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市出租屋的书桌前,台灯暖黄的光落在苏晚星摊开的稿纸上,笔尖悬在 “田野上的星光” 标题旁,迟迟未落下。桌角堆着厚厚的素材 —— 有李婶编的麦秆书签、张叔手绘的麦田地图、农户口述故事的录音笔,还有陆知衍帮她整理的 “农业科技术语通俗对照表”,这些带着乡村烟火气的物件,是她正在撰写的长篇小说《田野上的星光》的核心灵感来源。
“又在卡壳?” 陆知衍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手里拎着刚从农场带回的新鲜玉米,还带着田埂的泥土气息。他走到书桌旁,看到稿纸上只写了开头的场景描写:“李婶蹲在麦秆堆前,指尖穿梭如蝶,金黄的麦秆在她手里渐渐成形,变成一个印着麦穗纹的小筐 —— 这是要给传感器穿的‘新衣’。”
苏晚星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把笔搁在稿纸上:“想写张叔从怀疑模型到信任的过程,可总觉得科技元素太生硬,怕读者看不懂‘湿度阈值’‘传感器预警’这些术语,破坏故事的温情。” 她翻开陆知衍整理的对照表,指着 “土壤湿度 25%-30% 为小麦最佳生长区间” 那行,“你看,这些数据很重要,可直接写进故事里,会不会像在背说明书?”
陆知衍放下玉米,坐在她身边,拿起桌上的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 里面是上个月张叔的口述:“去年芒种那阵,天天下雨,俺瞅着麦田快涝了,想抽水又怕伤根。陆顾问说模型提示‘湿度超 35%,得挖排水沟’,俺半信半疑照做,结果隔壁地块没挖的,麦子真就烂了根。”
“你可以把数据藏在故事里。” 陆知衍按下暂停键,指尖点在稿纸的空白处,“比如写张叔每天早上去麦田看传感器,屏幕上的水滴图标亮了三次,他想起陆顾问说‘水滴连亮就是要排水’,这样既保留科技细节,又符合人物的行为逻辑。” 他顿了顿,从背包里掏出一张照片 —— 张叔正盯着传感器屏幕,眉头拧成疙瘩,旁边的李婶举着麦秆筐在劝,“这张照片里的表情,就是你要的‘怀疑到松动’的过渡,比文字描述更鲜活。”
苏晚星看着照片,突然眼前一亮。她拿起笔,快速在稿纸上写:“张叔蹲在传感器旁,指尖划过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像在摸自家麦子的脉。李婶拎着刚编好的麦秆套走过来:‘俺们种了一辈子地,还能不如个小盒子?’可话刚说完,屏幕突然跳出红色预警,伴着方言提示:‘湿度超标,建议两小时内排水’—— 那天下午,乌云就压了过来。”
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之前卡住的思路突然通畅。她想起和陆知衍在农场的无数个午后:李婶教她编麦秆时说 “霜降后的麦秆最韧”,张叔演示用模型调参数时的笨拙,还有老赵上次试图偷数据时,农户们挡在仓库前的坚定。这些真实的片段,像溪流一样汇入小说的脉络,让 “科技助农” 不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乡村故事。
“对了,” 苏晚星停下笔,抬头看向陆知衍,“小说里需要个‘反派’,就像老赵那样,想破坏农户的信任,你觉得怎么写才不刻意?” 陆知衍正帮她把录音笔里的素材按 “农户故事”“模型事件” 分类,闻言抬头:“可以写个‘外来的技术贩子’,想推销劣质设备,说模型是‘花架子’,最后农户用收成证明了模型的价值 —— 既符合现实,又能突出‘信任’的主题。”
他从抽屉里拿出之前的异常访问记录,指着其中一条:“老赵上次想偷的西地块数据,正好对应张叔的麦田,你可以把这段写成故事的高潮 —— 技术贩子篡改了传感器数据,张叔以为模型失灵,差点放弃,最后陆顾问查出问题,农户们一起守住了麦田。”
苏晚星立刻在稿纸上标注 “高潮:数据篡改危机”,还画了个小括号,注明 “参考顾言泽查的 Ip 记录”。她发现,陆知衍的模型推广经历,不仅是她的调研素材,更是小说里最动人的冲突来源 —— 那些关于信任、坚守、共同对抗困难的故事,比虚构的情节更有力量。
傍晚时分,苏晚星写完了小说的第三章,标题是 “麦秆套里的信任”。她把稿子递给陆知衍,指尖还带着墨水的温度:“你帮我看看,科技细节会不会太多?” 陆知衍接过,逐字认真读着,偶尔在 “传感器预警方言提示” 旁画个小勾:“这里写得好,既体现了我们的优化,又符合老人的使用习惯。” 他翻到结尾,看到 “张叔把麦秆套套在传感器上,像给自家娃穿新衣”,忍不住笑了,“这个比喻很暖,能让读者记住‘科技也有温度’。”
两人正讨论着,苏晚星的手机突然震动,屏幕上跳出一条陌生号码的短信:“老赵在打听你小说里提到的西地块农户,说‘想帮他们优化设备’,小心他借你的故事接近农户,获取模型数据。” 没有署名,字迹和之前提醒传感器、补贴的匿名消息一模一样。
苏晚星的笑容瞬间凝固,把短信拿给陆知衍看。他的脸色也沉了下来,指尖摩挲着手机边缘:“他想用小说里的信息做文章,假装是‘帮农户’,实际是想偷数据。” 苏晚星握住他的手,指尖有些发凉:“那要不要暂时不写西地块的故事?或者改个地名?”
