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日头,毒辣得像个巨大的火炉,毫不留情地炙烤着瓦窑堡兵工厂的每一寸土地。厂房顶上的瓦片摸着烫手,连平日里叮当作响的金属工具,在太阳底下晒久了,都感觉能烙熟饼子。空气干燥得仿佛划根火柴就能点着,一阵风吹过,卷起的尘土都带着股焦糊味儿。
这天气,让林烽心里头直犯嘀咕。他背着手,在厂区里溜达,眉头拧成了个疙瘩。目光扫过那些堆着木料、油桶的角落,还有那日夜不停、偶尔会因为摩擦或电路(非电子,指简单电力线路)问题迸出点火星的机器,最后落在那几座守卫森严、却让人无比揪心的弹药库和火药库上。这里面装的,可是兵工厂的命根子,也是能瞬间把一切化为乌有的“火药桶”。
“这鬼天气,太燥了!”林烽忍不住嘟囔一句,正好碰见牛大力光着膀子,汗流浃背地带着几个工人在搬运钢料。
“可不是嘛厂长!”牛大力抹了把脸上的汗,甩在地上瞬间就蒸发了,“俺这身上都快冒烟了!这要是哪个犄角旮旯蹦个火星子出来,那可不得了!”
这话像根针,正好扎在林烽的心窝上。他停下脚步,看着牛大力:“大力,你说到点子上了!咱们厂子,现在机器多了,产量上去了,可这防火的弦,一刻也不能松!尤其是这天干物燥的,万一出点事,咱们这大半年的心血,还有前线指望的武器,可就全完了!”
牛大力一愣,随即也严肃起来:“厂长,你说得对!是得小心!咱们厂里,木头、油料、火药,哪样都不是省油的灯!”
正说着,老张和陈工也走了过来,显然也是被这天气搞得有些心焦。林烽干脆把几个人叫到树荫下,开了个现场会。
“同志们,我琢磨着,咱们厂的消防,光靠提醒小心和几口太平缸(旧式消防水缸),怕是远远不够了!”林烽开门见山,“必须进行一次全面升级!要建立起一套更可靠、更及时的防火体系!”
“升级?厂长,你又有什么新点子了?”老张好奇地问。
林烽捡起一根树枝,在地上边画边说:“我的想法是,分三步走!第一,车间门口和重点区域,增设消防点! 咱们在每个车间门口,还有容易起火的工位旁边,每隔十米,就设一组消防设施——一堆消防沙,配上两个盛满水的大水桶! 沙子能灭油火,水能灭普通火,双保险!简单,但是管用!”
“这个好!”牛大力首先赞成,“就跟打仗修工事一样,把‘弹药’摆在最前线!真着了火,抄起来就能用,不耽误事!”
陈工点点头:“思路很清晰。消防沙和水的覆盖密度很重要,十米一组的设置,能确保工人在发现火情的初始阶段,就能在最短距离内获取灭火工具。”
“第二,”林烽的树枝指向弹药库和火药库的方向,“给这两个最要命的地方,穿上‘防火隔离带’的盔甲! 在库房周围,挖掘宽度至少五米的隔离带,把里面的杂草、灌木、所有可燃物,清理得干干净净!就算别处着了火,火势也轻易蔓延不过去!”
“五米宽的隔离带?”老张咂咂嘴,“这工程量可不小啊!得挖土,还得派人定期维护,防止长草。”
“工程量再大,也得干!”林烽语气坚决,“跟库房里那些宝贝比起来,这点力气算啥?这叫‘磨刀不误砍柴工’!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三,”林烽看向众人,语气加重,“全员消防演练! 光有工具不行,还得让每个人都会用!咱们要组织全厂工人,学习怎么用灭火器(如果有的话,主要指沙土、水、湿棉被等土法灭火)、火灾发生了怎么按照规定的路线疏散、怎么报警!要定期演练,形成肌肉记忆!真出了事,才能不慌不乱!”
“演练?像部队出操那样?”牛大力来了兴趣,“这个俺在行!到时候俺来喊口令!”
陈工补充道:“还需要制定详细的疏散路线图,在每个车间明显位置张贴。并且要明确各级负责人在火灾发生时的职责。”
“好!就这么定了!”林烽一锤定音,“老周(后勤),你负责准备沙堆、水桶和挖掘隔离带需要的工具!老张、大力,你们各车间负责在自己辖区范围内,按照要求布置消防点,并组织工人学习基本灭火方法!陈工、永强,你们负责绘制全厂疏散路线图,并制定演练方案!我来总协调,并亲自去盯隔离带的工程!”
