许多年轻工人都主动要求加班学习。
厂长说了,要专业化!咱不能掉队!一个年轻工人晚上还在练习车床操作。
老工人们也毫不保留地传授经验。这车刀要这么磨,一个老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角度差一点都不行。
三天后,各车间都报来了具体实施计划。看着厚厚一摞计划书,林烽心中充满欣慰。
但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这天晚上,他把各车间主任又叫到办公室。
同志们,目标已经确定,但要实现它,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林烽严肃地说。
王老铁点头:最大的困难是技术工人不足。要产量翻番,光有设备不行,还得有熟练工人。
老周补充道:标准化也需要时间。有些老师傅习惯老工艺,转变需要过程。
唐忠祥提出建议:我建议开展劳动竞赛,激发大家的积极性。
沈泉也说:我们运输队保证原材料供应,绝不让车间停工待料!
林烽最后总结:困难肯定有,但只要咱们团结一心,没有过不去的坎!
会议开到深夜。散会后,林烽独自走在厂区里。虽然已是深夜,许多车间仍然灯火通明。
在重炮车间,老周正在指导工人调试新设备;在炼钢车间,王老铁在研究新的炼钢工艺;在实验室,唐忠祥还在计算标准化参数...
看着这一切,林烽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有了这样的团队,何愁目标不能实现?
1942年,瓦窑堡兵工厂必将再创辉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