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如同浸透了浓墨的巨毯,缓缓覆盖了申城。晚上七点五十分,同仁堂药行后院的密室里,空气仿佛凝固的琥珀,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唯一的光源是桌上那盏煤油灯,火苗不安地跳跃着,将围坐在电台旁的陈朔、沈清河和锋刃的影子投在墙壁上,扭曲、放大,如同蛰伏的巨兽。
那部作为指挥中枢的电台,在昏黄的光线下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面板上红绿两色的指示灯如同窥探着命运的眼睛,默默闪烁。旁边一部临时架设的监听接收器开着,旋钮调到了一个预定的公共频段,里面传出细微的、来自申城夜空的背景电波噪音——那是无数商业电报、业余无线电爱好者的信号以及宇宙背景辐射混杂成的“城市呼吸”,沙沙作响,永不停歇。
苏婉清坐在稍远处的凳子上,手中紧握着一份抄录的电文副本,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她清丽的脸庞在灯光下半明半暗,长长的睫毛低垂,试图掩饰内心的波澜,但那微微抿紧的唇线和偶尔快速眨动的眼睛,泄露了她的紧张。她知道,今晚的行动,是陈朔那个宏大构想的第一步实践,成败关乎的不仅是几条人命,更是一种全新斗争方式的验证。
墙上那座老旧的挂钟,秒针每一次“咔哒”的跳动,都像重锤敲在每个人的心坎上。时间,在等待中被无限拉长。
晚上七点五十五分。
密室角落那部连接外部线路的电话,突然短促地响了一声,打破了令人窒息的寂静。沈清河几乎是瞬间抓起听筒,贴在耳边,只听了两三秒,便沉声应道:“知道了。”随即挂断。
他转向陈朔,声音压得极低,仿佛怕惊扰了空气中的什么:“法租界一号台,就位。”
陈朔点了点头,目光依旧紧锁在挂钟上,没有任何表示。他的大脑如同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最后一次复核着计划的每一个环节。“信号发射时长、频率切换间隔、备用预案启动条件……” 每一个参数都在他脑海中清晰无比。作为近代史研究员,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历史上多少精心策划的行动,都败于细节的疏忽。
晚上七点五十七分。
电话铃声再次以同样的节奏响起。沈清河迅速接听,复述暗语,挂断。
“公共租界二号台,就位。”
现在,所有的“乐器”都已调好音弦,只待指挥家举起手中的指挥棒。密室里只剩下监听接收器里那永恒不变的背景噪音,沙沙……沙沙……仿佛命运的底噪。
陈朔深吸了一口气,那空气带着陈旧木材、药材和煤油混合的独特气味,让他纷杂的思绪瞬间沉淀下来。他看向锋刃和沈清河,两人都对他投来坚定而信任的目光。锋刃的手无意识地按在腰后,那里硬物的轮廓隐约可见,他是这无形战场上最后的物理保障。
陈朔调整了一下固定在电台旁的麦克风位置,清了清嗓子,确保声音没有任何颤抖。他按下发射键,对着麦克风,声音平稳、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冷静:
“各单位注意,‘雷雨’行动,按计划启动。第一阶段,开始。”
晚上八点整。
陈朔的食指,沉稳而有力地点在了主控电台的发射按钮上。
“嗡——”
仿佛一头电子巨兽在耳边苏醒!监听接收器里那平和的背景噪音,被一股狂暴的、混杂着尖锐滴答声、无规律爆音和低沉嗡鸣的电子风暴瞬间撕裂、淹没!这噪音毫无美感可言,充满了侵略性和破坏性,如同无数把无形的锉刀,在疯狂地刮擦着人的耳膜和神经。
几乎在同一时刻,从申城另外两个不同的方位,另外两部隐藏的电台也加入了这场无形的合唱。三部电台,在不同的频率上,却遵循着统一的节奏,共同编织出一片混乱而强大的电子干扰云,精准地朝着大北电报公司大楼的方向笼罩过去。
