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的辉煌总结大会开完,瓦窑堡兵工厂上下干劲更足了,仿佛那一个个数字不是终点,而是吹响了向更高目标冲锋的号角。林烽没有让大家沉浸在过去的成绩里,很快就将目光投向了现有装备的优化升级。而第一个被他盯上的,就是那挺让战士们又爱又恨的“大家伙”——37式重机枪。
爱的是它那恐怖的火力和穿透力,12.7毫米的大口径子弹,居高临下时,能轻松撕开日军薄皮坦克的顶盖和装甲车侧板,打步兵更是如同砍瓜切菜,是阵地防御的定海神针。恨的是它那死沉死沉的份量。全枪重达八十斤,光是那根为了承受连续射击高温高压而做得特别厚实的枪管,就占了二十五斤!这导致它基本只能固定在预设阵地上,或者由骡马驮载,想要步兵扛着它快速转移、伴随进攻?门都没有!
这天,林烽带着苏婉、老张、王老铁几人来到机枪测试场。牛大力正带着几个膀大腰圆的战士在演练重机枪的阵地转移。只见四个壮小伙喊着号子,吭哧吭哧地才把这铁疙瘩连同三脚架抬起来,没走几步就累得满头大汗,脚步踉跄。
“停!”林烽喊了一声,走过去,单手试着提了提那根粗壮的枪管,入手极其沉重。他皱着眉头对众人说:“同志们,咱们的37式重机枪,威力是够了,可这分量……也太‘实在’了。只能守着家,不能跟着部队冲锋陷阵,这机动性太差,限制了他的威力啊。”
牛大力擦着汗,喘着粗气接话:“厂长,可不是嘛!这玩意儿好是好,可就是太沉!上次反扫荡,要不是俺们拼了老命提前把它扛上山头,差点就让鬼子的迂回部队包了饺子!要是它能轻点,哪怕轻个十斤八斤,那也好搬得多啊!”
老张作为枪械方面的权威,叹了口气:“没办法啊,厂长。这12.7毫米的子弹劲儿太大,枪管要是薄了,打不了几个弹板就得发红变形,甚至炸膛!为了保证寿命和安全,只能往厚实里做。”
王老铁也附和:“是啊,这枪管用的已经是咱们能找到的最好钢材了,再减重,强度就跟不上了。”
一直沉默观察的家泉次郎此时开口:“理论上,减轻重量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优化结构设计,但这支枪的结构已经相对固定。二是采用更高强度的材料,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减少用料。”
林烽眼睛一亮,抓住家泉次郎的话头:“家泉师傅说到点子上了!更高强度的材料……咱们能不能自己弄出来?”他看向王老铁和老张,“我记得之前咱们捣鼓土法炼钢的时候,尝试过在钢水里加别的东西,好像有点效果?如果咱们在现有的钢料基础上,想办法加入一些能增强强度的元素,比如……铬?”
“铬?”王老铁愣了一下,挠着头,“俺好像在哪儿听过这玩意儿,亮闪闪的,挺硬……可咱这儿哪有这东西?”
苏婉立刻翻查资料,很快回答:“有!我们之前缴获过一批鬼子的工具,里面有一些报废的轴承滚珠和锉刀,经过分析,里面就含有铬!数量不多,但应该够做几次试验!另外,地下交通线的同志也曾报告,在西北方向的山里,有老乡捡到过一种亮晶晶的、很硬的石头,怀疑是铬铁矿,只是储量不明,开采困难。”
“有门儿!”林烽兴奋起来,“就算找不到矿,先把那些报废的轴承、锉刀收集起来,回炉!咱们就试试这‘粗钢加铬’的路子,看看能不能炼出更结实、更耐热的合金钢来!要是成功了,用这种合金钢来做枪管,是不是就能在不影响强度的情况下,把管壁做得薄一点,重量自然就下来了?”
这个大胆的想法让众人都陷入了沉思。老张首先表示支持:“理论上可行!枪管重量主要集中在管壁上。如果材料强度上去了,管壁就能适当减薄,重量肯定能降下来!值得一试!”
王老铁虽然觉得难度很大,但也被勾起了好胜心:“中!不就是往钢水里加点料嘛!俺们锻工车间啥硬骨头没啃过?试试就试试!”
牛大力更是无条件支持:“厂长,你就说咋干吧!需要俺干啥?是去山里找那亮晶晶的石头,还是去鬼子那儿偷轴承?”
林烽被他逗笑了:“找矿的事从长计议,你先带人把厂里能找到的含铬的废旧金属都收集起来!老张,王老铁,试验炼钢的事情就交给你们!苏婉,协助计算可能的合金配比和需要的温度。家泉师傅,请您从理论角度评估可行性,并设计后续的性能测试方案。”
“明白!”众人领命,立刻分头行动。
瓦窑堡兵工厂的“合金钢攻关小组”就此成立。接下来的日子,锻工车间旁边的小试验窑里,炉火几乎昼夜不息。王老铁带着几个徒弟,守着那个小坩埚炉,像炼丹一样,尝试着将收集来的废旧轴承、锉刀碎片,与基地自产的粗钢按照不同比例混合熔化。
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温度控制是关键,高了低了都不行。添加铬料的比例更是需要反复摸索,加少了效果不明显,加多了可能导致钢材变脆。
第一次试验,因为温度没掌握好,钢水凝固后满是气孔,根本没法用。
第二次试验,比例不对,锻打出来的钢锭韧性极差,一敲就裂。
第三次……
失败了一次又一次,堆在角落的废料越来越多。王老铁急得嘴角起泡,眼睛熬得通红,连他那标志性的大嗓门都沙哑了不少。老张也整天泡在试验窑,分析失败原因,调整方案。
牛大力每次过来送废旧金属,看到这情景,都忍不住嘀咕:“俺的个乖乖,这比伺候祖宗还难啊……”
连小豆子都感觉到了气氛的凝重,悄悄问苏婉:“苏婉姐,王师傅他们能成功吗?”