命令一下,瓦窑堡兵工厂再次行动起来,不过这次的目标不是生产,而是保卫生产成果。
后勤部门立刻组织人手,搜集了大量的水桶和铁锹,并从河边运来了干净的沙子。各车间门口,很快就出现了一堆堆用木箱或砖石围起来的、堆得尖尖的消防沙,旁边整齐地摆放着两个装满清水、清澈见底的大水桶,上面还盖着木板防尘。每隔十米,就能看到这样一组“消防卫士”,成了厂里一道新的风景线。
“嘿!这下心里踏实多了!”一个年轻工人看着门口新添的沙堆和水桶,对同伴说,“就像多了俩站岗的!”
挖掘防火隔离带的工程更是热火朝天。林烽亲自带着牛大力和一批壮劳力,来到了弹药库和火药库周围。他们挥舞着铁锹、镐头,顶着烈日,汗流浃背地开始清理杂草、灌木,然后向下挖掘,形成一道宽阔的、寸草不生的黄土带。
“兄弟们加把劲啊!嘿呦!”牛大力光着膀子,一边抡镐头一边喊着号子,“挖出防火沟啊!嘿呦!保住咱枪炮啊!嘿呦!”
工人们跟着号子,干得卖力。有人开玩笑:“牛主任,咱这挖的不是沟,是给火药库画的‘护身符’啊!”
牛大力哈哈一笑:“对!就是‘护身符’!让火神爷看了都绕道走!”
林烽也抄起一把铁锹,跟着一起干。他一边铲土,一边检查挖掘的宽度和深度,确保达到五米的标准。看着这道逐渐成型的、环绕着危险库房的黄色“护城河”,他心里踏实了不少。
最热闹的还属全员消防演练。这一天,厂区空地上,各个车间的工人在车间主任的带领下,按班组整齐列队。前面摆着几堆模拟火源(用湿柴点燃,浓烟大,明火可控),旁边放着消防沙、水桶、湿麻袋等灭火工具。
林烽站在前面,做动员讲话:“同志们!今天咱们不打铁,不造枪,咱们练保命、保厂子的本事!水火无情,预防第一!下面,由陈工给大家讲解灭火知识和疏散路线!”
陈工拿着个铁皮喇叭,详细讲解了不同类型火灾(如油火、电火、普通火灾)应该用什么方法扑救,并指着旁边张贴的大幅疏散路线图,说明了每个车间发生火灾时,最近的出口和集合地点。
然后,实战演练开始。牛大力自告奋勇,担任“消防队长”。他粗着嗓子喊道:“第一组!前方发现‘火情’!是木料堆着火!用什么灭?”
“用水!用湿麻袋!”工人们按照刚学的知识大声回答。
“对!行动!”
几个工人立刻提起水桶冲向模拟火堆,哗啦一声泼过去,又有人拿着湿麻袋覆盖上去,动作虽然还有些生疏,但态度极其认真。
“第二组!油桶旁边‘着火’了!用什么?”
“用沙子!不能用水!”
工人们赶紧用铁锹铲起消防沙,覆盖在模拟的油火(实际上是少量油料引燃的可控火苗)上,迅速将其扑灭。
演练过程中也是笑料百出。有个年轻工人在用沙土灭火时太紧张,一锹沙子扬了自己一头一脸,成了个“土人”,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也缓解了不少。还有一组在模拟疏散时,跑错了方向,差点跟另一个车间的人撞在一起,被牛大力拿着喇叭一顿“吼”:“往哪跑呢!看图!看图!脑袋长着是干啥用的?”
林烽看着这既紧张又带着点欢乐的场面,心里却十分满意。他知道,技能就是在这一次次的演练中熟练的,意识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强调中加强的。
演练结束后,林烽进行了总结,表扬了表现突出的班组和个人,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他特别强调:“同志们,今天的演练,不是演戏!是为了万一真遇到危险,咱们能知道怎么办,能保住咱们的厂子,保住咱们的命!以后,这样的演练要定期搞,形成制度!”
经过这一系列的升级改造,瓦窑堡兵工厂的消防面貌焕然一新。随处可见的消防点、宽阔的防火隔离带、还有经过培训、心中有数的工人,共同构成了一张无形的、却实实在在的安全防护网。
看着这一切,林烽心里那根紧绷的弦,总算稍微放松了一些。他对身边的牛大力、老张等人说:“咱们搞生产,就像打仗,既要能攻(多造武器),也得能守(保证安全)!现在,咱们这‘后院’算是加固了,可以更安心地搞生产,支援前线了!”
牛大力咧着嘴笑道:“厂长,你就放心吧!有咱们这‘铜墙铁壁’守着,保管连个火星子都蹦跶不起来!”
夏日的阳光依旧炽烈,但行走在厂区里,看着那些醒目的消防设施和工人们脸上那份增加了的安全感,林烽觉得,这阳光似乎也不再那么焦灼了。兵工厂的根基,正在这些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细节中,变得越来越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