“不用。” 陆知衍摇头,打开模型后台,调出西地块的实时数据,“我已经给那里的传感器加了双重加密,就算他拿到表面数据,也解不开核心参数。而且,我们明天去农场,提前跟张叔他们说清楚,让他们留意陌生人。” 他顿了顿,把手机揣进兜里,“你的小说要写真实的乡村,不能因为有人搞破坏就避开这些冲突 —— 相反,这些冲突能让故事更有力量,让更多人知道,科技助农不是一帆风顺,需要大家一起守护。”
苏晚星看着陆知衍坚定的眼神,心里的不安渐渐消散。她把匿名短信截图保存到加密文件夹,然后拿起笔,在稿纸末尾补充:“农户们知道,守护麦田,就是守护彼此的信任 —— 就像守护那枚麦秆书签,虽小,却能挡住风雨。”
晚上,陆知衍帮苏晚星把写好的章节录入电脑,还帮她设计了小说的章节标题:“第一章:麦秆堆里的灵感”“第二章:传感器的第一声提示”“第三章:麦秆套里的信任”,每个标题都带着乡村的温度。苏晚星靠在他肩上,看着屏幕上的文字,突然说:“等小说出版了,我们去每个推广模型的乡村办签售会,让农户们当‘特邀读者’,好不好?”
“好啊。” 陆知衍揉了揉她的头发,指尖碰到她衣襟上的麦秆书签,“到时候,我给他们演示模型时,就说‘这是小说里张叔用的同款’,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临睡前,苏晚星把稿纸整齐地叠好,放在书桌中央,旁边摆着李婶编的麦秆筐和陆知衍的模型参数表。台灯熄灭前,她最后看了一眼手机 —— 匿名消息没有再发来,但她知道,老赵不会善罢甘休,这场围绕模型与故事的较量,还没结束。
第二天一早,两人带着刚写好的章节,骑车去绿源农场。刚到蓝色围栏外,就看到张叔举着铁锹在西地块张望:“陆顾问!晚星丫头!俺早上看到个陌生男人,问俺‘是不是小说里的张叔’,还说能帮俺调模型参数,俺没理他,觉得不对劲,就等着你们来!”
苏晚星和陆知衍对视一眼,心里都明白了 —— 那就是老赵。陆知衍快步走到西地块的传感器旁,检查设备的加密状态:“叔,您做得对,以后再有人问这些,就直接给我打电话,别让他们碰传感器。” 苏晚星则拿出稿纸,递给张叔:“叔,这章写的是您的故事,您看看,有没有写得不对的地方?”
张叔接过稿纸,老花镜滑到鼻尖,逐字慢慢读着,读到 “麦秆套套住传感器” 时,突然笑了:“写得好!就跟俺当时想的一样,这模型就是俺们的‘麦田宝贝’,得好好护着!” 他抬头看向苏晚星,“丫头,你可得把俺们的故事写全,让更多人知道,科技能帮俺们种好地,还能留住这些老手艺!”
阳光洒在麦田上,麦穗泛着金黄的光。苏晚星看着张叔的笑容,突然觉得,小说里的每个字,都承载着农户们的期待。她和陆知衍站在田埂上,手里握着稿纸和模型平板,一个记录乡村的温度,一个传递科技的力量,彼此的身影,在麦田里绘出最温暖的画面。
可就在这时,陆知衍的手机突然震动,是顾言泽发来的紧急消息:“查到老赵昨天联系了王总监,说‘找到能接触模型核心的突破口’,好像是想利用小说里的农户信息,制造模型‘数据不准’的谣言,你们一定要盯紧西地块!”
陆知衍的脸色瞬间变了,苏晚星凑过来看完消息,心里也泛起寒意。她握紧手里的稿纸,指尖因用力而发白 —— 老赵不仅想偷数据,还想抹黑模型,破坏农户们的信任。而她的小说,竟成了对方的突破口。
两人站在麦田里,风卷着麦浪吹过,带着几分紧迫的气息。苏晚星看着稿纸上 “守护信任” 的字样,突然坚定地说:“我们不能让他得逞,我要在小说里写清楚,真相永远能打败谣言,就像麦田永远能等到丰收。” 陆知衍点头,握住她的手:“我们一起,守住模型,也守住这些故事。”
远处的田埂上,一个灰色的身影一闪而过,很快消失在树林里 —— 那是老赵。他没有离开,还在盯着这片麦田,盯着苏晚星的小说,盯着陆知衍的模型。这场围绕 “田野上的星光” 的较量,才刚刚开始。