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烽的“改良炸药包”在试爆中展现出的强劲威力,让李云龙和全营干部战士们都吃了一颗定心丸。袭扰敌人补给线,光炸响动大还不够,关键是要能有效破坏坚固目标,并在必要时对掩护补给线的敌军造成最大杀伤。
看着那被炸得扭曲的铁轨和巨大的弹坑,李云龙摸着下巴,又开始琢磨:“老林,你这新炸药包劲儿是够大了,轰桥炸路肯定没问题。可要是碰上敌人的护路队或者运输队,光靠这冲击波,撂倒的人是不是少了点?咱是不是得想个法子,让它不仅能炸,还能崩他狗娘养的一身血?”
这话算是问到点子上了。林烽正有此意。他立刻回应道:“营长,您说到关键了。单纯的炸药包,杀伤主要靠冲击波,范围有限,对有生目标的杀伤效果确实不够理想。我们可以给它加点‘佐料’。”
“加佐料?加啥佐料?辣椒面?”李云龙一时没反应过来。
林烽笑了:“比辣椒面厉害。咱们可以制作‘破片炸药包’。”
“破片?”孔捷若有所思,“就像手榴弹那样,靠弹片杀伤?”
“原理类似,但威力大得多。”林烽解释道,“我们可以收集那些报废枪支上拆下来的废铁片、零件,还有河边捡来的鹅卵石、尖锐的碎石块,甚至打破的瓦罐瓷片,用铁丝紧紧捆绑在炸药包的外面。炸药爆炸时,会产生极高的压力和速度,将这些破片以极快的速度向四周喷射出去,形成一片致命的死亡风暴!杀伤范围能扩大好几倍!”
“哎呦喂!”李云龙一听,眼睛瞪得溜圆,“这个好!这个好!就这么干!废铁片碎石块咱们多得是!老子这就让人去搜集!”
说干就干。命令传下去,战士们虽然不明所以,但听说林科长又有新发明,都积极行动起来。很快,一堆堆形状各异、边缘锋利的金属破片和大小不一的坚硬碎石就被送到了后山炭窑外的空地上。
林烽带着技术团队开始了新一轮的研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
首先破片的选择就有讲究。太薄的铁片容易炸成粉末,太厚的又飞行不远。大小也要适中,既要保证飞行动能,又要数量足够形成覆盖面。碎石则要挑选坚硬、有棱角的。
然后是捆绑方式。怎么捆才能捆得结实,确保爆炸时破片能被有效抛射,而不是松松垮垮地掉在地上?铁丝缠绕的密度和力度都需要试验。
张铁匠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带着小张和刘二,利用炭窑的火炉,将一些较大的废铁块加热后反复锻打,再敲成大小相对均匀、边缘锐利的菱形或三角形破片,这种“预制破片”效果比随意敲碎的铁疙瘩好得多。
“林科长,你看这样中不?”张铁匠拿起一块打磨过的铁片,“俺寻思着,这玩意做得规整点,飞出去又远又狠,跟那小飞镖似的!”
“太好了!张师傅,您这想法妙!”林烽赞不绝口,“就这么干!咱们就做一批‘标准破片’!”
经过几次小威力的试验(严格控制药量,确保安全),他们逐渐找到了最佳的组合方式:将提纯改良后的炸药压实成圆柱体或方块体,外面紧密地包裹上一层厚厚的预制铁片和碎石混合层,然后用粗铁丝纵横交错地紧紧捆扎至少三层,最后留出安装引信的位置。
第一个完整的“破片加强型”炸药包制作完成时,看起来就像一个长满了金属尖刺的狰狞铁刺猬,沉甸甸的,透露着一股冰冷的杀气。
第二次实爆演示如期举行。这次,除了干部,各连选拔出来的爆破小组骨干也被允许在安全距离外观摩。
演示场地上,除了常规的土木目标,还特意放置了一些包裹着厚棉被的草人,模拟有生目标。
“引爆!” 随着林烽一声令下,负责拉火的小张猛地一拽绳子。 “轰!!!!!!” 一声更加震耳欲聋的巨响传来!比起上次,爆炸声似乎多了种令人牙酸的金属撕裂声!
爆炸过后,众人迫不及待地冲过去查看效果。 只见那个大土坑比之前更深更大!而更令人心惊的是,周围五十米甚至更远的树干上、土坡上,密密麻麻地嵌满了深深扎入的铁片和碎石!那些作为目标的草人更是惨不忍睹,被打得千疮百孔,里面的稻草都被撕裂带出老远!
“俺的娘啊……”一个爆破小组的战士看得目瞪口呆,“这要是换成真人……”
“这威力……也太吓人了!”沈泉倒吸一口凉气,“这扫过去,一个排都得报销啊!”
李云龙兴奋地直拍大腿:“好!好个铁刺猬!这玩意够劲!老林,这杀伤范围,比原来得大出去两圈不止吧?”
林烽测量了一下破片分布范围,肯定地点点头:“保守估计,有效杀伤半径扩大了至少两倍!而且破片密集,在核心区域内几乎没有死角。”
孔捷在震惊之余,考虑得更周全:“老林,这威力大了,会不会不好控制?别误伤了咱们自己人,或者破坏范围太大,超出任务需要?”
“参谋长考虑得是。”林烽答道,“所以我们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目标性质进行调整。比如,主要是炸桥墩、毁铁轨,可以少加或者不加破片,以爆破力为主。如果是预设伏击圈,对付敌军步兵或车队,就可以多捆绑破片,追求最大杀伤效果。甚至可以制作一些小型化的,专门用于步兵攻坚或壕内作战。”
他当场拿起材料,向爆破小组的战士们演示如何根据任务需求,灵活调整破片的数量和捆绑的层数。
干部和战士们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原来搞爆破还有这么多学问!
李云龙当场拍板:“各爆破小组,都看明白了没?就按林科长教的法子,给老子批量生产这种‘铁刺猬’!先做它五十个!各种型号的都做点!原料管够!人手不够从各连抽!”
于是,后山炭窑附近彻底变成了一个繁忙的“兵工作坊”。在林烽的统一指导下,张铁匠负责带人制作“标准破片”,小张和刘二负责指导战士们按照标准流程捆绑炸药包。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和搬运物料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战士们热情极高,学习得也非常快。很快,一个个狰狞的“铁刺猬”被生产出来,整齐地码放在铺了干草的专门区域,派了专人看守。
看着这五十个散发着死亡气息的改良炸药包,李云龙心里踏实多了,豪气干云地对其他干部说:“有了这些家伙事儿,老子看谁还敢护着他的补给线!来一个炸一个,来两个炸一双!连人带车都给他送上天!”
林烽则叮嘱爆破小组的成员:“威力越大,责任越大。使用时务必精确计算药量,选择合适引爆方式,确保自身安全。这些是克敌制胜的利器,绝不能出任何纰漏。”
部队悄然完成了一项重要的战前技术储备。这些凝聚着智慧与简陋工艺的“破片炸药包”,即将跟随着战士们,在四渡赤水的广阔战场上,书写出属于他们的爆炸传奇。而林烽的名字,也再次与“战场发明家”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本章字数:4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