密室里无人说话,甚至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只有那代表着毁灭性力量的电子噪音在嘶鸣、在咆哮。陈朔紧盯着手表上的秒针,那根细小的指针,此刻仿佛重若千钧,缓慢地移动着。他能够想象,此刻在大北电报公司那间灯火通明的监听室内,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戴着耳机的监听员们会惊愕地摘下耳机,揉着被刺痛耳朵;示波器上原本清晰的波形会变成一团乱麻;负责分析的技术人员会气急败坏地拍打着设备,试图滤除这突如其来的“干扰”……混乱,正是他们第一阶段想要达到的效果。
苏婉清忍不住站起身,走到那扇被封死的窗户前,仿佛这样就能穿透重重的墙壁和夜幕,看到远处那栋大楼里的慌乱。她什么也看不到,但她能感觉到,在那片无形的电磁领域里,正进行着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搏杀。她下意识地回头看了陈朔一眼,他依旧稳如磐石地坐在电台前,侧脸在跳动的灯光下显得轮廓分明,那双专注的眼睛里,倒映着面板上闪烁的光芒。
十分钟,漫长的如同一个世纪。
当时针终于指向八点十分,陈朔再次对着麦克风下达指令,声音依旧稳定:
“第一阶段结束,停止干扰。各单位转入第二阶段,按顺序发射‘诱饵’电文一号、三号、五号。”
电台的嘶鸣声戛然而止。
监听接收器里出现了短暂的、近乎真空般的寂静,仿佛之前的狂暴只是一场幻觉。但这寂静仅仅持续了不到三秒,就被一种新的声音所取代——那是规律的点划声,摩尔斯电码!
“滴答…答滴答…滴滴答…”
这声音不再杂乱,而是带着明确的信息和目的。它代表着“苏南游击区指挥部临时联络站”的求救,代表着虚构的伤员和急需的药品,代表着那个位于嘉定废弃砖窑厂的、精心设置的陷阱。这规律的电码声,在陈朔听来,比之前的噪音更扣人心弦。这是将淬毒的鱼饵,精准地抛向潜伏在深海中的巨鲨。
时间再次在规律的滴答声中流逝。每个人都屏息凝神,仿佛能听到电波载着那些虚构的文字,穿越夜空,钻进敌人贪婪的耳朵里。
八点二十五分, 第二阶段结束。
“转入第三阶段,干扰噪音,持续五分钟后静默撤离。”陈朔的命令简洁明确。
混乱的噪音再次响起,持续了最后的五分钟。这既是掩护前面发射的真实电文,也是为撤离争取时间,制造行动结束的假象。
当时针精准地指向八点三十分整,陈朔果断地关闭了主控电台的电源。面板上的指示灯瞬间熄灭,那代表着力量与危险的光芒隐没了。
“行动结束,各单位立即静默,按预定方案撤离。”
他对着麦克风说出最后一道指令,然后轻轻摘下了耳机。
密室里的电台彻底沉寂下来,监听接收器也被关闭,世界仿佛一下子被抽走了所有声音,只剩下窗外隐约传来的、属于申城夜晚的真实喧嚣。行动的部分结束了,但那种极致的紧张感并未随之消散,反而转化为一种悬空的焦虑,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现在,就看敌人的反应了。”沈清河长长地、缓慢地吁出一口气,仿佛要将胸腔里积压的所有压力都排出体外,他这才发现自己握拳的掌心,早已被指甲掐出了几道深痕,满是冰凉的汗水。
锋刃没有说话,他直接站起身,动作迅捷而无声,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他推开密室的门,身影迅速融入外面的黑暗中。他需要立刻动身,亲自前往或通过最可靠的人力联络员,去汇集分散在各处观察点的“影刃”队员们传来的现场报告。在这个没有即时通讯的年代,信息的汇集必然存在延迟,而这延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加剧着等待的焦灼感。
时间在沉默中一分一秒地流逝。苏婉清开始默默地收拾桌面上散落的稿纸和工具,试图用忙碌来平复内心的波澜。陈朔则依旧坐在原地,闭着眼睛,手指在桌面上无意识地轻轻敲击着,复盘着刚才行动的每一个瞬间,寻找任何可能存在的瑕疵。
大约过了一个多小时,密室外终于再次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门被推开,锋刃带着一身夜间的寒气走了进来,他的气息因快速走动而略显急促,但眼神依旧锐利。
“有动静了。”他言简意赅地汇报,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大北电报公司楼内,在行动开始后约十分钟,多个楼层的灯光出现异常晃动,持续时间较长,疑似内部人员走动急剧增加,不像正常办公状态。”