苏婉虽然心里也没底,但还是鼓励道:“只要方向对了,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
转机出现在第七次试验。那天,王老铁按照老张和家泉次郎计算出的一个新配比,小心翼翼地控制着炉温,当通红的钢水倒入模具,冷却后经过初步锻打,形成的钢锭表面光洁,颜色也与往常略有不同。他怀着忐忑的心情,将钢锭夹到台钳上,用大锤猛力敲击了一下!
“当!”一声清脆响亮、带着点韧劲的回响,而不是之前那种沉闷或者破裂的声音!
王老铁心中一喜,赶紧招呼老张和家泉次郎过来。经过初步检测,这块试验钢锭的硬度和韧性指标都明显优于普通钢材!
“成了!有门儿了!”王老铁激动得差点跳起来,布满血丝的眼睛里重新燃起了光芒。
有了成功的配方和工艺,接下来就是严格按照这个标准,炼制出足够制作一根枪管的合金钢坯。王老铁亲自操锤,带着徒弟们,将那块珍贵的合金钢坯反复锻打,去除杂质,最终锻造成一根比原枪管略细、但依旧结实的合金钢枪管毛坯。
后面的加工工序由老张的钳工车间接手。车削外圆,镗磨内膛,加工散热螺纹……每一个步骤都小心翼翼,因为材料宝贵,不容有失。
半个月后,一根闪烁着暗蓝色金属光泽、明显比原装枪管“苗条”一圈的新枪管,终于制作完成了!
称重!结果让人欣喜若狂——新枪管重量只有二十斤!比原来的二十五斤整整轻了五斤!
“好!太好了!”林烽抚摸着这根轻量化枪管,连声称赞。
但这只是第一步,关键还要看性能。换上这根新枪管,37式重机枪被再次架到了测试场上。为了模拟极端情况,测试计划格外严格:连续射击十个一百发弹板,检查枪管是否变形,测量内膛磨损,最后还要进行实弹穿甲测试。
“哒哒哒——哒哒哒——”
重机枪再次发出沉闷而持续的怒吼,火舌喷吐,弹壳飞溅。所有人都紧张地盯着那根新的合金枪管。一个弹板,两个弹板……五个弹板……枪管开始发红,但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弯曲或变形。
打到第八个弹板时,旁边的原装枪管(作为对照)已经红得吓人,射击精度开始下降。而合金枪管虽然也同样灼热,但状态明显更稳定。
连续射击一千发后,停止射击。待枪管冷却,老张立刻上前测量。结果再次令人振奋:内膛磨损在允许范围内,枪管轴线几乎没有偏移!
最后是穿甲测试。同样距离,同样厚度的30毫米钢板靶。
“咚!咚!咚!”
几声沉重的点射后,钢板靶上再次出现了清晰的穿孔!穿透能力与使用原装枪管时毫无二致!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测试场上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王老铁和老张激动地抱在一起,牛大力更是直接把小豆子扛在了肩膀上转圈。
林烽看着那挺换上“新心脏”、总重成功降至七十五斤的重机枪,心中豪情万丈。他当场宣布:“这款使用了我们自主研发的合金钢枪管、成功减重的重机枪,正式命名为——37式-2型重机枪!”
他环视激动的人群,大声说道:“同志们,别小看这省下来的五斤重量!这意味着,我们的重机枪小组,可以从原来的四人搬运,减少到三人!意味着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固定的堡垒,而是可以跟着我们的步兵兄弟们,在一定范围内机动作战!它的战术价值,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这是我们瓦窑堡兵工厂,在材料技术和武器改良上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很快,首批改造的十挺37式-2型重机枪下线并配发到了主力部队。前线反馈极佳,战士们对重量减轻后带来的机动性赞不绝口。有支部队甚至靠着三挺37式-2型的交替掩护和快速转移,成功打掉了日军一个加强中队的进攻,而自身损失极小。
消息传回,瓦窑堡再次沉浸在自豪和喜悦中。王老铁摸着那根试验成功的合金钢枪管,对老张感慨道:“老张头,看见没?咱们这锤子,不仅能砸出铁疙瘩,还能砸出‘金疙瘩’来!”
老张笑着回应:“是啊,思路一换,天地就宽!咱们瓦窑堡,以后还能搞出更多好东西!”
站在山坡上,听着远处车间里传来的熟悉轰鸣,林烽知道,这座深藏在黄土沟壑中的兵工厂,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无尽的创造力,一点点地改变着敌我力量的对比。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件武器的改良,都是在为最终的胜利,增添着一块块坚实的基石。而这根减轻了五斤的枪管,承载的,正是通往胜利的、越来越清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