“我们安排在附近的观察员报告,在行动开始后约二十分钟,看到一辆黑色轿车快速驶出大楼后院,去向不明。”
“目前,通往嘉定方向的主要路口和必经之路上,我们设置的观察点反馈,尚未发现异常的大规模车队或人员调动。”
信息零碎,但符合逻辑。敌人注意到了异常,并且做出了初步反应,但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调遣需要时间,尤其是针对一个需要核实的“游击区联络站”。
陈朔点了点头,这些都在预料之中。真正的验证,需要更长时间,需要看到敌人是否真的会扑向嘉定那个废弃的砖窑厂。
接下来的两天,是更为煎熬的等待。陈朔和苏婉清继续埋首于完善那个庞大的假电文库,但工作的效率明显受到了影响,所有人的心思,都有一半系在了那条通往嘉定的路上。
终于在第三天下午,锋刃大步流星地再次闯入密室,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振奋,尽管他极力克制,但那眼角的微光泄露了他的心情。
“确认了!”他将一份简短的报告拍在桌上,“我们在嘉定的内线同志冒险传回消息,昨天下午,一支约莫一个小队兵力的旭日国宪兵,协同二十几名伪军,携带轻武器,对你们电文里提到的那个废弃砖窑厂,进行了非常仔细的突击搜查!他们翻遍了每个角落,甚至动用了军犬,明显是得到了确切的情报指引!结果,自然是扑了个空!”
成功了!
陈朔感到胸腔中被一股热流充满,欣慰之情难以言表,但他并未像其他人那样完全放松。越是成功的时候,越需要冷静。他强迫自己压下翻涌的情绪,冷静地追问最关键的问题:“锋刃同志,我们自身的暴露风险评估如何?三个发射点位,撤离是否绝对干净?有没有发现任何被追踪的迹象?”
“绝对干净。”锋刃的回答斩钉截铁,带着“影刃”队长特有的自信和严谨,“三个点位均已按照最高安全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静默、设备转移和人员撤离。后续监视显示,未发现任何可疑人员在我们点位附近徘徊或进行技术侦察。敌人显然认为这只是一次来自苏南地区的、意外暴露的普通电台联络活动,并将其视为一次有价值的战术情报收获,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从头到尾都是我们针对他们进行的一次反向测试和战略欺骗!”
听到这里,陈朔才真正地、彻底地松了一口气,一股难以言喻的疲惫和兴奋交织的感觉涌了上来,让他几乎要站立不稳。他扶着桌沿,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带着一丝冷冽锋芒的笑容。
测试圆满成功!这不仅验证了“信息风暴”战术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敌人情报体系的运作模式和心理依赖——他们无法有效分辨经过精心伪装的欺骗性信息,并且会依据此类信息采取实质性的军事行动。
“我们的‘逆向利刃’,”陈朔的声音不高,却带着金属般的质感,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已经开刃了,而且第一滴血,来自敌人自己。”
他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冬日下午清冷的空气涌入,带着市井的烟火气。他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目光仿佛穿透了云层,看到了那场即将到来的、更加猛烈和广阔的风暴。
“雷雨”的测试,如同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短暂却照亮了前路,也预示着,一场旨在颠覆敌方整个情报基石的宏大交响乐,已经奏响了第一个成功的音符。
【第十三章完】
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